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里有一个机会成本的概念。
我们得到某个东西的成本,是我们因为得到这个东西而失去的东西的价值。
想象有一个国际投资者,他面临两个不同的选择;
1、投资中国
2、投资美国国债
如果他选择投资中国,就会失去美国国债收益率。
所以,在美国国债收益率很高的时候,投资中国是一个很难的选择。但如果美国国债收益率下降,投资中国的机会成本就下降了。国际投资者会更倾向于投资中国。
本次美联储降息,只能算是一次预期兑现,“好看”比“好用”的意味更明显。市场对美联储的降息预期,早就反映美国国债的价格里了。
下调50个BP以后,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依然有5.0%;但美国国债的到期收益率(1年期)从6月开始,已经下降了100个BP,目前已经不到4%。
换句话说,
投资中国的“机会成本”,早就下降了很多。
那为啥A股一直不涨呢?
首先,对国际资本来说,美债收益率不仅仅是投资中国的机会成本,也是投资日本、投资印度、投资欧洲的机会成本。
如果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依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是肉眼可见的问题,钱还是不会回来。
其次,就算投资者决定投资中国。选择也不止A股一个,中国的债券也可以啊!
大池子里的水多了是一回事,但在有很多小池子的情况下,小池子的水满不满又是另外一回事。
很显然,对于快要渴死的股市来说,水都进了隔壁的小池子。
在过去的2个多月里,人民币的币值涨了,国债的价格涨了,只有A股股指创了新低。
这反映了当前一种极其厌恶风险的经济环境,它很可能导致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在这个陷阱中,撒钱是无效的。
虽然美国降息降低了投资A股的机会成本,但A股的振兴,靠外国人降息远远不够,还是要靠经济好起来。
要靠大家相信经济能好起来。
最近准备把公众号搬个家。传说转号过程无形无色无痛,所以读者朋友们等着就行。
回头一看,写文章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由于主体变了几次,加上更新过于佛系,不懂运营,不做标题党,走向大V之路基本上算是夭折了。
不过好在留下了100多篇文章,一本书,上百万字的读书笔记,以及不间断学习、思考、写作的习惯。进步都写在纸上。
就好像自己有一个灵感的花园,每天随心所欲地种点什么,哪怕无人问津、风中凌乱,一个中年男人的生活也没有那么无聊了。
迁了号之后,文章的内容将更集中于大众理财知识的科普,关于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和初衷,我在《
这么久没更新,发生什么事了
》这篇文章中提到过。
新号有朋友帮忙做一些日常运营工作了,感谢“智能财富管理论坛”的大力支持,大学同睡了6年的兄弟的宝藏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