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军武大本营
军武大本营,以敏锐视角剖析当代社会。我们拒绝以“震惊”“吓尿”等轻佻字眼忽悠众人,输出高价值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笔吧评测室  ·  英伟达 RTX 50 系列 GPU 放弃对 ... ·  昨天  
笔吧评测室  ·  聊一款「键盘里面塞电脑」的新奇主机 ·  昨天  
笔吧评测室  ·  真・手有余香:华硕推出 MD102 ... ·  2 天前  
笔吧评测室  ·  戴尔全新命名 14/16 Plus ... ·  2 天前  
笔吧评测室  ·  新一代 ROG XG 显卡扩展坞发布:可选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军武大本营

为什么说《亮剑》中楚云飞的卫队,用汤姆逊冲锋枪更合适?

军武大本营  · 公众号  ·  · 2021-05-30 16:44

正文


之前我们谈晋绥军钢盔的文章里,简单提了一句《亮剑》中楚云飞卫队使用冲锋枪的问题,其实关于这一点也很值得聊聊。


在我国现在的战争剧中,冲锋枪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兵器,不过在剧中出现的冲锋枪多为M3冲锋枪或是司登冲锋枪。



比如老版的《亮剑》中,日军特工队使用的就是M3冲锋枪,而晋绥军楚云飞的卫队则使用司登冲锋枪。


实际上在抗战前期的中国战场,真正较多出现的冲锋枪是MP18/28及其仿制品,国内一般称其为“花机关”;另外较多使用的是汤姆逊冲锋枪及其仿制品,国内一般称其为“手(提)机枪”。


在全面抗战前,这两种冲锋枪已经较为普遍地在中国出现,尤其多装备于军阀武装的卫队或突击队中。



当时的红军也有使用冲锋枪,比如中央红军长征时就有271支花机关和6.7万余发子弹,在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战斗中,红军突击队员使用的就是该枪。


1936年,红军发起东征作战,还缴获了不少晋绥军装备的汤姆逊冲锋枪。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一组红军抗日先锋军的照片,就有战士们人手一支汤姆逊冲锋枪集中演示的场景。



当然,在这组照片中也能看到花机关的身影,只不过数量不多。


有些朋友可能对这些照片中红军的军帽有疑惑,其实红军的装束本就多种多样,这样的帽子不过是为了节省布料而已,了解清楚就可以了。


到全面抗战爆发时,120师有68支冲锋枪,其中花机关1支、汤姆逊67支;129师有75支冲锋枪,其中花机关3支、汤姆逊72支。


全面抗战初期,由于八路军在山西作战的缘故,阎锡山还补充了200支冲锋机关枪。



而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有一个警卫排,也申领了冲锋枪。太原失陷后,由张震率其中的一部分人员到河南竹沟镇。一直到一年多后的1939年9月,已发展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的部队中依然还有14支冲锋枪。


大家可能有疑问了,山西的阎锡山手中为何会有这么多冲锋枪呢?又是被我军缴获,又是给补充,那么他自己的晋绥军岂不是装备得更多?


实际上,还真就是这样,要是这种枪太过金贵,数量也极少,阎锡山又怎么可能轻易送人呢?下面我们就谈谈这个话题。



我们都知道,汤姆逊冲锋枪是美国造,但大家或许不了解的是,这种枪在战场上的大规模使用却是在中国。


1920年代初,孙中山的卫队率先配备汤姆逊冲锋枪,此后国内的部分兵工厂便开始仿造。产量较多的主要是四川刘湘的兵工厂和山西阎锡山的兵工厂。


所以川军刘湘部及晋绥军装备仿造的汤姆逊冲锋枪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这些地方军阀的装备量还都不小。


以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来说,在1920年代后期便开始仿制汤姆逊冲锋枪,月产量最高时可达900支。


当时晋绥军是将这种枪装备到步兵班一级的,一般正副班长都配一支冲锋枪,一些警卫或突击分队则集中装备冲锋枪。



在随后的军阀混战中,晋绥军的汤姆逊冲锋枪不乏被缴获,常常一次就被缴获数百支。不过由于其他军队得不到山西兵工厂的弹药供应,国内其他兵工厂也不造这种弹药,因此缴获了之后也无法长期使用。


同时阎锡山还有将冲锋枪送礼的传统,如在中原大战前为给冯玉祥赔礼交好,一次便送了2000支晋造汤姆逊。


中原大战冯、阎部失败后,太原兵工厂的产量大降,冲锋枪厂也撤销转造民生器械,但实际上该枪依然还在制造,只不过产量降低到了月产200支的水平。


而据现在的估计,在1920年代后期到1930年代前期,晋造汤姆逊的产量大约在40000支左右,到全面抗战爆发时,在晋绥军中的装备依然很普遍。


我们在现在的一些历史记录中,也依然能够找到该枪参战的一些痕迹。



如:在平型关战役中,晋绥军416团干部营以冲锋枪、手榴弹与日军在东跑池战斗,伤亡甚重;


在忻口会战中,晋绥军新编第4旅一次就领到了手榴弹10多箱、地雷5箱、重机枪、步枪、冲锋枪弹10多箱,待日军迫近时先以雷区阻敌,然后以手榴弹和机枪、冲锋枪的密集火力连续击退敌三次进攻;


在忻口会战中,晋绥军429团2营以冲锋枪火力集火射击,杀伤了大量日军。


在1937年的山西防守战中,晋绥军拥有当时中国军队中较为强大的炮兵部队,因此经常能够跟日军炮兵对轰。但由于火炮性能、数量、弹药以及炮兵技术的差距,往往不能压制住日军,自己反遭较大损失。


因此,无论是晋北作战还是平型关、忻口等诸战中,基本情况都是日军猛攻,而晋绥军防守。


晋绥军守阵地的一大特点就是往往在三五十米距离才开枪,在这个距离内晋造冲锋枪、手榴弹的威力能大大发挥出来,日军的伤亡大多数也是由此造成的。



但是晋绥军所构筑的阵地不足以顶住日军炮火的轰击,其战术也较为死板,故而在日军猛攻下自己的伤亡更大。很多部队根本就没有近战的机会,就伤亡殆尽,阵地也频频失守。


失守之后,晋绥军一般会组织奋勇队实施反击,奋勇队多装备轻机枪、冲锋枪和手榴弹,短时间内也能取得一定战果。


但是这种打法的损失同样不小,经受不起长期战斗,所以当时山西战场的防守战多在守方付出惨重代价后而失利。


日军的战略进攻结束后,阎锡山的精力转至“三个鸡蛋上跳舞”,晋绥军的对日作战也进入低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