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卿慧
1
吴 辉
2
张彦宁
3
1. 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
2.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3. 固原市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
探讨坎地沙坦酯与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成本-效果。
方法
选取 2016 年 12 月至 2017 年12 月经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的 176 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
n
=88)和观察组(
n
=88),对照组患者口服厄贝沙坦片,观察组患者口服坎地沙坦酯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成本-效果分析,并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
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2.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4.0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用药前和用药 6 周后所观察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经济学方面: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成本-效果比(C/E)值分别为 2.40、1.11,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增加1 个效果单位所需要的净成本为 96.16 元,敏感性分析支持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结论
坎地沙坦酯与厄贝沙坦降压效果相当,且二者治疗的安全性均较高,但坎地沙坦酯更具成本-效果优势。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坎地沙坦酯;厄贝沙坦;成本-效果
原发性高血压为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急性脑血管疾病及心肾功能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已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高血压的患病人数已达 2.7 亿,且发病率正逐步上升
[1]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是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后发现的又一类重要的抗高血压药物,其以稳定的临床疗效和相对较少的不良反应,已被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所接受
[2]
。本研究就两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坎地沙坦酯和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成本-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 2016 年 12 月至 2017 年 12 月经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的 176 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106 例,女 70 例;年龄 58~78 岁,平均(67.78±7.21)岁;病程 2~48 个月,平均(25.32±8.83)个月;初始血压:收缩压为 155~180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167.38±9.32)mmHg,舒张压为 80~110 mmg,平均(95.66±7.45)mmHg。将上述 176 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
n
=88)和观察组(
n
=88)。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年修订版)》制定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
[3]
;治疗前两周内未服用过其他降压药物;患者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排除标准:①表现为单纯收缩压升高的继发性高血压;②对本研究所涉及药物存在禁忌证;③失访者。
对照组患者给予厄贝沙坦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70525,规格:0.15 g×7 片/盒,单价:33.60 元/盒]治疗,0.15 g/次;观察组患者给予坎地沙坦酯片(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61226,规格:8 mg×7 片/盒,单价:15.30 元/盒),8 mg/次。两组患者均于每天早晨早饭后口服,每天 1 次,连续治疗 6 周。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及成本-效果分析,并进行敏感性分析。于治疗前和治疗 6 周后测定患者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K
+
]和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以评价药物对血液系统和肝肾功能的影响以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显效:患者舒张压下降≥10 mmHg并降至正常值或下降≥20 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 10 mmHg 但降至正常或下降 10~19 mmHg;无效:血压下降未达上述标准
[4]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成本是指所关注的某一特定方案或药物治疗所消耗资源的价值,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隐形成本,以货币表示,但间接成本和隐形成本无法统计,本研究只以直接成本为考量指标(药品费用为直接成本)。本研究所选用的药物坎地沙坦酯片与厄贝沙坦片价格参照《最新医院医疗收费国家标准与医疗服务价格监督管理及国家强制性执行手册》中规定的价格。C
对照组
=4.80×7×6=201.60 元;C
观察组
=2.19×7×6=91.98 元。
采用 SPSS 18.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
(
x
±s)
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
2
检验,
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 1。
两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 6 周后所观察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见表 2。
两组成本-效果比(C/E)显示,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从增量成本-效果比(ΔC/ΔE)来看,若多获得一个效果单位,观察组比对照组花费少。见表 3。
假设使用药品价格下降 10%,得出结论,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本差异依然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 4。
高血压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 18.80%,其中 95.00%为原发性高血压,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4]
。原发性高血压因起病隐匿、发病率高,为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倍受关注。临床研究发现,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阻止、延缓其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6]
。
目前,临床医师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更倾向于强调血压下降本身对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益处,而非降压药物的其他作用
[7]
。坎地沙坦酯和厄贝沙坦均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通过直接舒张血管和减少醛固酮分泌引起的尿量增加、血容量下降两种作用综合降低血压
[8]
。坎地沙坦酯可经胃肠道迅速吸收、完全水解成活性代谢物坎地沙坦,其具有独特的药代和药效动力学特性,口服生物利用度为 40%左右;坎地沙坦酯的半衰期长达29 h,降压峰谷比值达 80%。另外,由于坎地沙坦酯不影响缓激肽和 P 物质的降解灭活,因而咳嗽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黄强
[9]
将 2016 年 6 月至 2012 年 12 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就诊的 60 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采用坎地沙坦与厄贝沙坦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坎地沙坦与厄贝沙坦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当。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黄强
[9]
的报道相似。由表 2 可知,两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 6 周后所观察的生化指标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坎地沙坦酯与厄贝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因此,坎地沙坦酯是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坎地沙坦酯组方案所需成本较低。敏感性分析支持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即坎地沙坦酯组方案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
综上所述,坎地沙坦酯与厄贝沙坦降压效果相当,且二者治疗的安全性均较高,但坎地沙坦酯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由于本研究选取患者例数较少、指标选取有限,还需通过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将为临床选择成本与效果兼优的降压治疗方案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