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建装饰所属深圳装饰参建的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历经
400余个日夜的
精细打磨,这一承载着打造“西部样板机场”厚望的匠心之作正式步入投运倒计时。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正式完成转场投运后,一道道航线宛如一条条“丝带”,在九曲黄河之上编织出一条新时代的“空中丝路”。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是国家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承载着甘肃省全面承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撑“丝绸之路空中走廊”的重大使命,也是国家民航局着力打造的西部样板机场。
工程涉及T3航站楼与综合交通中心建设任务,其中T3航站楼为主楼搭配四条指廊构型,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深圳装饰负责体量最大的装饰一标段,包含航站楼主楼14米层(出发大厅及值机岛)、6.5米层(混流层到达大厅及行李提取厅、候机厅等)全部装饰施工及相应指廊大吊顶施工内容。
T3航站楼室内装饰工程作为兰州乃至甘肃以全新面貌迎接四海八方来客的“形象担当”,社会影响大、体量规模大、施工难度大。深圳装饰深入贯彻《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年)》提出的“平安、绿色、智慧、人文”新时代高质量四型机场理念,打造新时代具有历史性、开创性、标志性、示范性的新兴机场。
站在T3航站楼内,抬头可见大面积流线型的屋顶天窗、起伏有秩的屋面、排布飘逸的光带……每一处都在呼应着黄河水波流动的韵律。在深圳装饰的匠心执笔下,这些跃然于图纸上的设计细节一一在现场重现,为旅客营造出舒适惬意、宽敞明亮的室内空间,让“丝舞飞天 金河绿洲”的意蕴得以充分诠释。
“12个巨型双曲柱”“22个流线型天窗”“45米挑高”是T3航站楼40万平方米室内装饰工程中最核心的一组数据。
为了快速推进施工,项目团队运用BIM技术校准数据,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形式对建造过程进行“演习”。2023年3月,设计团队首先对航站楼中心5万平方米的超大吊顶进行三维建模,建立网架结构模型,为后续建造过程提供数据依据。
T3航站楼起伏的屋面呼应丝绸之路婉转悠远的意境,但在流线型的渐变中,12根形态各异的双曲造型支撑柱尺寸亦随之变化。由于支撑柱采用多维曲面圆柱造型,仅依靠传统测量方式,无法实现材料的准确下单。
为实现优美流畅的造型,项目团队采用BIM技术进行设计下单,让数据参数化,并将参数模型直接用于工厂加工,实现精准排版、无差别下单。此外,面对航站楼区域内22个采光天窗曲率突变呈无规则变化难题,项目团队采用三维扫描仪采集主体数据,精确进行表皮模拟,实现采光天窗的曲率优化、分格排版,为机场的高效建造奠定基础。
项目按设计目标年2030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飞机起降30万架次设计,飞行区等级指标为4E,其施工面积之大、施工难度之高、项目重难点之多可谓罕见。
T3航站楼大吊顶由3米宽、1.5米厚漫反射铝条板拼装而成,局部灯槽和立面位置为3米铝单板,如果采用传统施工方式,不但效率低,还存在交叉施工风险隐患。为此,项目团队采用反吊顶施工措施,在转换层上方进行面层铝板施工,不仅降低人力、高空车投入,还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另一个建设难点在于吊顶施工面积大,19万平方米的施工区域主体跨度大、转换层施工量大。基于此,项目部首先明确装配式施工节点和措施,采用流水线集中加工以保障施工质量,现场则采用装配式栓接安装。在高峰施工期,100余架高空车同时进行吊装施工。
与此同时,项目地面板材铺贴面积大、板材重,靠人工搬运铺贴效率较低。为了科学推进工程进度,项目团队自主设计研发板材铺贴机,不仅效率高、精准度高、施工质量优,且使用成本低,运转灵活便捷。
T3航站楼内造型丰富且充满韵味,墙面使用沙土色的金属板,诠释“沙漠丝路”的设计理念。为了攻克3米长大重量金属板的安装难题,项目团队再次研发了墙面板块安装机器人,其吸盘方向可进行三维调整,自动实现板块的运输与安装,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投入,更充分保障了施工细节品质。
九曲黄河、沙漠戈壁、丝路文化……这些独属于西北地区的标签不断吸引着人们前来探究与体验。在黄河之滨,中建装饰将始终秉承“表里如一 匠心品质”的企业品格,携手丝路明珠书写“一带一路”发展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