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公众号“谷雨星球”
lD:guyujihua2021
大家好,我是图拉。
进入2025年,在家长们看不见的地方,
一场无烟的生存之战已经在国际化学校之间悄然上演。
●有的把眼光放在了香港地区:
如包玉刚官宣在香港九龙塘开设一所新学校。
●有开新课程:
如耀中耀华集团官宣在旗下多所学校开设香港DSE课程。
●有的合并:
如北京达罗捷派接管BISS国际学校,一土学校与北京致知学校合并成为一土致知学校。
●有的扩建:
如上海平和、WLSA、领科、上中、耀中、世外都(将)落地新校区,用名校效应吸引更多生源。
●有的开高考班:
北京已经有超过15所民办双语学校在国际课程外,开设了高考班。
●还有被并购:
如德威德闳母公司EiM被高瓴资本收购。
●也有新学校入局:
如腾讯将在深圳落地一所新学校。
这些动态都将一个事实赤裸裸地摆在了台前——
国际教育走出黄金期,走进「存量市场」时代,谁越能夺得先机,就越能突出重围。这些动态变化,或将关乎每个家庭的择校选择。
虽然我们仍是中等收入国家,但是在多个统计里,内地的国际教育的平均开支,在全球都属于偏贵的。
International Schools Database最新发布的全球国际教育开支报告显示,
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排在开销最高的十大城市,
北上排在前三贵,仅次于纽约。
从具体数额来看,北京国际化学校最贵,平均开支一年近4万美金,上海的区间比较广,从2万美金到4万美金都有,丰俭由人。深圳则相对便宜一些,排在了第7位。
我们曾做过调查,
北京国际化学校的学费最高,其次是湾区,
均价不低于23万/年。哪怕是同集团的学校,北京学费24万/年,上海差不多在16万/年。
但是从校外开支来看,
上海平均价格一定是全国最高。
就以留学咨询服务行业为例,北京的均价在18万左右(今年有所上涨),而上海动辄就要30万左右。
而那些印象中很贵的瑞士、伦敦、新加坡、中国香港均的平均开支,都比这四所一线城市低。
从国际教育开支来看,咱们属实是「赶英超美」了,所以不少原本打算走这条路的家长,有计划更早出国带娃读书。
为此,不少本土教育集团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出海」。
不久前,上海民办包玉刚实验学校发布公告,
宣布将在香港九龙塘创办包含中小学的新校,计划将在2027年迎接第一届学子入学。
「船王」包玉刚原本就是香港人,其子孙在上海创办的这所学校常年蝉联全国第一国际学校,成为了上海最重要的国际教育标签之一。
这次回到香港办学,不仅是回到了老本家,更是赶上了香港疯狂抢人的时代快车。
数据显示,自2022年底至2024年底,港府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共收到近42万宗申请,目前已有17.5万名人才及其家属来港。
其中绝大多数人是为了教育赴港,可想而知背后的需求有多大,或许包玉刚的引进只是个开始。
去年,另一个学校教育集团
惠灵顿(中国)也宣布旗下首所海外学校——旧金山湾区惠立学校HIBA ACADEMY——将于2026年秋季正式开学。
这是一所面向幼儿园至五年级学子的国际化双语学校,未来,将逐步覆盖幼儿园至12年级全学段。
此外,「美国世外」也即将迎来第三届中国学生,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输出的代表。
教育「出海」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最早是一些公办学校之前就已「出海」,如杭州第二中学领办的迪拜中国学校,上海复旦附中合作的柬埔寨中国国际学校,以及受里约华侨华人及中资企业资助,中国驻里约总领馆支持的里约中国国际学校等。
这些学校更多的是为当地华侨子女,海外中资企业员工子女提供中国课程及当地课程。
但民办教育的出海更多有着盈利需求
,如雅力教育集团就在东南亚地区布局,开设阿德科特马来西亚学校,未来有可能还会在越南开校。而枫叶教育集团及博实乐教育集团也都在海外有着多个校区。
未来随着国际教育品牌发展成熟,
国内承载力不足之时,「出海」或许是成为「刚需」。
去年,我们就发现,国际教育进入了3.0的深水区,厚德书院关闭,诺德安达集团关闭多个校区,北京顺义区芳草外国语学校英国国王伍德学校也于去年停办。
当时,我们提出了
「名校马太效应」
,周期性的「洗牌」正在进行——
越来越多有着光环的名校扩建新校区,或去其他城市开设分校,
尤其是高中学段新校最多,响应了中考教育多元选择的号召。
从数量来看,北京今年没有新增学校,但将于2026年新开一所贝赛思学校,选址毗邻北京鼎石,据悉杭州也将有一所新的贝赛思学校落地,选址毗邻杭州云谷。
北京稻香湖学校也在昌平未来科学城学校用地中中标,未来会在昌平地区打造新学校。
而在国际教育最重镇的上海,情况有所不同。
目前基本没有「不知名新学校」开学,哪怕有招生情况也不容乐观,在开学不久就传出各种传闻。
在这样的情况下,择校更看品牌,于是现有名校则开始扩建,抢夺先机。
如世外集团在去年开学的青浦世外之外,今年加开了世外国际部校区;平和在启用金鼎新校区后,临港校区也将开学;WLSA新校区也将于2026年开学;上海领科也在2024年拿下了新地块,未来将办寄宿制高级中学。
此外,外籍学校里,上海耀中临港校区2024年已全面开工,计划2026年9月投入使用;上海中学国际部临港校区将于今年开学。
今年唯一一所新开学校,
或将是上海知名体制内民办学校爱菊将开设一所国际高中。
在一线城市中,
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中国国际教育版图上的关键增长点。
例如,此前贝赛思在短短8年内在中国设立了10个校区,而北京顺义贝赛思和广州贝赛思的落成,将进一步巩固其在国内市场的布局,使其校区总数达到15个。
广东明珠教育集团的明珠高级中学、狄邦教育集团的KCS国际高中,以及即将开学的哈罗广州校区,也进一步加剧了大湾区国际学校之间的竞争。
不过,
今年最引人注目的学校,莫过于腾讯牵头创办的明湾学校,预计将于2025年开学,这必将为国际学校格局带来变化。
此外,
二线城市乃至沿海新兴地区正在成为新的国际学校投资热土。
例如,上海光华教育集团在天津开设的光华剑桥高级中学已经于去年正式招生,而青岛启德未来教育集团旗下的三亚明德双语学校预计将于明年招生。
很多家长一开始选择国际化学校,是为了能够
在高考之外选择多样化的路径升学。
近几年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
不少民办国际化学校开始增设国内高考路线。
这一现象,在北京地区尤为凸显。
这或许跟北京国际教育格局仍以公办国际部最为吃香有关,导致民办双语学校在招生市场上不够有名,当浪潮褪去,必将用一种其他方式自救。
当然这也跟国际教育的资质进一步规范有关,目前学校拿的都是普通高中资质,是可以开设普高课程,或许在未来类似的学校越来越多。
而在开高考路线之外,有一些国际化学校也在小初阶段特色项目班
,比如北京海淀凯文学校在2024年9月开设了普高「景润数学特色班」;北京海淀青苗开设拔尖人才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菁早班」。
而在上海,民办双语学校的体制外和公立学校的体制内泾渭分明,各有特色,
加上比北京性价比高,有着非常稳定的受众群。
所以,其不仅不会被公立国际部抢走生源,更是吸引了无数江浙周边学生,所以靠这种方式「自救」的学校极少,而是依靠开设更多新课程来招生。
比如今年尚德和青浦协和开设了日高部,浦西德威开设了A Level课程,科德也准备开启IB课程,耀中耀华集团学校落地DSE课程。
而在湾区,倒闭的学校数量最多,有的学校如佛山诺达也开了高考班来自救。
此外,天津光华剑桥也开设了普高课程。
我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受:
国际教育被不同城市的文化塑造成了不同的样子。
上海的「自救」更倾向于出海,扩建,而北京则是「内部消化」。
除了学费外,这就是办学环境的不同。
如上所述,上海民办教育积淀深,土壤厚,民办学校数量众多,家长也更能在相对繁荣的教育市场中「货比三家」,激发市场活力。
北京则是公办教育积淀深,民办教育要想突出重围,要么打造高品质,要么走独特的创新路线。
所以虽然看上去北京民办国际化教育的环境没有上海的繁荣,但
北京却是创新教育和先锋教育的孵化沃土,
有个朋友说因为「穷则生变」,上海市场太好了,根本不需要做如此大的「创新」。
在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家长,你们有着怎样的教育观察呢?欢迎一起讨论起来!
来源:本文授权转载自“谷雨星球”,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