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雨磊
《学术与社会》面向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分享论文写作、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信息与技艺,常设《学术论文写作指引》、《博士论文》等专栏,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完美Excel  ·  使用deepseek自动填写Excel工作表信息 ·  2 天前  
完美Excel  ·  有了deepseek,还学VBA有啥用 ·  昨天  
国家外汇管理局  ·  【总台央视】激情亚冬 逐梦冰雪 ... ·  2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不会Excel公式?让DeepSeek给我们写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雨磊

刘瑜:我的学思历程

王雨磊  · 公众号  ·  · 2019-01-11 20:08

正文

【作者简介】 刘瑜,1975年12月生,祖籍江西省鄱阳县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此文为2011年7月2日上午刘瑜副教授在湖北蕲春青石中学的演讲内容。

很高兴今天来到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学思历程,今天看到这么多年轻的脸庞真是特别感动,大家从祖国各地跑到这么一个炎热的地方来听十多个反动派胡说十多天,精神真是非常可贵。


今天上午的主题是“我的学思经历”,那我就先讲讲我自己的经历。大家都听说过一种说法,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还有第三种人就是女博士,我就想讲讲我是怎么成为第三种人的。在座的一些女生也可以了解一下怎么样才能不成为第三种人。


大家对我的履历可能有一些了解,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工作一年,又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了一个博士,然后又在哈佛大学读了一个博士后,后在剑桥大学工作了三年,最近又回到了清华大学工作。用我一个朋友的说法,我的履历看起来是比较“豪华”的,但是我总结我过去的成长经历,我觉着我学习上的教训远远多于经验。


回顾我二十年的求学经历,就好像在一个黑漆漆的空间里爬楼梯,经常摔倒,有时候进一步会退两步。我觉着这跟我在求学过程中没有一个很好的引导有关系,不像你们有机会跑到这里来听许多老师分享经验与教训。当时我读书的时候有很多意识形态方面的禁忌,同时我读大学时的老师也没有太多的思想资源。比如说,我1992年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可能1992年你们当中一些人还没有出生,我所在的国际政治系在1985年还叫“科学社会主义系”(笑),所以很多老师可能去年还在教计划经济为什么是对的,市场经济为什么是错的,而今年就开始教为什么计划经济为什么是错的,市场经济为什么是对的。所以,他们所能教的东西也很有限。


所以,对我来说,学习的经历基本上是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爬滚打,我昨天回忆了一下我的成长经历,我想可以将它们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片空白期”,第二个阶段是“随波逐流期”,第三个阶段是“头重脚轻期”,最后一个阶段是“从头再来期”。我希望通过我的分享,你们可以直接进入到“从头再来期”。我个人是从30岁左右才学会真正的读书思考的方法,在座的可能都是20岁左右,所以如果你们现在还感觉很迷茫的话,没关系,你们还有十来年的时间可以浪费。


我从“一片空白期”讲起吧!我上大学之前,基本上没有受到过过启蒙式的教育。那时候我读的书基本上就是高考数学习题集,然后我读的最好的书可能就是海淀区高考习题集。我不但没有读过“四大名著”或者是西方的一些经典,甚至是我们那时候比较流行的金庸、琼瑶我都没读过。以至于后来在大学跟同学交流,别人都认为我是从国外回来的。


在一定意义上说,“空白”对那个时期都是一种美化,因为“空白”意味着你至少没有“中毒”,我现在想想我高中受到的教育其实还是中了不少毒,接受了许多成见甚至是谎言,现在我也不敢说我完全摆脱了它们。比如说当时听到“农民起义”四个字,我就会想到“可歌可泣”,但是后来我发现,许多农民起义军比朝廷还要坏。再比如,一听到“北洋军阀”四个字,我就会想起“民不聊生”,但是现在就会意识到当时的北洋军阀比后来的国民党还要开明。再比如听到“封建社会”四个字,我就会想起“三座大山”,后来就会发现有些人会觉着“封建社会”简直是乌托邦、田园式的生活。所以说当时是“一片空白”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美化。


朱大可老师就说过他在大学教书时,是帮助学生“从负数变成零”,而不是从零增加一些知识。其实从负数爬到零时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包括我,渗入到潜意识的一些东西还是没有办法破除。


进入大学阶段,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了七年,这个阶段我称为“随波逐流”阶段。尤其是在本科四年中,教我的老师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传授,所以在课堂上其实我没有学到很多东西。我现在回忆起来,我们大学老师带领我们读四年《参考消息》,可能学到的东西都比讲课学到的东西多。但不幸的是我的老师没有带领我读四年的《参考消息》,而是带我们读了四年《人民日报》,所以课堂上很难学到一些东西(笑)。


八十年代所谓的人文主义的复兴,在九十年代初还有些尾巴留在那里,那时我们同学流行读尼采、萨特,然后我也会跟着去读,这个就有点像你明明有个三十六码的脚,你非要穿一双四十二码的鞋子,其实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读,那个意识和你自己的问题意识根本不接轨。比如说尼采的问题意识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基督教文明来进行的批判与反思,而我一个从江西小县城跑到北京来读书的小姑娘,天天在那里哀叹“上帝死了”,好像上帝在我这里活过一样。(笑)这个其实是非常荒诞的,在你的问题意识与所读的东西不接轨的情况下,因为别人在读,所以你也跟着读,其实是很错误的一种读书思考的方法。


后来读了研究生,这个倾向便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读研究生时是在九十年代末期,当时流行读一些后现代的作者,比如说布尔迪厄、福柯、德里达。于是我也开始读,但当时中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经济改革,出现了很多下岗工人,也出现了社会的分层分化。但是对于这些问题我完全视而不见,然后每天读窝在那里读福柯。我记得福柯当时流行的几本书有《知识的谱系》、《规训与惩罚》,我当时读了之后真是吓出一身冷汗,感觉他的东西真酷,很前卫。


当时读那种书就好像你们现在手里拿一个iPhone4一样,是一个效果。比如说你们现在谁还在读周国平,那就好像你们手里拿了一个iPhone1;如果是刘小枫,你就是拿着一个iPhone2;如果是亨廷顿,你可能是拿着iPhone3;但是你读一个福柯、布迪厄那你就是拿着iPhone4了。当时就是一种时髦、显酷,表姿态,随波逐流的感觉。


其实这样读书是很有害的,我现在建议你们如果读不进去一些大部头的东西,不要害怕不要惊慌失措,觉着这书摆在书店商务印书馆一栏里是不是就应该一定要去读,其实不是这样的,你如果找不到作者的问题意识所在,如果你不了解他(她)关心的问题,不了解他(她)历史上的来龙去脉,那么你先不去读也没有关系。


你最应该读的是那些你关心的问题,比如你关心下岗工人问题应该怎么办,那你就去读相关书籍,并不是说你读柏拉图、福柯就比读陈晓鲁、陈志武这些研究中国问题的人高级。虽然他们可能不像那些人一样如雷贯耳,但是从你自己的问题意识出发,也许读着读着,你就可以解决更深的问题,会引领你读到那些更大家的东西,但是没有必要出于一种赶时髦的心态去读书。


第三个阶段是“头重脚轻”期,也是我与张健成为同学的时期。我为什么说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的阶段是“头重脚轻期”呢?是因为在这个阶段里面,我们学到很多理论,但是我现在想想,美国的博士学位是配合他们本科的教育来开展的,如果你没有接受他的本科教育,直接接受他们的博士教育,就会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


比如说当时我们学了拉美政治这门课,当时我们讲了许多拉美政治的理论,但是他是假设你对拉美政治很了解的情况下教你这些东西的。所以当要写一篇解释为什么1973年阿连德会被推翻的论文时,我就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字的论文,讲说可以从结构主义、精英决定论等方面分析,但实际上对于当时的智利发生了什么我根本不太清楚。


你会发现美国当时的博士教育是培养一种这样的学生,他们嘴里有很多的概念和理论,但他对经验事实可以说是基本上不了解。包括当时分析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会相对成功,你又可以分析来分析去,但是到底中国发生了什么,你可以几乎不了解。这其实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情,当时很多的论文或者研讨都在回答“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的问题。在我看来,你如果真正理解许多问题“是什么”之后,很多“为什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你不仔细了解这个“什么”的问题,冲上去就用宏大的理论概念去分析实际问题时就会出现许多的错位。


比如说我非常欣赏的一位经济学家黄亚生,现在在MIT工作,他就解释中国的乡镇企业为什么成功。当时的西方学者,包括一位得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学者,他分析中国的乡镇企业为什么成功,因为中国的乡镇企业代表了一种新型的、超越古典经济学的一种发展模式,因为乡镇企业的产权是属于乡镇政府的,那既然政府所有的企业都能发展的这么好,那就是说不一定要有清晰的产权才能发展起来。这是当时西方非常流行的一种对于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


那黄亚生当时就回到中国,做许多经验调查,搜集无数的档案,就发现中国的乡镇企业其实90%本质上都是私营企业,只不过为了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开展工作,才不得不名义上挂靠在政府的名下。


我的意思就是,当你发现了这个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之后,那么“为什么”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我认为“头重脚轻”的研究方法是非常有害的,这也是我希望传达给你们的一些经验教训,希望你们不要被大的理论、经验所吓倒,仔细地老老实实地把到底在发生什么这件事情搞清楚,无论是当代中国在发生什么,还是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把这些东西搞清楚,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所以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从经典到经验》,引起了很多争论。很多人批判我说你怎么教导小孩子不要读经典,其实并不是。我是认为读经典很重要,但是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是更重要的。应该是从经验里面提炼出来的,而不是说相反的方向。


现在我开始讲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其实可以从我之前讲得东西中引申出来。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所谓的“从头到来”这个阶段,我是以30岁的高龄才进入到这个阶段的,我觉着是要从真问题出发,你关注什么你就去读什么书。


比如说我在27岁左右开始在网上读一些东西,我会发现许多有震动性的东西,当时我读到许多关于中国大饥荒的问题,在当时对我来说是非常震撼的。当时我关心的问题就是中国革命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写有关中国革命的。包括后来我关注“民主”这个东西到底适不适合中国,包括写《民主的细节》,也是对这个问题的回应。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我真诚关心什么问题,我就会从这个问题出发去思考,去读书。我觉着这样去读书,真的会很有收获,也会非常有乐趣。它不在是一种人云亦云的状态,而是小孩子在大自然里发现一种草叫什么、一种星星叫什么的欢愉。


从真问题出发也需要大家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你要看到一个现象之后努力去发掘现象背后有什么理论问题。


比如说以前,当我看到一则新闻时,它就是一则新闻而已,但是现在我会去思考这个新闻背后有什么问题。我现在看到电视里报道菲律宾的腐败案件,我就会想民主国家也会有这么多的腐败,这就是你穿透一个新闻去看背后的问题的方法。你看最近利比亚的局势,你就会去想为什么同样是中东国家,埃及的转型比利比亚就容易得多,那你就要根据这个问题去找许多书来读。再比如你看到泰国“红衫军”的新闻,你就会想是不是在民主国家民主会导致过度的民主动员。


我的意思是凡是你看到新闻,甚至是看到鸡蛋价格变化的时候都会想这个背后会不会有什么理论问题,所以拥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读书思考还有一个问题很重要,是要从实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论概念的东西非常重要,因为发现问题的能力主要看你有没有理论的背景。但是许多问题不可能从推理的方式去回答的,必须从经验来回答。比如说,举个例子,美国的民主是不是虚伪?这个你读再多的马克思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他不会有一个现成的答案去告诉你。那你应该去读什么呢?如果你认为民主的标准是国家出台的政策应与民众的利益吻合,那么你就应该去读这个国家出台的政策,以及民意测验的对比,这也是一种方法。你不可能从那些经典著作里找到现成的答案,所以我就鼓励这种实证的方法。而且我觉着这种实证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特别谦虚的研究方法,因为现实总是流变的,实证的方法导致你研究的结果必然是开放的,我觉着这是实证研究非常优美的地方,因为它永远对所有的答案表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度。


我觉着在生活中,如果有人总是把话说得特别满。特别肯定,你就要去打一个问号,他一定是忽略了一些什么东西,或者说他一定把一些有限的材料当作百分百的论据来运用。


这就是我说的从真问题出发,以及从实证角度思考的方法。这是我的一些经验之谈吧,谢谢大家。(鼓掌)


提问: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不关心政治,你们读大学的氛围是不是与现在有什么不太一样的地方?


刘瑜:我觉得我们读大学的时候校园里确实是生态更多一些。我出国十年,对现在大学情况也不是特别了解。我总的印象,就是说,当时我们读大学时,校园里怪人比较多一点,现在好像都是千篇一律的感觉多一点。但我觉得在任何社会里面,有政治激情的人总是少数,而且不是坏事。


我读大学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一个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政治冷漠论》,他的意思是说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前提。我们以前也读过一本,《公民文化》,就是一个好的公民文化,实际上是参与性文化与冷漠文化的结合体。如果人人都强烈地关注政治,对这个社会不一定是好事,它可能会导致这个政治体系的超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有的同学就是想做生意挣钱,他就喜欢弹吉他搞音乐,或者有的同学就喜欢踢球,有的同学他就喜欢在宿舍里睡大觉,这都不一定是坏事。但是我觉得假如情况到了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都不关心政治,都不关心公共事务,这也是一种反常,很奇怪的现象,这也不符合生态多样化的这么一个基本的原则吧。


我在美国的时候,校园里有的同学未必是关心政治,他可能是出于一种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比如说特别关心全球变暖问题,特别关心达尔富尔的大屠杀问题。大部分的中国学生的这种政治冷漠,可能和我们这个国家的政府刻意“去政治化”的体制有关系。我们年轻人对这个要尽力保持一种警醒,保持一种警觉吧。


就是说,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但你不能够“被不关心政治”。


提问:刘老师你好,我特别喜欢你的《送你一颗子弹》,然后就是里面的“有召唤、爱自由”一直都是我的签名。我一直很好奇,那个“有召唤”到底是什么?


刘瑜:“有召唤”,我不知道需不需要一个所谓社会性意义上的解释,仅仅是我个人的性情,我觉得对我来说,最早强烈地有“有召唤”感觉,就是我刚才有讲到过,我从2000年开始上网,读到中国革命史的时候,读到中国革命历程中特别惨烈的事情,比如说“三年大饥荒”,比如说“文革”大概200万人死亡,然后就是建国前三年“土改”到“反右”,大概200万人死亡。就是读到这些东西的时候的那种震撼、那种悲伤、那种愤怒,激起我要做一点这方面的研究,然后改变人们对历史的一种遗忘和观念,我觉得这就是我当时感到的一种召唤。


现在,就是我和朋友交流时也会说,现在关于中国革命的信息,可以说随处可见,但是很多人看到这个资料好像也毫无感觉,或者说还极力为当时的这种历史情况辩护。人有没有“召唤”,可能以前是个人信息封锁可以解释,现在可能个人的性情有很大因素。


包括最近杨显惠写的《夹边沟记事》和《定西孤儿院记事》,他是讲“大饥荒”的事情。我们并不是要去抓历史的小辫子,去追究谁的责任,而是说对历史的态度反映了我们对生命的态度。对生命的态度一定会反映到对未来、对现实、对社会的基本态度。


我的召唤感我也不知道来自哪里,可能更多是一种个人体会和经验吧。


提问:我从初一初二就开始以反叛出现,然后一直就持续到了高中,现在可能就是开始趋向温和了,我觉得现在应该理性的更清楚的认识一些问题,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我就想听听两位老师的意见,我觉得就是现在有很多学生,信息很多,他们就会预设很多问题,或者说有一些很激烈的想法。我觉得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怎样去把握怎样去自我引导?


然后我一定要问,就是刘瑜老师读了这么多年博,爱情和学业是怎样兼得的?(笑,鼓掌)


刘瑜:额,我简单说下第二个问题吧,爱情与学业其实没有什么矛盾。你学业很成功,也未必会挤占掉你谈恋爱的时间,或者说你学业不成功,你谈恋爱也未必不成功,所以说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我感觉就是说学业更多的是一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和收获直接会有一种对称性吧。相比之下,我觉得爱情更是可遇不可求的,很难说有什么经验之谈可以交流给大家吧。(笑)


回到第一个问题吧,就是年轻人比较容易偏激的看法。你刚才说你初一、初二就开始思考很多问题,你现在走入了温和的境界,首先我恭喜你啊,我感觉就是说五六年走过了别人二三十年的道路啊。但是我觉得年轻人激进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年轻气盛,容易形成比较激进的看法。


我想就“独立思考”这个问题表达一下我的看法。我记得我在网上读到过一个意思,我很赞同——独立思考不一定就是批判性思考,不一定就是批判权威,而是ignore那个权威,就是忽略那个权威。就是说,你不但要有批判他的勇气,你也不能因为他是权威就歧视这个权威,也许有时你和他的观点是一致的。独立思考是开放性的思维,就是即便以前我不同意的人也可能做出对的事情,他也可能说出一句对的话来。


所以,我觉得对很多东西我们都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要认为批判就是独立。我觉得你忽略他就是一种独立,肯定他也是一种独立。这是我对一些学生形成偏激看法的建议。


提问: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面,爱情、现实、理想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复杂,你可能为了现实丢了梦想,可能为了爱情把什么都丢了。


刘瑜:我就特别哀叹连岳不在这儿,因为网上有个专栏作家叫连岳,他关于爱情的唠唠叨叨写了四本书。我能理解你们这个年龄的人对爱情特别敏感,也许也比较困惑吧。现在我回想我和朋友开玩笑,因为我刚才说我在课堂上没学到什么东西,基本上是当了四年的“恋爱专业户”。


我觉得恋爱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我觉得从爱情中能学到很多东西,在这充满谎言和偏见的世界里,爱情可能是最真的一种东西。无论是在爱情的甜蜜中还是在爱情的痛苦中,你都能学到关于人性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倒是一个非常普世的东西,比如说读尼采的东西,什么“上帝死了”,你未必能读出很多门道来,但是你读《少年维特的烦恼》、《安娜·卡列尼娜》,你能从其中的爱情里面读到很多很多的东西。


我记得萧瀚,中国政法大学的老师,他就说,我就鼓励学生在大学里多谈几场恋爱,可能这个就比你从政治课上、从专业课上学到的东西更多,而且对你以后的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而且我觉着就是说在爱情上,你要勇敢。我觉得现在的人在爱情上斤斤计,量入为出,就是看他对你有多好,你就应对性的,对他有多好。就是说如果你不够勇敢的话,你体验到的爱情是非常肤浅的,而且你从这种肤浅的爱情中能学到的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挺鼓励大家勇敢地谈恋爱,勇敢地把自己交给自己所爱的人,然后去体验那种人生中最极端的幸福也好,痛苦也好。我觉得这个是我作为过来人,对你们的一个建议吧。


关于现实和理想,我觉得是这样的,就是你看很多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书啊,就是你能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followyourheart,就是你去追寻你的理想。


其实你仔细想想,这也是一种比较奢侈的想法,就是说,那如果你输了呢?在美国,反正你也饿不死,福利医疗都很好,大不了你到酒吧做waiter、waitress,半年或一年就去“换跑道”去了,但在中国,就像他所说的,可能“换跑道”的成本很高。


但是我建议是这样的:


第一就是年轻的时间,30岁以前尽量多的尝试多做几件事情,followyourheart。你在30岁做几件事情其实也不晚。


还有就是说就像刚才一个学生问我的“有召唤”的问题,就是有些人心里是有召唤的,有些人没有,那对于你心里没有什么召唤,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的情况下,你就followyourhead。这个也没有什么错,对吧?


所以我觉得你要想清楚几件事情:第一就是你心里是否热烈地想去做。就像以前我写书评的时候,就是《月亮和六便士》,里面有一个画家叫Charles,他是到43岁的时候意识到自己非常想画画,他那个时候就抛家弃子,他那时在伦敦做一个股票交易员,他把他的工作抛弃了,把他的老婆和两个孩子都抛弃了,然后是先跑到巴黎,跑到太平洋的一个岛上去做一个画家,那真的是对他来说followyourheart,就是他心里有一种特别强烈的使命感就是他非要去画画,就像掉到水里的人要挣扎、人要浮起来一样,那么强烈的一种召唤。


那么你要不要去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当你去问你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你要同时问自己:你心里是不是有强烈的召唤,你心里是不是那么地想去做,以至于要抛弃很多很多东西?就是如果你有这么一种召唤,你就去做,同时给自己一个时间的期限,比如说你给自己十年的时间去做这么一个东西,那么之后在我看来你可以做一个理想主义者。


但无论你做一个什么样的理想主义者,你都要做一个负责的人,不要以理想的名义最后让别人来承担代价,比如说你到35岁的时候还让你爸妈付房租,然后你还去追求你的理想,导致你的妻子孩子过得很不好,那么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不负责的人生态度,这是我对理想和现实关系的一个看法吧。(鼓掌)


提问:老师对网络教育怎么看?


刘瑜:我个人觉得网络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比如说像前一段网上特别流行的桑德尔的关于正义的那门课,我自己都是从头看到尾看了两遍,我看它,一个原因是我学它那个东西另一个方面是我想看他的教育方法,看他怎么和学生互动。我不知道你们现在的情况,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觉得从老师那里得到的东西很有限。他们的知识结构也比较老化,如果现在的老师也有类似的情况的话,如果有其他的渠道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何乐而不为?


提问:我们大学生在读书做学问的过程中,与其说是盲目性更多,不如说是功利性更多。老师对于盲目性和功利性有什么看法?


刘瑜:我觉得对此我不会有苛刻的判断,因为我觉得对很多学生来讲,可能就业的确是一个问题,对于他来说,读研可能逃避一段时间,然后可能高一点儿的学历,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价值,我觉得从这一点上我不会批评批判什么的。当然就是说,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我当然可能更倾向于那种真诚的学习,出于好奇心出于求知欲的学习,我觉得这个还是最好的一种学习动机吧。


提问:关于公益这件事,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叫做《狗镇》,我就很想知道我们是不是在给女主人公强加一种价值观,大家生活在那个村里,在某个酋长统治期,其实挺幸福的,面包牛奶爱情对他们来说要比民主自由可爱得多,然后这个就是很伪善的一件事?然后就是一种变相的个人私欲的膨胀吗?


刘瑜:(笑)你以前参加的公益活动是什么性质的?是某种项目还是拉一些什么投资的?


(答:就是自己去一些地方,没有任何目的。但是我就觉得,我们不给他们带去这些东西其实对他们挺好的,带过去一些,强迫地把他们的视野打开了。)


刘瑜:我觉得首先需要质疑的是,普通农村的老百姓是不是过得那么幸福,过得那么浪漫田园?这是一个问题啊。其次,就算他们真的那样的话,那我们去传播一些“妖言惑众”的东西,他也不一定被说服,很可能不会被说服。所以我觉得如果他们真的过得幸福,那我们去“吹吹风”对他们来说也不过是一阵风而已。


我觉得是这样的,就是像立人图书馆这种项目吧,主要不是一种物质上的帮助,更多是一种价值上的传播,我觉得这种价值上的传播并不是一种强加,强加必须借助于一种公权力。我觉得是一种分享而已。像我们这样的人来,包括像接下来几天要来的一些老师,他就是来分享他的一些观点而已,就像你们在座的学生,你们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但至少你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经历过,可能有一些经历比我们更多的人他是这样想的。在某种意义上他见过的更多,经历的更多,他是那样想问题的,那你在以后想问题的时候你多了一个参照系而已。我觉得这个离“强加”还很遥远。至少我不担心我给你们讲这些会给你们带来多么大的危害。而且你们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自己的价值观。


我访谈的时候也提到过,“启蒙”就是出走,启蒙其实并不是强加或者灌输一种观念,他其实是引领你看到其他可能性而已,它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这种生存方式,还有其他的生存方式,其他的价值观念,也许我的更好,至少让我知道了那种生活方式的存在。反过来说,美国人来到中国旅行,这也是一种启蒙,也是一种教育,他也获得了其他的知识可能性的一种了解。那么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不会夸大其他可能性对你造成的危害,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提问:一个同学说,他和他的大学同学在讨论的时候碰到“存在即合理”,所有辩论几乎无法进行了。


另外,在青年人里面中有一个普遍的“相对主义”的东西。就什么都不是绝对的吗,就你可能是对的,我也可能是对的,所以你怎么你是对的呢?你怎么知道民主就是好的?也许不民主也是好的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