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亚评论
读懂东亚,理解中国,拥抱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手游那点事  ·  春节期间,10家游戏公司宣布了裁员 ·  4 天前  
手游那点事  ·  今天,率土团队单机新作公开Steam页面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东亚评论

两地疾控中心紧急报告,疫情屡次反扑的源头找到了:少吃一嘴进口肉,不丢人!

东亚评论  · 公众号  ·  · 2020-11-15 06:55

正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作  者 | 王耳朵

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评论观点和立场







短短几日,疫情又一轮小反扑此起彼伏,多地先后进入战时状态。

先是天津。

11月8日,一冷库装卸工核酸检测呈阳性,之后又新增一名确诊,一名无症状感染者病例。

随即,大规模隔离,消杀,社区连夜封控。

滨海新区,一夜紧急核酸检测5.1万人。


再是上海。

11月9日,上海新增1例确诊。

就在双十一这天,全民都在忙着抢购之时,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门口排起了核酸检测的长队。

相关人员,不能离沪。


接着是安徽。

清零257天后,11月10日,安徽阜阳新增1例上海关联新冠肺炎病例。

一夜无眠。大批医护人员被抽调,连夜进行社区核酸检测。


一个月前的青岛疫情刚刚趋于平稳,新疆的风险尚未结束,此时又爆出多地新增的消息。

这一切都像一记闷棍,让众人醒来: 疫情,还没有结束。

而就在前天,有两条新闻登上热搜。

南京疾控中心在进口冷冻牛肉的外包装中核酸检测出呈阳性的样本。


天津静海区,某水产批发店的一份进口大比目鱼外包装涂抹样本,又有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


两份阳性样本,都来自国外进口。

紧接着,天津疫情的感染源头也浮出了水面。

极有可能正是一批境外进口的生鲜食品!

那是一批冷冻猪肘,德国进口,28.1吨,共2020件。

从10月19日抵达天津,到卸货、储存、流入外地市场......再到11月8日那名冷库装卸工人检测确诊。

病毒在冷冻的状态下,足足存活了20天。


后续在天津感染的两名病例,也都是接触过这批冷冻食品的工作人员。

而已经携带着病毒的食物,又早已流向山东、山西、河北......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发出提醒: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冷冻的海鲜、肉食品,很可能会是我国疫情的源头!

如今天气转冷,马上就要入冬。

国内疫情接二连三拉响警报,是我们最不想见到的局面。

而这背后,一个潜藏的病毒传播祸首,被我们忽略了太久太久。


01



天津疫情的疑似源头一经公开,耳朵只觉得痛心:

又是进口冷冻生鲜!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被坑了。

还记得9月底,青岛出现2名新发病例,患者就医后又导致医院内的聚集性感染。

当时那两名感染者,就是青岛港的冷冻海鲜装卸工人。


多亏了青岛防疫部门第一时间出动,5天内便追溯到了疫情源头:

青岛港的进口冷冻鳕鱼包装袋,分离到活的新冠病毒。

两名装卸工人,就是在搬运的过程中,不幸中了招。


不妨再往前看。

从7月到现在,国内至少有10起食品外包装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的事件。

无一例外,全部都是进口冷冻生鲜。

7月3日,福建厦门,厄瓜多尔冻南美白虾外包装;

7月14日,江西萍乡,厄瓜多尔冻南美白虾集装箱内壁和外包装;

8月11日,山东烟台,进口冷冻海鲜外包装;

8月13日,广东深圳,巴西进口冻鸡翅表面样品;

10月29日,山东乳山,进口冷冻猪肉制品及包装;

11月7日,山西太原,印度进口冷冻带鱼制品外包装.....


几乎每隔几天,就有进口生鲜携带新冠病毒,悄悄来到我们的港口、码头。

三文鱼、冻虾、鸡翅、猪肘......先后都曾沦为病毒输入的帮凶。

检测出来,虚惊一场

没检测出来,就是一场灾难。

4个月前的北京疫情,还历历在目。

6天新增137例,中小学紧急停课,航班大面积被取消。

所有确诊病例,都指向了新发地批发市场。

最后,果然在市场一个用来切割进口三文鱼的案板上,检测到了活体新冠病毒。


再回顾年初,武汉早期疫情。

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如今都认为华南海鲜市场并非病毒发源地。

毕竟最早的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冷冻海产品区域。

进口的海产品,可能才是疫情的源头。


这些动物是否会感染病毒,尚未定论。

但它们的表面、外包装、承载物、案板上,都可能附着病毒,已是不争的事实。

更可怕的是,我们都知道新冠病毒人传人。

可最近,病毒被证实还可以物传人。

青岛疫情防控工作首次找到了充分的证据链,表明新冠病毒可由物传人,冷冻条件可长期存活。

这一发现,其实解释了很多问题,也揭开了国内疫情屡次反扑的真相。



02



问题的症结,在于进口。

我有个朋友,很爱享受,热衷于吃进口生鲜。

牛排要买澳洲的,羊肉要吃新西兰的,三文鱼要吃挪威的。

但国外疫情爆发之后,他再也没买过。

为什么?真的害怕。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进口的鱼肉在到达你的餐桌前,经历了什么样的环境。

当国内疫情正被我们一波一波地控制住时,国外正在发生什么?

是每天以惊人的数字持续新增着确诊人数。


尤其近一个多月,很多国家迎来了第二波疫情。

新增的速度,远超过几个月前疫情最严重的时候。

向上攀升的陡坡,令人心惊胆战。


在这样的重灾区,病毒可能攻陷每一个角落。

甚至被工人们带进工厂,将那些加工食物的车间,变成病毒的温床。

关键,他们还不爱戴口罩。

车间又吵,说话声音又大,一个喷嚏、一团飞沫,就能污染一大片。


早在4月份,智利一家三文鱼加工厂就发生了聚集性感染。

但他们非但没有停工,还继续出口。


5月下旬,美国多家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已累计报告新冠确诊员工1.1万多名。

鸡肉、牛肉、猪肉.....每条产品线,都有人感染。

有数十名工人,染病致死。


德国一家肉联厂,5300多名员工中,仅是检测了1106人,就有730例阳性感染。

英国最大的禽肉生产商两姐妹集团,一天之内确诊了58例。

随后,加拿大、西班牙、爱尔兰、巴西、澳大利亚......无数国家曝出了肉类加工厂疫情爆发的消息。

他们聚集的车间,成了病毒的天堂;手上的食品,成了病毒的培养皿。

等进口到我们手里,买来的,不过是漂洋过海的定时炸弹。


更可怕的是,美国曾经用运输食品的冷藏卡车运送过新冠病逝者的尸体。


最关键的一点,新冠病毒之所以能“毫发无伤”地远渡重洋,是因为进口生鲜,走的都是冷链。

李兰娟院士早就说过,病毒可以在低温中存活相当长的时间。

新加坡和爱尔兰的研究团队也表示,4°C及-20°C的条件下,新冠病毒可存活21天。

这就是为什么经过天津的那批冻猪肘,能将病毒“养”了长达20天。

因为冷链温度都要控制在-18°C左右。

病毒在里面,不会冻死,一直存活,只要解冻到室温,马上恢复活性。

那一个个进口生鲜的包装袋,无异于潘多拉的魔盒。

一旦开启,后患无穷。


新冠比我们想象中要狡猾得多。

它能够隐藏、蛰伏,一旦你掉以轻心,随时趁虚而入。

而你花了大价钱、大力气买来的进口生鲜,就是它最好的载体。

在你不知道的时候,早已为它“牵线搭桥”,从重灾的海外,引向了国内。

或许很多人会狡辩,只要不生吃,高温加热煮熟,病毒早就被杀死了。

是的,病毒被杀死了,你不会被感染。

可是那些接触进口生鲜的装卸工人、市场摊贩呢?

想想青岛疫情反扑吧,最初的感染者就是两名冷冻生鲜装卸工。

就是因为国内某些人旺盛的进口需求,才让他们一次次被暴露在危险之下,让这个国家的许多地方一次次不得安宁。

没有买卖,才没有伤害。



0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