专栏名称: 环球资讯+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环球资讯广播《环球军事报道》。报道世界军事资讯、分析全球安全战略、追踪武器最新动态、深入解读战史战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  兵器工业集团“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在行动 ·  6 天前  
解放军报  ·  乌镇:平凡的水乡,非凡的遇见 ·  6 天前  
九龙微观  ·  中国载人登月,有新动态!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资讯+

(揭秘)潜伏的大杀器:中国水下核盾牌

环球资讯+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8-03 20:12

正文

军事学家曾发出这样的观点:只需要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就可以将一个现代化国家打回到石器时代。也许这种说法有些绝对,但是毫无疑问,核潜艇是一个国家大国地位的象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

那么,人民海军第一支核潜艇部队,如何解决艇员文化不高的先天不足?面对艇内水、阳光、空气的缺乏,艇员们是如何创造水下长航世界记录的? 他们又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深潜试验这道“鬼门关”的?当核潜艇出现故障时,抢险维修的生死顺序是如何排定的?一次核潜艇远航前,新艇员别良晓给自己的热恋女友留下了一封怎样的遗书?核潜艇每次出航前,艇队为何都会派人到仓库领一卷白布?本期档案揭秘特别节目《军魂》,李涵为您讲述:中国水下核盾牌

 


上世纪50年代,面对某些国家赤裸裸的“核讹诈”,毛泽东等新中国的缔造者果断发出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号召。1970年12月,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入役。

1968年7月,人民海军就开始组建第一支核潜艇部队,36名艇员从常规潜艇部队里选拔出来。艇长杨玺,参军时只有小学文化;政委崔桂江,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斗英雄,仅参加过速成识字班;其他艇员大都是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当教员给他们讲核潜艇动力的基本原理“核裂变”时,他们急得一身汗,就是听不懂。共和国第一代核潜艇艇员文化素质先天不足的“门槛”是其他国家核潜艇艇员不曾有过的。最终,他们以人均瘦掉10斤体重的代价,刻苦学习,取得了全部通过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的考核,迈出了中国人驾驭核潜艇进行航行的第一步。

 

 

核潜艇最大自持力决定战斗力、威慑力。战时核潜艇水下待战时间长一天,就足以让对手噩梦连连。

1985年11月,中国的一艘核潜艇悄然驶离港口,开始进行我国核潜艇首次最大自给力考核试验。

核潜艇一次装料可以航行几十万海里,决定续航时间长短的因素,主要是人员的耐受性和设备的可靠性。

水、阳光、空气,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三要素,但是对于工作在核潜艇里的官兵来说,这三样必须品都是昂贵的“奢饰品”。

淡水,限量使用;阳光,无法见到;空气,非常浑浊。

这是我国核潜艇第一次长航,艇内电机、水泵、蒸汽机等设备日夜运转,艇员们在高温、高湿和浑浊空气环境里,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长时间在水下航行的核潜艇里生活,艇员们的体质明显下降,许多人逐步出现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血压降低、腰腿疼痛、大腿根部溃疡等症状。

日历被一张张撕去,第20天的时候,因为没有阳光,带到艇上的两盆花草再也挺不住了,全都蔫了。到第70天时,已经超过了法国核潜艇67天的长航纪录。是到此为止,还是继续航行?艇上做了一次“民意测验”,90%以上的官兵们选择了“继续航行”,理由是:纵有千难万险,也要勇往直前,为国争光!

连续航行90昼夜,数万海里,中国核潜艇官兵创造了新的长航纪录。当他们驾驶着“巨鲸”返航时,意味着美国“海神”号核潜艇一次长航83天零10小时的世界纪录被刷新,标志着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核心作战能力迈上新的台阶,因为此举证明中国核潜艇具备良好的机动性、隐蔽性、适航性与可靠性。

 

 

核潜艇的战斗力在于它的隐蔽性,就是不让对手知道你藏在哪里,才会感到恐惧。而西方国家运用综合侦测的技术,已经可以发现水下大深度潜航的潜艇。因此,向极限深潜,潜得再深一点,隐蔽得再好一点,就构成了核潜艇官兵的新挑战。

深潜对核潜艇是道“鬼门关”,1963年4月10日,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进行极限深潜试验时,突然在水下爆炸,全艇129人无一生还。但是中国核潜艇必须闯过极限深潜这道“鬼门关”,才可以形成“撒手锏”的实战能力。

极限深潜的刻度,对于核潜艇官兵是条“生死线”,但是对于核潜艇而言,却是条“生命线”。因为不经过这种考验,艇员们就无法信任手中武器的性能,也难于发挥武器最大的性能去打击对手。

担任深潜试验任务的艇长王福山说: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如果挺不起脊梁,我们将一辈子直不起腰杆!于是乎,艇员们面对照相机的闪光灯,挺起脊梁,灿烂微笑。他们说:“这些照片是回来立功受奖时用的。”其实,谁心里都明白,如果回不来,这就是每个人的遗像。从进入核潜艇舱室的那一时刻,他们就没有了“特殊的安全保护区”,也不存在“特殊人物”,从将军到士兵,都是相同待遇——同舟共济,生死与共。

 

 

“下潜!”随着一声令下,潜艇逐渐没入海水深处。“前进一,艇艏倾3度!”艇长王福山不断发出试验的指令,全体艇员已进入一级战备,大家严守各自的战位。

“一舱准备完毕”、“二舱水密良好”、“三舱工作正常”……每下潜10米,各个舱室就通报一次情况。这也是各舱室官兵唯一的联系方式。因为核潜艇的各舱室已经封闭,相互不能通行,形成水密隔离舱,以应对任何一个舱室可能进水或其他突发情况。

100米、150米、200米……深度计的指针不停地变化,潜艇越潜越深,舱壁不时发出响声。当核潜艇接近极限深度时,艇体受海水巨大的挤压,艇内的支撑角钢出现了弯曲,几处舱壁还出现了轻微渗水的现象……

此时若再下潜,意味着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但是若上浮,则意味着试验失败。生死抉择面前,官兵们认真检查各类设备,严密监视潜艇情况,控制潜艇继续向着大深度挺进。驾驶舱内连续不断地发出“咔咔”声,极限深度是核潜艇设计的最大下潜深度,但是制造工艺和水平是否能够达到要求,需要艇员们在实际情况下去检验,一旦失败,结果就是艇毁人亡。大家凝神屏气地盯着深度计,真可谓度秒如年。12时10分52秒,当深度计的指针指到试验目标极限深度并略有超出时,中国潜艇史上深潜的新纪录随之诞生了!

 

 

1988年9月,中国的核潜艇潜入大海,执行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任务。

水下发射火箭,风险巨大,稍有失误将导致艇毁人亡。发射时间以毫秒计算,成败全在一瞬间。因为潜艇发射的运载火箭重量达几十吨,是依靠潜艇里的高压气体将其推出海面,然后在出水面后立即点火,依靠自身的动力飞出大气层,再重返大气层,落向预定的目标。几十吨的重量,一旦点火没有成功,就会像沉重的金属块从空中再落入水里砸向核潜艇,后果不堪设想。

潜艇进入试验发射阵地后,进入了倒计时。“5,4,3,2,1,发射!”艇长杜永国一声令下,潜艇猛然颤动了一下。随即,海面“哗”地腾起了巨浪,火箭从水下冲天而起。“轰——”的一声巨响,火箭尾部喷射出橘红色的火焰,呼啸着直插蓝天。火箭准确溅落在太平洋预定海域,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向世界发布这一消息后,美国《海军学会会报》写道:“当中国宣布她从潜艇上发射弹道导弹试验成功时,事情已经变得很清楚: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海基核威慑力量的核大国”。

一声惊雷震撼海空,中国有了捍卫国家利益的“杀手锏”。人民海军也由此成为一支战略军种。

 

 

中国的核潜艇部队自组建几十年以来,还没有发生过核事故,但是并不代表没有发生核故障。因为对于中国的核潜艇部队而言,其运行、管理、维修的难度都非常大,没有经验借鉴,完全依靠自己去摸索。他们从实践中认识到:“短期安全靠鞭策,中期安全靠制度,长期安全靠文化”。每当有新的艇员加入时,他们都会被引导着算好安全账:第一笔账是国家对核潜艇部队建设所倾注的心血;第二笔账是国家建造核潜艇的投资,一艘核潜艇数十亿元,汇聚了国家最尖端的科技成果;第三笔账是培训费,每名核潜艇艇员与飞行员一样,都是国家用重金打造出来的。算过这笔账以后,艇员们说:党和人民把“海上核盾牌”交到我们手上,我们一定尽最大努力确保核安全。

在某核潜艇基地军港的广场上,一座花岗岩雕像日夜守望着威武的潜艇与蔚蓝的大海。他就是“黄继光式的水下英雄”——孟昭旭。那是在一次执行远航任务期间,核潜艇反应堆舱冷却系统突发故障。大家知道,反应堆舱内存在危险的辐射源。艇上10名共产党员自告奋勇组成抢修队,副机电长孟昭旭第一个进入了堆舱。进入堆舱的时间是有严格限制的,但是孟昭旭不顾舱外战友一再催促,毅然把危险留给自己,一鼓作气排除了故障。但是,他在辐射中暴露自己的时间已经超过规定时限两倍多。

 

 

在核潜艇基地,官兵们都知道,艇上抢险,无异于黄继光用身体“堵枪眼”,面对生死考验,每名官兵都无所畏惧。但是艇上抢险,谁先上谁后上,有条不成文的规矩:首先从本专业职务最高的开始,然后是结过婚有孩子的,接着是结过婚没孩子的,排到最后才是那些年轻的官兵。这套规矩是从某艇员队机电长李洪海那里开始传下来的。他最初立下的规矩是:“需要一个人进核反应堆舱,我进去;需要两个人进去,我必须排在第一。”有一次潜艇训练,蒸汽管路突然发生泄露,200度的高温蒸汽,瞬间弥漫整个舱室。机电长李洪海把被子浇上水,往身上一披就冲了上去。官兵们边跟着他跑边喊:你身体不好,让我们进去。

李洪海头也不回:“懂不懂规矩?我是机电长,比你们有经验!”他进舱抢修了一阵,实在顶不住了,跑出来大喊一声:“结过婚有孩子的给我上!”一会儿又喊:“结过婚没孩子的,上!”

事后,大伙回忆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一起议论李洪海的“先上后上”规矩,才明白了他的做法饱含着深深的人文关怀。后来,这个规矩被基地的领导都认可了,说这个规矩有人情味,每个艇队都要照做不误!

 

 

核潜艇远航,不但要承受苦与累的煎熬,而且每次都充满未知的挑战。大学生士兵别良晓第一次参加远航,摩拳擦掌,急不可待。一切准备妥当,只等出征号令。这时候,班长把他拉到一边,悄声说道:“还有什么要对父母说的、对女朋友讲的没有?写下来,放到抽屉里。”

别良晓一头雾水地问:为啥呀?一个多月不就回来了吗?

班长只好挑明了说道:“万一要是回不来呢?”

“回不来?”别良晓竟然开始冒冷汗了。

班长继续说:“是呀,这是长航前公开的秘密,每个人都要写的,以防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也算对家人有一个交待。”接着,班长还特意找出以前写给妻子的“遗书”供别良晓参考。

“遗书”是这样写的:“此次远航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如果我不能回来,希望你不要难过,把孩子带好,再组建一个新的家庭……”

读完班长的“遗书”,小别的眼睛湿润了。触景生情,他想起了热恋中的女朋友。于是,开始动笔写下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封看似情书的遗书:“亲爱的,你和我恋爱,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相依相守的温情,只有无尽的思念和漫长的等待。对不起……如果你看到这封信,我已经永远离开了你,你一定要坚强起来,我在天堂祝福你。”

远航安全回来后,别良晓将这封特殊的情书珍藏起来,他美滋滋地说:“将来我会把这个秘密告诉女朋友,我们的爱情经历过生死考验,连大洋都见证过啦!”

 

 

核潜艇每次出航前,艇队都会派人到仓库领一卷白布,这是个约定成俗的习惯,没有人问白布干什么用,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是作什么用。那就是在执行任务时,如果谁牺牲了,就用白布把他裹好,放进冷冻舱带回来。潜艇官兵们说:“把死想在前边,就不会怕死了。”

心理学家做过实验,把一只仓鼠放进一个有充足饮水和食物的铁皮箱中,一个月后,仓鼠不堪寂寞,疯了!

那年,核潜艇基地接收了第一批大学生士兵。他们下了大巴车后,看着环绕的群山,听到“核潜艇”三个字后,当即就有两名大学生要求调换工作单位,但更多的年轻人为了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选择留了下来。

宋修贤,第一个申请到核潜艇上服役的硕士生。第一的滋味并不好尝。第一次出海,宋修贤感觉自己进了一个“铁皮箱”,扎进海里上百米,空气混浊、高温高湿,心里没一点底,浑身不自在。那一刻,他想不明白:执行长航任务的官兵,要在这里待上几十昼夜,还要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这需要什么样的精神。

然而,他很快就感受到并理解了。那天,一条蒸汽管路突然发生了泄露,炙热的蒸汽瞬间充满了整个舱室。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没有任何命令,他身边的战友坚决地冲进舱室。排查清楚漏点、探摸到汽源阀门后,排成一队,轮番上阵。前面的人坚持不住,后面的人迅速顶上。人人手上、脸上都被烫起了水泡。目睹此情此景,宋修贤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也毫不犹豫地跟着冲了上去。那一刻,这个硕士生完成了从“象牙塔学子”到“深海硬汉”的转变。

 

 

以往核潜艇出海,每隔段时间就要上浮定位,增大了暴露的概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型的导航系统研制出来并装备了核潜艇。第一次使用,谁心里都没底。茫茫大海里要潜航上千海里,特别是穿越浅滩暗礁密布的海峡水道,一旦导航设备出现问题,核潜艇就有触礁搁浅的危险。关键时刻,某艇员队艇长朱振国主动请缨,率艇出航。5天,10天,15天,20天,核潜艇一个猛子扎入大海后就杳无音信。海军、舰队、基地的官兵都为他们捏着一把汗。几十天以后,喜讯传回,朱艇长率艇千里走单骑,过海峡、闯大洋,涉险关,一举创造了定位间隔时间最长的新纪录。



正如《中国海军核潜艇之歌》的歌词:“我们是和平的盾牌,守卫着国家的安宁。在地球每一片海洋,留下对祖国的忠诚……”

这首歌,正是中国核潜艇官兵的精神之歌、胜利之歌、奋斗之歌。

(作者:曹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