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过去了。和Lake老师的产品经理课程一起走到现在的朋友们,硅谷密探想对你们道一句感谢支持! 学习不易,坚持更难,但相信读一书,增一智,有所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Lake Dai
20年中美互联网发展参与者;阿里第84号员工,亲历阿里的早期成长;雅虎搜索的产品负责人,开创垂直搜索功能;两次参与创业,失败一次成功退出一次;后担任Quixey产品负责人。如今,她是LDV Partners基金合伙人,也是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教授,培养着硅谷产品人
点击下面的查看以前的课程!
产品经理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Lake硅谷产品管理课程第1课
如何寻找用户痛点,发掘产品需求? | Lake硅谷产品管理课程第2课
随着Lake老师授课内容的深入,本节课我们即将讲到“如何设计用户粘度高的产品”。本文比较长,所以小探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文章结构,如果时间有限,大家可以分节阅读,或者找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专门研究。
本文的开头仍然是Lake老师讲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产品粘度的衡量尺度和计算公式。第二部分,她引用了经典书籍《The Hook》中的Hook模式,介绍了一些对提高产品粘度有帮助的具体方法论,并且用去年火遍全球的游戏Pokemon Go进行了案例分析。
本期的嘉宾是现任微博产品副总经理刘彬。他在问答中详细的剖析了微博是怎么做用户分析的,并且提到了微博促进用户增长和增加用户粘度的整体方法论。
现在大家心里都有谱了。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上课吧!
基础理论
如何衡量产品粘度?
衡量产品粘度的方式有频率、反应速度和反应长度。
反应速度是指用户用多长时间对产品中的一个功能作反应,比如点击、滑动等。通过反应速度,我们可以观测到我们希望呈现给用户的某个功能、产品特性,用户是不是很快就能注意到、吸收到。
反应长度是用户使用你的产品的时间。比如,用户从最开始进入微信到他离开,所用的时间是多长;用户进入百度页面,搜了一个关键词,在结果页面停留的时间。反应长度的长短与产品希望用户做的行为有关系,不是简单地越长越好,或者越短越好,还拿搜索引擎举例,如果用户搜索了一个关键词,在没有进一步做任何操作的情况下,接下来又搜索了一个关键词,这说明他有可能没有找到他想找的东西;另外,如果用户在支付页面前停留过久,那有可能说明用户并不想付款。
所以在衡量产品粘度时,这些数据并不是越高越好。
用户的各种反应方式有浏览、点击、滑动、购买、评论、注册等。
用户粘性的重要性?
CLV(Customer Lifetime Value)或LTV( Live Time Value),即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指用户从最开始使用某个产品到他不再使用这个产品期间,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总和。用户生命周期可以是几天、几个月或者几年。
用户粘度越高,那他在他的用户生命周期中,产出的价值(也就是你希望他做出的各种转化)就会越高。 于是获取用户的单位价值投入产出比就会比较好。
Lake接下来举了若干例子说明如何计算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及用户留存率(User Retention Rate)。
The Hook Model
Hook Model用于提高用户粘度,资料来源于《The Hook》
Trigger触发点
外部触发点,即在用户环境中布置信息,告诉用户下一步做什么。比如,标明“Play”, “Search here” “Send a Message”等。外部触发点是显性的。
内部触发点,即通过关联用户的记忆和感受,引导用户下一步做什么,。内部触发点是隐形的。
记忆+感受=》源动力
Action行为
促成行为产生的因素有:1、有很明确的触发点;2、操作很容易。有明确的触发点很好理解,而操作容易可以理解成产品能够给用户带来流畅的体验,这里有一个反例就是用户在网上看到了一件商品,想买,但是后来因为购买过程过于繁琐放弃了。
不同的产品要考虑匹配正确的激励因素。
行为背后的源动力可以分成三类:寻求快乐,避免痛苦;寻求希望,避免恐惧;寻求社会接受,避免社会排斥。
其他可能影响用户行为能力的还有:时间、金钱、体力、闹周期(脑子需要多转几个弯)、社会偏差、非常规性影响(比如需要用户改变使用习惯等)
Variable Reward可变性奖励
可变性奖励分为三类:
1、The Tribe,即社会奖励,主要体现在与他人的联系。比如,我们在游玩了好看的地方、吃到了好吃的以后要发朋友圈,等待点赞,这就属于Tribe。微信朋友圈用这种奖励提高了用户粘度。
2、The Hunt,即对物质资源和信息的获取。比如,打折网站会清晰的告诉你,一件货品的原价是100元,现价是20元,并且他们还会在原价上打红叉,让你有一种买了它就赚了的感觉。
3、The Self,即自我掌控力、能力的体验、完成的满足感。比如,在线学习软件会不断提醒你已经完成了多少课程,给用户学习完成的满足感;时间管理软件会通过完成任务、画叉的方式给使用者满足感。
Investment投资
投资着眼于用户心理分析,一般有两种情况:
1、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工作,尽量与过去的行为一致,并避免不同认知。
2、难以舍弃积累的内容,如数据、追随者、声誉或者技能。
举例来看,假设一位用户玩一个游戏已经达到了10级,这时激励他的动力可能有两个:一、很难舍弃之前的付出;二、希望尽快完成获得满足感。
Pokemon Go整体案例分析
Pokemon Go是由Niantic 公司开发的免费APP游戏
产品发布第5天:市场估值上升$9B(第三方估值)
2016/10/25-2016/10/29收入额:$23.2M
Pokemon Go日安装率高于Tinder(2016年7月)
Pokemon Go日活跃度增长率高于Twitter(2016年7月)
Pokemon Go的用户使用时长高于What’s up, Instagram, Snapchat等
Pokemon Go中出现的奖励方式有玩家升级、抓Pokemon、Gym对战、孵蛋、PokeStop、Pokemon相机。
1、玩家升级
等级越高,需要的升级点数越多,升级带来的自我满足感属于可变性奖励中的The Self;大家聊天的时候经常在一起比谁的级数高,这属于The Tribe,而升级可以拿很多免费的东西,有些还是用别的方式拿不到的,这属于The Hunt。
2、抓Pokemon
这款游戏中有一个小册子,里面可以看到你装过的所有小精灵。抓满小精灵主要满足的是用户Hunt和Self的需求,大家相互分享自己的册子上有什么小精灵则属于在Tribe方面获得的奖励。
3、Gym对战
Pokemon中的用户想在武道馆对战,必须选择进入蓝队(代表理性、逻辑)、红队(代表激情)、黄队(代表崇尚天赋)。铜对的人会一起去找别的队的武道馆踢馆子。在游戏发布的前期,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奖励主要是Tribe给用户的社交体验,后期出现了一种结盟现象,即蓝队和红队合作,每个队的人各在武道馆上守一周,替换着拿武道馆带来的每日奖励。这时,主要发挥作用的激励方式就变成了 Hunt。
4,孵蛋
这里用到的激励机制主要是用户的好奇心和Hunt (免费东东)。Pokemon送给用户的蛋有需要走2千米才能孵出来的,还有需要走5千米的。用户不知道最后会孵出什么Pokemon,所以充满了期待,这跟小孩子们买玩具,最是被里面未知的那个玩具吸引一样。这种方式可以增加用户粘度。
另外,用户可以在Pokemon Stop翻牌子获得随机的、免费的物品,而且在牌子底下出现精灵的可能性大,这点主要靠Hunt吸引用户。
而Pokemon相机侧重用Tribe吸引用户,因为大家可以和Pokemon合影,发送到社交网站上。
然而,在Pokemon Go发布一段时间以后,出现了用户的每日平均活跃度和每周平均活跃度同时下降的情况。
Pokemon Go在全球范围内的日活跃用户量
Pokemon Go(红线)在全球范围内的周活跃用户量
出现这种情况,包括两个主要的原因:1、老的一批用户在软件里进行的行为是重复的,作为一个游戏软件,它逐渐失去了对他们的吸引;2、对新用户来说,能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有限,追赶上老用户的期望渺茫,所以动力不足。
嘉宾分享
刘彬
“07年加入新浪,从博客到微博,完整经历了中国互联网社交及自媒体生态建设的整个过程。是微博初创团队的成员之一,现任微博产品副总经理,负责微博用户及关系策略。”
怎么定义用户粘性?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
常规来说,定义用户粘性,一般是看用户的留存和活跃时长。就微博来说,我们主要看用户的复访次数,以及用户是否关注了更多的人、参与了更多的内容消费和互动。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怎么叫好呢?首先我们看AU比MAU的比例。另外,我们会看用户每天在微博上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他在微博上是否会产生更多的内容消费行为、基于内容是否会产生更多的转评赞。如果这个用户本身不是KOL的话,他可能需要关注更多的KOL用户来得到更多的社交关系。我们曾经做过调查,当一个用户关注的人达到一定数量以后,他的留存率会明显高于其他的用户。
我们处理用户粘性的问题,有一些具体的方法论。比如Lake老师刚才提到的看用户的留存率,测量留存率,我们的方法就是看本月新增的用户是否能在7天、30天、90天、180天之后还留在微博。在此期间,我们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方式,提高他的关系链、提高他内容消费、互动的效率,然后分析这些东西与他最后是否留下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在中国博客经历了一段黄金时间就衰落了,但在国外,博客还很流行?
简单的分析一下我自己的看法。首先我不认为中国的博客已经衰落了。从本质上来说,博客就是一个KOL通过内容生产来获得粉丝、得到信息传播的产品。如果我们简单地把博客定义为Blog,那它是衰落了,但实际上这种形态,完全没有衰落。
现在微博上有很多文章依然在产生。四年前,我曾经主导了新浪博客到新浪微博转化的过程,我们在三年前发布了长微博的功能,当时博客的发布数量大概在十几万的量级,我们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在微博当中达到了这个量级,其实是做了一个转化。你可以理解为,只是换了一个形态去解决同样的问题,而不是说已经衰落了。现在微博上还有相当多的KOL、相当多的人从不同的领域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去写一些长文,而这些长文比博客时代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我觉得它(指博客的形态)依然是流行的。
当然,我理解“博客在国外还很流行”这句话里是特指Blog这个产品。首先,国外的一些KOL自身会有一些个人网站或者一些小的Blog产品,这些人自己会有一批粉丝群,比如,一个大学教授、政客或者知识达人,他们会通过自己的网站去分享一些东西,于是博客的形态就还在。而在中国,我接触过很多KOL,他们并没有能力自己去完全做好一个东西,他们的思想很好,但是他们想自己把东西传播出去,这个门槛是有的。所以,他们需要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去帮助他们铺好路,给他们打造方便地进行发表、传播的平台
目前微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太大了,作为一个用户量级在3-4个亿、市值已经到百亿以上的互联网公司,我很难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去回答这个问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理想的产品是什么样的:一个理想的产品需要达到用户的认同,这个认同既包括用户的数量等数据,也包括用户的反馈。
我们先从数据层面上看,就整个中国的媒体分享、信息阅读的市场来说,微博的用户还没有达到天花板,增长潜力还很大;从用户的反馈来讲,用户的吐槽声也不绝于耳。很显然这并不是我们理想的样子。
所以,问题还是有的。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是,微博在三、四线城市的用户下沉。我们发现,微博在一、二线城市的占有率非常的高,但是到了三、四线城市,我们的占有率不是那么的高。
有什么方法提高用户的活跃度?
就用户活跃度问题,我们需要看两个因素:一、我们的用户是谁;二、他们以什么样的形式在活跃。微博用户需要去消费内容、构建关系,所以我们需要激发他们更多的兴趣去转、赞。我们在这上面的提高可以大致总结为:
首先,获取新用户。在这方面,我们所使用的策略有两个:1、下沉。想要获得更大量的用户,我们只有把自己的身段放低,去获取更为广泛的城、乡和农村市场。2、广泛的推之兴趣, 不只把自己局限在媒体市场,而是要扩大到兴趣市场。
其次,在获取了新用户以后,我们如何保证他们是活跃的?这里我们就要研究他们在什么情况下是活跃的。用户喜欢发内容,我们就努力提供更好的发内容的体验;在一段时间之后,用户的发布意愿降低,那我们就致力于提高他在内容消费、信息阅读等方面的体验。
举例来说:首先,我们做了前向刷新、后向刷新,让用户在关注不够的情况下也能得到更多的信息流消费;其次,我们一直致力于降低了转评赞的成本;再次,我们发现中国市场的流量成本越来越低,手机流量越来越便宜,那么,用户在消费视频、照片上的心理负担会降低,为了迎合这个市场,我们推出了短视频业务。
提高用户活跃度的过程没办法取巧,而是只能采用各种方式一步一步地去提升,耗时并且复杂。
如今公众号势头强劲,传统媒体的形象也不再高高在上。今年,美国大选中媒体清一色的支持希拉里,而她却被川普打败 。请问微博在这股媒体变革大潮中的前景?
我同意你提到的这种媒体变革。我们可以想一想最开始的时候微博上的大V、KOL是以什么形象示人的——他们往往有点像央视的嘉宾访谈,需要高高在上的端坐在那里给大家讲东西。但现在不一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也会在微博上用一些非常吸引用户、接地气的方式发内容,他们甚至会做一些长图漫画来宣传中国的产业政策。我认为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事,微博在这种情况下的前景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产品中最好的一个。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中国几乎所有的KOL都在微博,他们也非常地熟悉微博。其实,在微博上,接地气接地最好的KOL就是影响力最大的,他们甚至能把线上的影响力转化为线下的。比如,邓超,他会在微博上不厌其烦的和粉丝互动;刘烨,他会用搞笑的段子在微博上抢沙发。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获得的影响力,使他们的身价甚至超过了许多更高层次的明星。
环球时报的主编胡锡进也是一个例子。他会每天在微博上做直播和分享,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用非常俗的方式跟网友沟通,分享之前大家听不到的一些媒体人士心里的想法。
这种变化还体现在微博上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短视频公司 ,比如梨视频等。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整个前景是在扩大的。
微博是如何做用户运营的?并且把用户运营策略反映在产品设计上的?
要知道微博是怎么做产品运营的,首先要了解微博上的用户。我们把用户分为两类:一类是KOL,他们能够生产内容,有天然的吸粉能力;另一类是普通用户,他们有看东西的需求,自己不生产内容;还有一类用户,他们只是内容的搬运工,但他们也有吸粉能力。我们会按照不同的策略,针对不同的用户采取措施。
其实,这种生态特别像淘宝:有一群买家和一群卖家,如果我们把内容比作商品,把KOL比作卖家,那么我们知道“买家来到淘宝,和卖家来到淘宝是不一样的”。一个内容的生产者来到微博,他主要关心这里是否有便捷的工具方便他进行内容生产,他是否在自己的内容上获得了收益(阅读数,粉丝互动情况和打赏情况);而对于买家来说,他更关心自己消费的效率如何,在内容消费和获取上所需的成本是不是被降低了。
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上,我们将KOL分为C1、2、3几个层级,除了给他们更好的工具(产品体验)之外,我们还要帮助他们把内容更有效的分发给目标用户。比如,微博上有许多母婴和育儿类的医生,他们的内容吸引的是30岁左右有孩子的妈妈。那么,如何把他们联系起来呢?一方面,我们在普通用户中构建用户画像,寻找用户群体;另一方面,我们找到适合这些用户群体的KOL。然后,我们让他们之间产生联系。
另外,我们还建立了更好的净化机制帮KOL用户有更好的体验。举例来说,根据我们之前跟明星沟通的结果,很多明星不愿意发东西是因为害怕被喷子骂,于是我们在评论里使用了自动集赞机制,让用户帮助我们把一些不好的、污言秽语的评论沉下去,让一些精彩的内容浮上来。
通过前面提到的多种方式,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生态,帮助KOL进行更好的运营,帮助普通用户看到更精彩的内容,把普通用户和KOL之间的联系做好。这其中的工作是很繁琐的,但大概的用户运营策略就是这样。
主办方:硅谷密探
合作方:腾讯众创空间、PMCAFF产品经理社区
特别鸣谢:Lab360
感谢Lab360为硅谷产品管理课程提供线下教室。Lab360(http://www.lab360.com/)是一家位于硅谷,致力于打造智能硬件生态圈的孵化器。
关注硅谷密探
紧盯全球创新趋势
(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神马,这居然是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