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刊讯 | ... ·  1 周前  
史事挖掘机  ·  照片里流逝的岁月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时代 | 崇祯皇帝的寒酸陵墓,亡国大臣忙着找太监背锅,挤出丧葬费不足240两,后期修缮竟由顺治皇帝完成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4-25 20:55

正文

经公众号“老萨有发现"(微信ID:sashuchang2015)授权转载。

整个葬仪凑了233两银子,在场人等看到皇帝太过凄惨,又集体现场捐资5两银子,给皇帝的陵寝包了一圈砖,这就是葬礼的全部开支。


那天,翻看2017年4月8日的《北京青年报》,忽然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十三陵被盗案告破,石烛台被追回》,内容是去年有贼光顾了明崇祯帝的思陵,盗走石烛台(蜡扦)一对,经警方努力,日前该案已经告破,犯罪嫌疑人被控制,赃物追回云云。


读过之后忍不住感慨万分——这贼得多没文化,才会去盗崇祯的陵啊。做盗墓贼,也得有文化,也得学历史,否则,连鬼吹灯的活计也干不好。


2014年,因协助北京电视台《书香北京》栏目拍摄特别节目,笔者曾专门造访过思陵,并对相关专家,守陵人后代等进行了采访,对这位皇帝的身后事有了一些了解,所以越发为这次的盗贼感到不值。崇祯的墓葬——思陵里面,实在没什么可偷的,这位可能是有史以来葬得最寒酸的皇帝。


崇祯皇帝


估计盗贼听到这话会感到不顺耳。但偷盗崇祯陵,肯定是没文化的体现。对没有文化的人来说,直观上崇祯的思陵虽然面积不似长陵、定陵那般宏大,但很容易认为这陵的主人可能比较富有。


这是因为按照明代传统,帝王陵的宝顶前方会放置所谓的石五供,即石祭台和配属的一个石香炉、两个石花瓶、两个石烛台。明十三陵,有十二个陵都是一套石五供,独独崇祯陵的前面,却一前一后摆了两套。尤其是大的那一副体量宏巨,比其他皇帝的规格要大一号。


人家摆一个他摆俩,这种作风,在今天会被认为是炫富,吸引盗贼的目光情有可原。确切地说,这次被盗的,便是那套大石五供中的两件。


思陵奇特的五供


其实,如果了解历史就会明白,这多一对石五供,显示的正是崇祯下葬时的悲怆。这是因为,两套石五供中小的那一副,根本就不属于崇祯,而是属于此墓的原主人。


思陵小五供


此墓原来另有主人?难道崇祯还是葬在了别人的墓中不成?


没错,正是如此。崇祯生前没有给自己准备陵寝,这件事本身就很古怪。


崇祯,是明代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的年号。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这位皇帝于3月19日在煤山自缢身亡。


此时的年号为崇祯十七年,意味着朱由检作为“天子”,统治明王朝已达十七年。按说,他应该有自己的陵寝。这是因为明清帝王都有登基后便开始为自己修陵的习惯。正常情况下,皇帝忽然死去,依然可以送到其陵中下葬。


但崇祯的情况十分奇特,他居然一直没有开始经营自己的陵寝。是因为这位皇帝标新立异,真的认为自己可以万岁吗?崇祯应该没有那个自信。他没有给自己造陵最主要的原因是无地可葬。


老百姓都不会买不到墓地,明朝皇帝富有四海,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地主,怎么会落到无地可葬的地步呢?这是因为葬皇帝的要求很高。明朝的皇帝正常情况下应该埋在天寿山,也就是今天的十三陵。


历史上只有迁都北京前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和后来被哥哥发动夺门之变抢了皇位的景泰帝朱祁钰没有埋在这里,都有特殊原因。


而且帝陵的风水要求很高,今天去十三陵,会发现崇祯以外的明朝皇帝陵寝,每一座都独占一处背山面水的佳地,彼此互不干扰,但合起来,又如同一个完整的和谐院落,错落分布在山水之间。


而天寿山内这样具有独立性的佳地,到崇祯时已经被他的前辈皇帝占尽了。今天的思陵位置很特别,在天寿山山口旁的平原上,看起来仿佛这座“皇帝公馆”的门房。


思陵标志


崇祯最初肯定也是不想做门房的,于是着大臣在京郊寻找新的墓址。也可能是巧合,花了很多功夫,最后找到的墓址竟然是后来清东陵所在的马兰峪。此时明王朝已经危如累卵,出于动土吉日的推算和财政的困难,崇祯活着的时候,一直没有开始自己的陵寝建设。


所以,当李自成决定将崇祯下葬的时候,发现这位皇帝竟然没有自己的陵寝。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李自成与崇祯是死敌,怎么会想到给这位皇帝下葬呢?估计也是实在看不下去了。


李自成进京后,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被装进很简陋的两口棺材,临时放在东华门的门后面。明朝故臣皆从此经过,却无人有戚容——这些所谓的读书人都在忙着为新朝劝进,根本顾不得故主。倒是有几百个投降的运粮者和武臣经过时为之痛哭。


据说是李自成后来为崇祯搭建灵棚,明朝故臣真正来哭祭的也不过三十人而已,所谓道德沦丧,于此可见。李自成与太子朱慈烺见面时,朱慈烺请求他安葬父亲,李自成应允了,还给崇祯和皇后各换了一口较好的棺材。


但崇祯本没有葬地,如何安葬呢?不知是谁想到,崇祯的礼妃田氏两年前去世,葬于十三陵,干脆,把皇帝葬在那里吧。


思陵外观


田妃,是原扬州千总田弘遇的女儿,少时便入信王府,为朱由检侧妃,以多才多艺,深受宠爱,《旧京遗事》记其“善大书,能鼓琴,圣心钟爱”。朱由检继承帝位后,封其为礼妃,于崇祯十五年去世,她入殓于崇祯十七年一月,墓址便是今天的思陵。思陵前那一套小五供,便是她的墓上旧物。


所以,崇祯和周皇后最后被葬进这里,可算是抢了田妃的阴宅。


陵址虽有,但崇祯葬得可说寒酸,因为他的整个葬仪,仅仅花了不到二百四十两银。


这在封建社会是不可思议的。史书记载,宋朝庆历豫王赵昕去世,知谏院孙沔计算其丧礼,费用相当几十万两银子,而皇帝的丧礼,肯定还要更多,崇祯的葬礼怎么会只用两百多两银子呢?


确切地说,这两百多两银子还是借来的——因为新朝正在分钱分蛋糕,无论大顺的重臣大将还是明朝的降官们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崇祯的葬礼,最后竟落到了昌平州吏目——相当于县政府秘书长赵一桂身上。


更糟糕的是当时战乱正酣,府库如洗,根本没有这笔预算。最终,赵一桂是向周围的铺户商人募捐,才得到一笔钱,有人计算过,全部金额折合233两银子。


思陵碑刻


我们不得不说,这个赵一桂是个仗义而有能力的官员,竟然依靠这点儿钱完成葬皇帝的重任。


这笔钱在事后每一两银子的去处都有账目,从中可见丧礼操办的艰难。在明朝贪官盛行的时代,这样清爽的账目,是实在难得的。令人不禁慨叹,如果崇祯活着的时候手下官员都如此办事,大明朝何至于混到皇上上吊的地步呢?


这些钱是怎样花掉的呢?


请了一个名叫杨文的工头,负责打开田妃的墓道以便帝后棺木进入,并事后封闭,便花掉了两百两。不要嫌多,这绝对是良心价钱。


明代葬制,帝后妃嫔下葬后要用大石填塞墓道以免盗墓者利用其进入陵寝。田妃的墓道长十三丈五尺,宽一丈,深三丈五尺,重新打开工作量很大,杨文等不分昼夜,用了四天才打开墓道,这笔银子花得很值。


然而,只剩三十多两银子了。赵一桂竟还能把葬礼办得风光,有灵棚,有祭品,连礼部官员的招待费也没有忘记。其帐目如下——


“搭盖薄棚三间、小棚两间,用银四两五钱;纸铺买纸用银一两八钱;猪户买猪用银四两五钱;羊户买汤羊二只,用银一两六钱;攒盒铺买素供二桌,用银一两;饭铺买面及大米饭,用银一两;犒赏夫役,用银二两四钱;打造开启玄宫石门用的拐钉钥匙及石匠开门,用银五钱;伺候送柩员役酒饭等,用银五两五钱;细连绳用银四钱;木匠工价用银四钱;打扫灵棚人夫用银二钱五分;顺天府来人饭钱用银一两一钱。”


下葬后,在场人等看到皇帝太过凄惨,又集体现场捐资五两银子,给皇帝的陵寝包了一圈砖,这就是葬礼的全部开支。由此可见,这位皇帝简直是什么陪葬品都没有,他的陵墓,有什么可偷的呢?


有人会说,田妃毕竟是皇妃,她的墓里总有些好东西吧?


也不是如此。参加葬礼的人有记载,田妃的墓——也就是后来的思陵呈工字形,前面一横放置长明灯铜缸一对,有一些田妃生前的衣物被褥随葬,还有一些元宝等祭品。通过相当一竖的通道,便到达五进宽的墓室,这里只有田妃的棺木放在高台之上。


当时主持的官员下令将田妃换到右边,把皇帝放在中间,皇后放在左边,然后举行了祭拜。


这里还有一个花絮,李自成给崇祯找了一口棺材,但是有棺无椁,也就是说没有外棺。在场的监葬官觉得这样实在不像话,但又没钱买椁,灵机一动,便下令将田妃从她的椁中倒出来,仅留内棺,将田妃的椁盖在了崇祯的棺材上。


田妃在宫中便与皇后不合,如今被皇帝带着皇后占了自己的房子,连外套都夺去,真不知道众人走后,皇帝如何平息自己的家务。


而据时人记载,田妃的墓中,随葬品也十分简陋。


锦被只有一面用绸缎,另一面用布代替。应该用金银的祭品都是铜铅充当,连长明灯的灯油都只有几分厚,以下都是水。这是经手人贪污所致,还是崇祯末年财政破产,无力置办,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崇祯的墓,就是如此凄凉景象。然而,就是这样的墓,居然仍然会成为盗墓贼的目标。思陵,是十三陵唯一曾经被盗的皇陵。


传说中思陵被盗的入口


谁会来盗这样一个没有“油水”的皇陵呢?为什么?


根据十三陵管理处的胡汉生老师所述,思陵是十三陵中唯一被盗过的陵寝,盗案发生在抗日战争前的民国初期,作案人是当地的土匪。针对这位倒霉的帝王,盗墓还不仅发生过一次,至今在思陵的宝顶下方还能找到当年盗洞的痕迹。


思陵宝城下方


对思陵情有独钟,分析盗墓贼的心理,倒也有几分逻辑。


第一,思陵地处十三陵外围,在此处盗墓受到的干扰较少。


这次思陵的石雕被盗,未必没有这个因素。十三陵的陵区里是驻扎有武警的,且有较严密的监控保护系统,自八十年代起抓到的盗墓贼已超过百人。


据说曾有贼试图盗明武宗的康陵,盗洞刚打下去,还没碰到墓室的瓦券便被瓮中捉鳖。有意思的是管理处人员问这“坐井观天”的贼来此何干,对方竟坚决地说是“练功”,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方位吸收日精月华……


这样的抵赖当然不会有什么效果,而此类事情多了,让犯罪分子对深入陵区盗墓产生了畏怯,盯上在位置和防卫上都比较边缘的思陵,也就不奇怪。


思陵周围破碎的琉璃瓦


第二,古代的信息不够对称,因此经常会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谣言在民间传送,并因此被盗墓贼当作史实,引发贪心。


崇祯死于国难,故此有人传说李闯将其斩首杀害,臣民收葬他时制作了一个“金头”以全其尸——有些盗墓贼就是冲着这个“金头”去的。人家皇帝是上吊而死好不好?那时崇祯自缢的歪脖树尚在,只需到景山看看就会明白这个传说多么不靠谱。


然而,有的土匪大约一辈子也不会进一次北京,也没机会接触电视、网络甚至广播,你让他怎么去分辨真伪呢?所以,土匪也要求真相啊。


反正,经过这样一通折腾,据最后封堵盗洞时人们检视所见,崇祯墓中仅剩一口铜缸遗存,估计是失望的窃贼把能搬得动的东西统统搬走了。


就算搬空了,恐怕也卖不了几个钱吧,葬皇上总共才花了二百多两银子,根本就没有随葬品的。但是,说葬崇祯仅用了两百多两银子,他门口那套大的石五供又是从哪儿来的呢?今天思陵上巨大的石碑,肯定也不是当时那点儿钱能造得起来的。


要是穷究此事,又要引到盗墓贼没文化的话题上了——你偷什么不好,要偷这套五供,它倒真是独一无二,却是不伦不类得独一无二。


 思陵大五供(被盗前)


思陵大五供(被盗后)


崇祯的墓能有今天这个规模,与他在清朝帝王中有一个“知己”有关。这个“知己”便是顺治皇帝。


顺治


顺治,本名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皇帝,只是其为政前期为多尔衮摄政,后期则屡屡为情所困,甚至有出家为僧的传说。顺治曾到崇祯的陵上,或许因为当皇帝也当得不顺心,所以提到这个倒霉的同行常惨然不乐,甚至潸然泪下。


据清初李清的《三垣笔记》记载,甚至顺治曾在崇祯墓前哭诉:“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


清朝的皇帝管明朝皇帝叫大哥,这可能有些夸张,但顺治同情崇祯大体无错。在这位“知己”推动下,崇祯的陵墓在顺治年间得以整建,增加了明楼、祾恩殿、祾恩门、石五供等,从一丘荒冢变得有些帝王陵的气象了。


思陵改造遗迹


按说,这是件好事,但崇祯未必喜欢,因为这个修陵的过程十分堵心。


顺治下令修缮崇祯陵时,指令三位内官冉维肇、高推、王应聘负责。这三人根据现有史料推断均为崇祯宫中旧宦,却借口资金不足,始终不肯动工,理由似乎是“故君之事,既无赏可冀,又无罚可畏”。


暗究其心理,他们也是借此观察顺治帝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毕竟为故主太积极了,很容易被按一个“心怀前朝”的罪名,那是杀头都不需要审问的。后经原崇祯身边的司礼监太监曹化淳上奏催促,顺治批示“如再延诿,定行重治”,三人才理解了新帝的真实想法,开始工作。


身边的内官,改朝换代的时候连给故主修个坟都如此推托,自己宫中都是怎样的人渣,崇祯如是泉下有知,恐怕又要大骂“臣皆亡国之臣”了。


当然,从曹化淳的所作所为来看,崇祯身边倒也不乏忠厚之人,然而,在明末文人的笔记之中,偏偏曹化淳的名声最不好,说他开了彰化门迎李闯王进的北京。



亡国之后士大夫总希望把责任推到阉竖或者妇人身上,这种说法十分可疑,而一个旁证便是曹化淳在修建崇祯陵的过程中十分尽力,表现得更像一个正人君子。


尽管冉维肇等三人推诿,但修陵缺钱也是真的。又是曹化淳等百般设法,甚至动员降清的文武大员出资捐输,才算将思陵的修建完成。


当然,所费也无法与正规的皇陵相比,不过数千两银子而已。要知道明清皇帝修个陵寝,那都是最低百万两开叫的。


令崇祯一定郁闷的是,降清的大员中,捐钱最大方的,竟然是吴三桂。当初若不是他率领勤王的关宁军龟速而进,一路和各方眉来眼去,待价而沽,崇祯何至于树挂东南枝呢?修个坟却要用如此乱臣贼子的钱,让皇上情何以堪?


而这次修陵中,最让人别扭的,正是那一套新摆放上来的石五供——原来那一套是田妃的,崇祯一个皇帝,总不能用贵妃规格的贡品吧,那简直迹近戏弄。要知道,当初诸葛亮欲图激怒司马懿,最极端的招数便是送一套妇人衣饰给他。


于是,监修崇祯陵的三位内官(也许还有曹化淳等推进者),便给崇祯增加了一套新的石五供。只是,这套东西,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别扭。


崇祯五供


皇帝墓前的五供有固定的样式和尺寸,而崇祯这一套礼器偏偏与众不同。首先,其体量比其他帝陵的五供要大得多;其次,其规格造型十分独特。以中间的香炉为例,别的皇陵造型是一只三足薰香炉,带须弥座,而思陵的却是一只大鼎,而且上面还有精美的饕餮纹饰。


这饕餮纹用在皇陵的礼器有些古怪。


饕餮是上古传说中的怪兽,贪吃以至于身体都没有了,只剩一张巨口。其纹样多见于商周时代的鼎鼐等青铜器,由于这种青铜器也是食器,放在其上倒也合理。后世则多用其表达招财进宝的意味。只是,一个皇帝的礼器上放这个,难道是讽刺皇帝贪得无厌吗?


据说是经过了反复考察才终于弄清原委的。原来,崇祯思陵的石五供,其式样并非是给皇帝所用,而是给太监所用。


石景山万历年间大太监田义墓前的石五供,可以看到与崇祯陵的石五供很相似


正常帝王的五供


针对此事,十三陵管理处的姚丽蓉曾撰文对此进行考证,道:


“营建思陵时,全由这些降清的明朝司礼监内官监的内臣负责。这些降清内臣自然清楚,清朝顺治皇帝下令为崇祯帝营建陵墓,只是笼络汉族人心的一种政治手腕,清廷是绝对不能允许人们对已故明王朝忠心不二的。因为,当时明朝的宗室还大有人在,他们正组织残余势力与清兵对抗。


因此,对明朝表现得过于忠心,便是对清朝的不忠。我认为,可能是出于这种原因,这些降清的明朝内臣在拟定思陵制度时,采用了他们比较熟悉的太监墓五供式样。”


仔细想想还真是如此。


当明朝宫中的旧宦官奉命修造思陵时,他们一定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如果不好好修吧,别人会在背后指责这些内监事主不忠,没良心,这对还要在清廷为新主子做事的内监们来说不是什么好的评价;而如果好好修呢,别人又会说他们心怀前朝,一旦有风吹草动很容易被拉出来秋后算账。


这样,他们拖延工期,希望将事情糊弄过去也就可以理解了。


最终,这些老奸巨猾的太监们还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解决困境的办法,那就是把崇祯陵修成了今天的样子——你要说我心怀前朝,那是不对的,你没有见到我们根本没按皇帝的规格给崇祯修陵吗?我们给他放的五供都是和太监一样的;但你要说我没良心,也不对,你们没有看到我们给皇上修的五供个儿都特别大吗?


当然你要说他们首鼠两端、居心叵测,这些内官们也很容易回答:把陵修成这样,是我们没文化,不懂啊,别跟我们这些没文化的人一般见识。


你不得不佩服这些官员在乱世中生存的本领。


而崇祯陵前也就留下了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两套石五供,供后人凭吊历史的荒唐。连这种不伦不类的供品都偷,我们只能说,这贼,也太没文化了,寒碜啊。

好 文 推 荐


在长安建都乃千年之计,大汉繁荣至此开始

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定都,到公元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离开,期间虽然并未一直作为京城存在,但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足有千年之久。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战争时期的蒋介石手谕:事无巨细一管到底,严厉怒斥更是日常

整个抗战期间,蒋介石亲下手令进行军事部署、遥控指挥战斗的例子多不胜数,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总之可用五个字总结——委员长很忙。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冤冤相报何时了:为什么什叶派与逊尼派要互相伤害

自人类文明产生的那一刻,宗教就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从泛灵论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宗教,有宗教的地方就有教派。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