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敏捷学习以求快速适应,重点准备“人工智能+”
关于人工智能,必须得多学习了解,大势面前,最优策略一定是融合适应。管理和技术最大的差异就是,管理是更容易跨行业的。所以商业管理型人才一定不要认为AI是不可了解和认知的行业。商业管理型人才的转型重点应该是在应用层,而非对技术和专业要求都极高的的基础层和技术层。与上一轮的“互联网+”类似,“人工智能+”核心是要完成各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实现融合创新。制造业、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几大重点产业已经开始人工智能应用试点,规模化的应用或将很快铺开。
我们来读一下国务院文件里关于智能制造的那段话:
“围绕制造强国重大需求,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研发智能产品及智能互联产品、智能制造使能工具与系统、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推广流程智能制造、离散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远程诊断与运维服务等新型制造模式,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进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智能化。”
很多新词,看起来意义宏达,其实就两个层面:第一是实物的智能化,如装备、软件及系统等,第二是经济活动的智能化,实现制造全生命周期的所有活动的智能化。
实物本身的研发创造门槛很高,隔行如隔山,但实物的生产运营以及市场销售,基本的商业逻辑还是不会变的。 经济活动本身,具体的方法可以变,实现效率可以变,但价值的创造逻辑也是不会变的。
在原有行业背景的基础之上,快速了解和学习AI对行业价值链当中的哪些环节发生影响和改变,以及怎样的影响和改变,并且延展开来。AI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的时间,各种各样的分析文章和研究报告也能够比较容易的从公开渠道获得,例如36氪,麦肯锡季刊等这些前沿的学术平台上都能够找到相当数量的优质分析文章可供学习,此外,同行业内对AI有了解的人士交流也是快速学习最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2. 技能盘点并重构核心壁垒
各种骇人听闻的机器替代人类的故事,有人惶惶终日,有人置若罔闻。历史上经历过多次产业革命,大可不必如此。
第一步还是应该盘点一下自己以及现有的工作,明确一下自己有哪些技能及核心竞争力?现有工作需要哪些技能?哪部分是至少三年内机器无法轻松替代的?这部分的价值如何?价值的度量甚至可以从自己收益、公司盈利、产业发展和社会意义几个维度多做衡量:
如果你现在的工作要求如下技能,那么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
l 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
l 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
l 创意和审美。
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征,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相对大:
l 无需天赋,经由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
l 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过脑,但手熟尔;
l 工作空间狭小,坐在格子间里,不闻天下事。
第二步,努力将这部分不能被替代而又价值明显的技能放大一些,结合有些可以敏捷习得的新技能,划出虚拟边界,构建人才竞争的核心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