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 | 和牛商业(ID:heniucaijing),
作 者 | 牛叔
卫哲是马云真正意义上引入阿里的第一个顶级经理人,管理人才。
卫哲29岁就成为普华永道史上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
32岁,担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也是最年轻的世界500强中国区总裁。
36岁,执掌阿里巴巴担任CEO,通过管理手段在两年时间内把阿里绩效提升,保证了阿里B2B业务冲刺港股成功。
如今他已经离开阿里,成立嘉御资本,管理着百亿规模基金,投资了安克创新、锅圈等明星项目。
小编认为,卫哲多年管理经验是一笔财富,他早年在外企500强工作,经过完整的西方管理训练,而后又在阿里融合中国管理哲学,他的管理思维值得研究。
拜访谷歌,我们问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 , 谁是谷歌的竞争对手?我们正期待他说,微软啊、苹果啊。
拉里佩奇说:NASA(美国宇航局)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我问为什么呢?他说:谁跟我抢人,谁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佩奇说:我们的工程师,Facebook 和苹果来抢,我们不怕。我们开更高的工资,给更多的期权、股权就好了。可是我们的工程师去NASA,1 年只有 7 万美金,只有我们这里的五分之一,我还抢不过。
谷歌描绘了一个很大的梦想,但美国宇航局的梦想,是整个宇宙,更大,做的事更好玩儿,把我们最优秀的工程师,给吸引走了。
我就想跟所有管理者分享,一定要深刻思考,谁才是你的竞争对手。不是你的业务对手,是把你人才吸走的组织,这会让你的公司丧失战斗力。
马云说:“阿里最大的产品就是能出干部”。你看这么多牛人离开阿里,对阿里没什么影响,还发展更好。
阿里能出来这么多牛人去“打战”,不是说阿里的战略多厉害,马云的点子有多厉害,最重要的是阿里能够源源不断地出干部。
阿里巴巴是对人力资源特别重视的一个公司。但即使像这样一个特别重视人力资源的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走过很多弯路。
2005、2006年,我刚去阿里巴巴的时候,曾向人力资源部门了解:我们的工程师和销售的离职率是多少,部门的同事告诉我,离职率是 10%。
我一听,哎哟,太了不起啦!销售和工程师都是流失率特别大的岗位,阿里巴巴才 10%!结果人力资源同事马上说: 不不,我刚才没有说清楚,是一个月 10% 。
员工流失率这么高,最后采取什么措施没有?采取了。我们把员工流失率定了个指标,作为各级 HR ,各级干部的 KPI 挂钩考核。
为什么呢?该留的一个没留,该走的一个没走。也就是留下来的,都是该走的人。走了的,都是该留的人。硬性制定了一个流失率指标,并不能解决流失率的问题。
为什么员工流失率这么高?核心只有一句话:人力资源的源头,也就是招聘,出了问题。
阿里巴巴刚创建的时候,大概在公司 400-500 人的时候,任何人加入公司,马云都要见,亲自面试。
所以,阿里巴巴能在今天诞生出一些传奇性的人物,很励志的人物,没什么好稀奇的。
阿里巴巴今天的首席人力资源官,前面做过菜鸟物流董事长的童文红,原来是军嫂,从我们前台的接待做起,然后做行政经理,做人力资源,管业务,管客服。
最后,成为菜鸟董事长。现在刚刚升任,整个阿里集团的首席人力资源官(CHO)。
如果这个前台接待,是行政经理面试的,她的出路,应该就是行政经理。如果这个前台接待,是马云面试的,她就有可能成长为副总裁。
阿里巴巴在公司只有四五百人的时候,马云亲自来面试,就诞生了这么多奇迹。那么,后来招聘权力下放之后呢?就发现很多问题。
最极端的例子,我们有很多经理,自己入职才一个多月,居然他可以去招聘别人了。
他并不了解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甚至对于这个岗位有什么要求,也不清楚。
就有点像以前的解放战争,国民党拉壮丁,自己刚刚来当兵没多久,又可以去发展,为自己的队伍招人,这是多大的风险。
我们也碰到过中小企业的老板,大概员工人数在一两百人左右,就说我有人力资源部门了,招聘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我不再管招人了。
他说我又是开会,又要出差,又要做销售,又要做客服。我说,你在降级,做不该你做的事。
因为你没有招对人,你没有把时间放在招聘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因为招的人不行,你要替他们去干,他们本来该干的事。
很多跨国公司,至少坚持跨两级招人,阿里巴巴一度恢复到跨四级招人。
比如,我们广东大区的总经理,下边有城市经理,城市经理下边有业务主管,业务主管下边是我们普通的销售或者客服。也就是广东大区总经理,要直接面试到销售或者客服。
广东大区多少人呢?广东大区1000个人。每年至少 200-300 人的流动。
所以,阿里巴巴人力资源工作的改进,就是从招聘这个源头开始。而招聘源头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轻易下放招聘的权力。
中国有很多公司,人力资源开始出问题,就在于下放了招聘权力。
你是做销售的,来我们公司也是做销售的,以前业绩多少,卖什么产品,管多少人。工程师,以前是写 Java 的,还是写什么其他语言的,做过什么样的程序等等。水平很好判断。
我经常问,公司招人,难道只看业务技能吗?我希望每个公司都能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经常说,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味道。阿里巴巴招聘的时候经常闻味道,跟我们是不是一类人。因为人的分类没有对错。错的是什么呢?
是不同类的人,天天要坐在一起,天天要在一起共事。 可想而知,心情不愉快,工作效率低。
我们要动脑筋去设计一些问题。很多人总在打听阿里巴巴的面试问题。
其实,我把答案告诉你也没有用。因为有些问题是开放性的。
比如说,你招聘一个岗位,特别希望他能 吃苦 ,你不能问他,同学,你能吃苦吗?没有人会跟你说,对不起,我不能吃苦。你特别希望你们公司招的人都 诚信 ,是守信用的人,你也不能问他,你诚信吗?不能这么问。
就拿第一个问题,能吃苦吗?很简单。同学,你能不能跟我描述一下,你这辈子吃的最大的苦是什么?
我们有个面试者回答说,那个时候,没有动车,从上海到无锡,我没有买到坐着的票。我是从上海站到无锡的。 这是他人生中吃过的最大的苦,可想而知,他的吃苦能力很弱。
阿里巴巴希望招的人大气一点。那你就可以问他,同学,你能不能跟我讲讲,你这辈子吃过的最大的亏是什么?我们有听到过一个答案,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同桌的女同学,拿了我的橡皮,到现在都没有还。
女同学拿了块橡皮没有还,到二十多岁都还记得。而且他认为,这是他这辈子,吃过的最大的亏。那你觉得这个人,适不适合你们的味道?肯定大部分公司都不适合。
这些因素,我归类为非技能类因素。我希望大家能在招聘中,围绕每个公司的味道,设计一些非技能的问题,来判断一下。
这是阿里巴巴当年犯的第二个错误,招聘时, 过度强调技能,忽略非技能因素。其实,这个错误,跨国公司经常犯,阿里也犯,不过纠正得快,纠正得坚决。
跨国公司犯得很严重,阿里也犯。举个例子,你要招一个月薪大约1万的人,我们通常就在 8000-10000 里面去挑。结果来了以后,这些人的流失率很高,因为他们会认为,我原来挣 8000 ,跳槽后挣 10000 很正常。
在阿里巴巴有句话,叫做平凡的人做非凡的事情,我们不追求精英文化。
什么叫降级呢? 你要招一个愿意给1万的人,从3000-4000收入的人里去找。
他来了之后,是不是有翻身做主人的感觉?成就感特别大,特别感谢这个公司给他这个机会。 因为,他在外面没有这样的机会。
当然,说来轻松。从 8000 块的人里挑可以给 1 万块的人容易挑,从三四千里面,确实不容易挑到这个人。
我经常说,八千块里面挑一万的,你大概面试3个人就有一个。但是你要在三四千块里面,挑出来一个你愿意付1万块的人,你大概要看三四十个人,但一定会有的,我相信一定会有的。
高考当年就差了一分,这个人就从名校,到了普通高校。为什么在三四千块收入的人里面没有那个人,你可以把他挖掘出来,可以培养出来。
我去清华做校招,人家问我,卫哲你来干嘛,马云怎么不来,李彦宏都还来呢,觉得我去都不够格。
那我跑到华中科技大学,一千多人的场子,挤进来两千多人。阿里很多最优秀的工程师,都是武汉邮电、华中科技这些大学招聘过来的,并不是大家心目中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
清华北大,永远有比阿里更好的职位。那你到了武汉邮电,到了华中科技,阿里就是他们最好的机会。
所以,谈阿里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谈很长时间。今天只是和大家分享,我们当年,在招聘环节,容易出的这3个问题,以及后来用什么方法来应对的。
很多老板忙到没空招聘,没空培训,没空考核。之所以这么忙,就是因为招错了人,自己在降级使用。因为忙所以忽视了人,因为忽视了人所以更忙,恶性循环。
什么是新干部呢?空降的干部都是新干部,从员工晋升为一线主管和经理的也是新干部。
我们都知道,癌症就是人体的每个细胞都变成了癌细胞,而如果每个细胞都健康,身体就会健康。企业也一样,企业里最小的作战单位是健康的,公司就不会有大问题。
新人培训,要贴近实战,甚至超越实战。比如阿里巴巴的工程师,培训期间就有一个88小时连续写代码或者修BUG的魔鬼训练,平时可能不会有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但是熬过培训,“双十一”期间他们就能很好应对了。
培训一定要找业务能力最强的人来做。一流的教官可能教出二流的士兵,共产党的军队永远是最能打仗的人当教官,延安的时候林彪是最大的教官,解放后第一任军事学院院长是刘伯承,都是最会打仗的。
考核的频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年一次肯定是不够的,阿里每年有四次考核。
考核的内容也很关键。如果只考核业绩,那跟没考核也没有什么差别。考核很重要的是要重视非业绩因素。
公司给出了策略打法,很多员工不照办也能完成业绩,但是这样一来,公司就无法推出标准化或者最优的策略,不推最优策略,业绩可持续吗?
如果一个老板只关心业绩,真的就睡的着觉吗?一定睡不着,那就把睡不着觉的因素,变成非业绩因素,让别人也为这些事儿睡不着觉。上下同欲,才能上下同心。
考核结果也是重要的一环。通用电器公司员工考核结果按照2:7:1来排队。2是晋升,1是淘汰。管理只要抓2和1就可以了。
组织根基的“三板斧”做好,马步就扎稳了。接下来,就要考虑领导班子的事情了。
“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柳传志和马云都提出过这三句话,只是顺序不一样。
搭班子的前提得有班子。很多人说我有班子,我有几个联合创始人。
这不是班子,班子和扳子是一样的,你的团队中有人能否决你想做的事儿吗?有反对派吗?
我赞助过F1车队,有机会去英国银石赛车场看各种各样的车队试车,当时一个英国工程师告诉我:人类现在可以造出时速五百公里的车,但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没有做这样的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