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说明:
欢迎您关注反做空研究中心,我们关注公司巨头与资本大鳄的博弈,护航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个人或企业,我们精选符合价值观的优秀稿件与大家分享,欢迎来稿和提供线索,期待您成为我们的一员。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微信
号:
fanzuokong001
导读:资管新规1个月的征求意见期就要结束了,这1个月对于100万亿中国资管行业的每一位从业人员而言,都至关重要,毕竟29条新规将重塑资管,再整金融秩序,也关系到每个行业未来,个人职业选择。其中,作为影子银行的源头,商业银行的声音尤其大(中国的影子银行就是银行的影子),10家股份制银行和7家大行的行业讨论基本充分展示了市场的忧虑。
12月中旬开始,新华社以评论的形式连续对资管新规和市场发言,既充分展示市场的忧虑和争议(第一篇,见下文),又表达了监管绝不动摇的决心(见第二篇,媒体此前也报道监管要“坚定不移、排除要挟,下决心整治监管乱象”),同时,也不忘记安抚市场(见三篇,将在过渡期、非标、净值华管理、开正门等方面市场的声音将予以充分考量,不会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
我们预计未来出台的政策将在坚持原则和立场的前提下,部分考虑市场的担忧,其他各部门配套细则也会考虑到市场的承受能力。
评论一:展现争议
资管新规就是要给所有的资产管理类机构和产品一把统一的尺子。如此,多年来形成的格局必然被打破。破旧立新中,诉求不一的各方必然会有不同的反应。
从大的方面来看,各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打破刚兑、非标资产、行业公平。
文章:热度升温!这份文件为何让资管圈如此不淡定?
来源:新华社
作者:赵晓辉、王都鹏
要说这段时间金融圈最热闹的事儿,莫过于各方对资产管理业务新规的讨论了。
面对这个央行牵头、正在征求意见中的新规,凡是与资管相关的行业,不管是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还是基金,都在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近,更因网络爆出“言辞激烈”的十家股份制银行反馈意见,把资管新规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然有银行业协会夜半紧急辟谣,但市场各方对新规的争论焦点已显露无遗。
那么,资管新规究竟是什么?为何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
这些年来,大家进行资产管理、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越来越旺,由此产生了各种类型的资产管理产品,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比如银行理财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资管产品。
可是,由于各类机构的主管不同,所遵守的行业规范也不相同,大家都在做一件事儿,标准却不一样,必然形成政策套利,影响金融安全。更重要的是,在银证保各管一摊儿的格局下,在资产管理这个名字的掩护下,资金层层嵌套,不仅推高了最终给实体企业的资金成本,更让看不穿的“钱”暗藏风险。
资管新规就是要给所有的资产管理类机构和产品一把统一的尺子。如此,多年来形成的格局必然被打破。破旧立新中,诉求不一的各方必然会有不同的反应。
各方吵得这么热闹,都在吵什么呢?记者梳理了一下,
从大的方面来看,各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打破刚兑、非标资产、行业公平。
争论一:打破刚兑是否影响金融市场稳定?
高收益,到期保本……这类具有刚性兑付色彩的资管产品,长期以来,吸引着大量投资者购买,也反哺着该类业务蓬勃发展。
记者了解到,当前刚性兑付主要存在于银行理财中。规模近30万亿元的银行理财,有一部分明确就是保本儿的,剩下的虽然没有明说,但在实际中,基本上也是刚性兑付的。
然而,受新规影响,这些产品的刚兑将被打破,银行原来“安全”的“特有优势”将不复存在。
银行能否平稳应对新变化,金融市场稳定会否受到影响?
有观点指出,过渡期后,指导意见“一刀切”快速打破刚性兑付,将引发客户大量赎回理财产品,可能触发流动性风险,加剧市场波动。
有观点则认为,根据测算,银行完全有能力化解过渡期可能产生的风险,而且有关部门会对打破刚性兑付带来的冲击做好制度和资金准备,不应对此过度担忧。
争论二:非标投资受限是否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争论的第二大焦点问题就是银行理财大量投资的非标资产到底怎么办?限制狠了会不会影响实体企业的融资?
这些年来,一边是奔着稳定收益而来的投资方,一边是急需融资的非标资产,在双方需求的推动下,银行理财促成两头的对接,让投资者资产保值增值,实体经济得到支持,整个过程似乎实现多赢。
确实,一些实体企业缺钱,银行有钱,绕开贷款规模等规定,把银行理财的钱对接非标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有合理性。但另一方面,这些钱以理财的名义进行投资,实际上却是从旁门“溜出来”的贷款。这就让非标资产成为扰乱金融市场规则、道德风险增加等负面因素的刚兑源头。
对于这类资产的整治,面临两难处境,妥善处理更是国际性难题。
有观点担心,新规中对金融机构发行资管产品投资非标资产作出严格限制,或将导致理财投资的非标资产大幅下降,降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有观点则认为,有关部门在“堵”的同时会考虑“疏”。限制后,银行投非标的钱会找到新的出路,比如回归贷款本质;没有了层层嵌套,实体经济可以获得成本更低的钱;其他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也会加大,比如发展直接融资等。
争论三:金融竞争格局未来是否面临新的不公平?
资管新规目的在于实现各类产品统一标准,但会不会带来新的不公平?
在新规公开后,有观点认为,各类产品终于拉平了,有利于整个市场健康发展!但也有声音说:其中诸多细则对银行不利,将可能产生新的监管套利和不公平竞争情况。
实际上,多年来,在金融分业监管背景下,一直存在金融机构之间的监管套利。这个问题要完美解决难度其实挺大的。
本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各方诉求不尽相同,横跨整个金融市场的资管业务经过几年的“野蛮”生长,现在却得“一把尺子”。怎样做到各方平衡,得到最大公约数,实属不易。
不管大家意见如何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守住风险底线,资管产品必须得实现统一监管。至于在这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还需各部门做好协调配合,行使应尽职责。
评论二:展示监管决心:必须过这道坎、继续空转显然不可能,金融部门动真格
“重新分配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几家欢乐几家愁”。各方观点博弈也好,向政策制定者“倒苦水”也罢,但有一个方向必须明晰:无论过程如何艰难,
为了我国金融的良性发展和投资者“钱袋子”的安全,百万亿元资管业必须迈过转型发展这道坎儿。”
“现有资管模式下……导致金融领域乱象丛生,反而加大了宏观经济的脆弱性。如此,金融配置资源的方式注定要变。”
“对于一些金融机构来说,这意味着过去“躺着赚钱”的模式或许将成为历史……
想要继续玩监管套利、资金空转就把钱挣了,显然不太可能了。”
“资管新规就是
要打破“舒适区”,
让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更加稳健、更加长久。”
“金融部门对于资管行业的野蛮发展早有察觉,甚至早在资管产品兴起之初就酝酿过相关监管的框架方案。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解决
资管行业统一监管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
“在缺乏协调的分业监管格局下,如果几个方面不能拧成一股劲儿,反而各说各话,那就很难形成统一的监管规则。”
“这次,在协调一行三会的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之后,
金融部门终于动了真格,下定决心采取行动。”
文章:史上最高规格监管!百万亿元资管业必须迈过这道坎儿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慧
关于资管新规的争议让资管圈如此不淡定,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份被描述为“史上最高规格监管”的文件将重新切分资管行业这块“诱人”的蛋糕。
当前,我国各类资管产品的整体规模已经超过100万亿元。随着居民理财需求日益旺盛,这块蛋糕还将越做越大。资管新规怎么制定原则,不仅关系着存量蛋糕的处置,更包含增量蛋糕的长远分配。
不可否认,重新分配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几家欢乐几家愁”。各方观点博弈也好,向政策制定者“倒苦水”也罢,但有一个方向必须明晰:无论过程如何艰难,为了我国金融的良性发展和投资者“钱袋子”的安全,百万亿元资管业必须迈过转型发展这道坎儿。
一方面,经过这些年的粗放发展,金融领域积累的风险必须一一着手解决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稳稳坐在全球第二的位置。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迈进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结构正经历着巨大变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必须同步转变。
现有资管模式下,虽然实体企业的融资需求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却由于“绕道监管”、“刚性兑付”、“层层嵌套”等问题,导致金融领域乱象丛生,反而加大了宏观经济的脆弱性。如此,金融配置资源的方式注定要变。
对于一些金融机构来说,这意味着过去“躺着赚钱”的模式或许将成为历史。要让资产和资金更高效地对接,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是需要好好动脑子的。想要继续玩监管套利、资金空转就把钱挣了,显然不太可能了。
资管新规就是要打破“舒适区”,让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更加稳健、更加长久。
有人可能会说,资管行业的管理规模都已经超过100万亿元了,如果有问题为什么不早点下手解决?
其实,
据记者了解,金融部门对于资管行业的野蛮发展早有察觉,甚至早在资管产品兴起之初就酝酿过相关监管的框架方案。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资管行业统一监管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众所周知,资管产品已经渗透到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甚至互联网金融等多个领域。在缺乏协调的分业监管格局下,如果几个方面不能拧成一股劲儿,反而各说各话,那就很难形成统一的监管规则。
这次,在协调一行三会的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之后,金融部门终于动了真格,下定决心采取行动。
当然,资管行业格局洗牌的过程一定会伴随着疼痛,但承受阵痛正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相信迈过这道坎儿的资管行业将会更加健康,必将给大家带来更多更好的投资产品,必将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更加顺畅。
评论三——安抚市场
“市场不用着慌。金融监管部门推出资管业务新规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防风险,更不会允许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市场担心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的资管新规会结合实际进行综合考量,“稳妥推进”将是打开此次资管行业改革的正确方式。
过渡期安排,
适当延长过渡期是应该考虑的。
——在禁止资金池和非标期限错配的情况下,一年半的过渡期,对银行来说资金缺口有多大,是否会有流动性风险,需要进行充分调研和科学评估,摸清底数后审慎设置。
如果真如一些机构所反映,将出现大量未到期理财资产无产品可续接的情况,流动性压力较大的话,
适当延长过渡期是应该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