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力因被考核不合格,怒发“罪己诏”退群,并在朋友圈自嘲是“无能之辈”。一位年过六旬的博士生导师竟如此“激烈”,当即引起坊间热议。
校方辩称,从未实行末位淘汰,李力被判定不合格,是因为没完成合同规定任务的标准,具体而言就是在顶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足,未达到“科研指标”。但李力教授认为,他四年的年度考核都合格了,但合在一起的考核却不合格,“我认为这个不合逻辑”,除发表论文,他还要承担教学任务,怎能以“科研指标”一刀切地否定所有的工作成绩呢?
看来,双方陷入了“各说各理”的怪圈。对校方来说,科研指标是白纸黑字写在合同里的,未达标即不合格,法理上并无问题。而站在李力的角度考虑,作为教学科研岗教授,教学的重要性还排在科研之前,却因科研不达标被判定为不合格,确实很难服气。双方正是在这一点“杠”上了。
对此,无法简单评判谁错了,但既然事情发生在教育界,又事关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就有必要以高校及高校教师的职责为出发点,进行一番审视。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明确指出,教学工作是高校的首要任务,立德树人是教师的立身使命。然而由于评价导向和考核机制等因素,许多高校教师将做科研、出成果视作头等大事,投入教学工作的精力和时间被大大压缩了。为此,蔡荣根呼吁高校要引起重视,想办法扭转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蔡荣根说的是实情。近几年,一些985高校及地方公办大学实行所谓“非升即走”的考核机制,要求讲师晋升至副教授、副教授晋升至教授……如未在规定时间内晋升,要么降级降薪,要么转岗甚至解聘。而晋升标准往往和“科研指标”即论文发表数挂钩,这对高校教师造成了极大压力。
显然,李力教授是这一考核机制的受害者。当然,作为一位在学术界拥有一定声望,并且快要退休的博导,他可以怒而退群,并在朋友圈吐槽,但广大“青椒”(青年高校教师)就没有这个底气了。他们只能为了发表论文疲于奔命,不断内卷,最终影响到教学质量,甚至损害身心健康。这些年“青椒”罹患重病乃至突然离世的新闻不绝于耳,部分原因就与此有关。
李力教授的此次风波,实际上将这种机制性不合理带入公共视野,促使更多人审视、反思。现有高校教师的考核机制的确有需要改革调整的地方。毋庸置疑,教书育人和科研攻关,是高校的两大重任,但在评价机制上能否理顺教学和科研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不搞“一刀切”?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区分以教书育人为主责主业和以科研攻关为主责主业的两类人员,分而治之,在考核机制上对教书与科研成果的占比做区别设置,是否更符合情理?种种破解之道,都需要高校管理者做更精细的考量。毕竟,高校考核的最终目的是充分激活教师队伍的职能,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为广大教师尤其是那些困在考核机制里苦苦煎熬的“青椒”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生态。
▶
早·知道 | 一地官宣!生三孩补贴10万
▶
“每天十几个,烦死了!”很多人头疼的“106垃圾短信”,上海出手整治!
▶
张某,驻外期间因不良爱好被策反,大量泄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