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间线杂志
时间线是《财经》新媒体旗下垂直公众号,内容覆盖互联网、3C、在线旅游、直播、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度解析行业热点,为用户呈现独特的精彩资讯。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2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2 天前  
内蒙古政府办公厅  ·  内蒙古发布能源科技装备创新应用十大典型案例 ·  2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南方能源观察》电子刊上线!订阅方式戳→ ·  3 天前  
能源电力说  ·  河南微电网怎样建? ·  3 天前  
能源电力说  ·  河南微电网怎样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间线杂志

个人隐私泄露!“到付”快递成诈骗新渠道

时间线杂志  · 公众号  ·  · 2017-05-13 23:04

正文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湖南的田先生收到一份标注“重要文件”的“货到付款”快递,以为是公司发的,没多想便签收了,打开包裹发现“商品”竟是几张废纸。


田先生给发件人打电话,却一直联系不上。再查询快递单号,发现单子上的寄件地址为北京朝阳,实际却是从湖南岳麓发出,这才意识到遭遇了“到付”快递诈骗。


互联网时代,网上购物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可层出不穷的诈骗“陷阱”却随之而来,花样百出的新型快递诈骗让人防不胜防。业内人士和专家呼吁,尽快建立快递业个人隐私保护机制,从源头上抑制快递诈骗的野蛮生长。


“到付”快递防不胜防


无独有偶,北京的赵女士也有过与田先生类似的经历。未网购的她却收到了标注着“化妆品”的到付快递,签收后发现是劣质商品;她向发件人讨说法,对方电话却一直占线。“这不是诈骗吗?”赵女士十分气愤地说。


记者发现,自去年5月以来,多地网友遭遇了类似骗局。“自己会接收大量快递,有时想都没想就签收了,结果拆开后发现空空如也。”据网友们反映,这些快递大多是三无洗发水、香水、饰品等,成本只要几块钱,有时索性是废纸,但货到付款的价格却要几十元。


“诈骗分子利用大家网购的习惯,让收件人到付签收,再通过货到付款和实际货品的价格差,赚到了钱。”一名网友表示。


公安部门一位办案人员告诉记者,这类快递到付诈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假快递员”,直接欺骗受害者的到付钱款;另一种则是诈骗分子寄件,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后,利用一些快递公司的漏洞,寄送一些不值钱商品让快递公司代收货款。


该办案人员说,快递实行实名制后,目前大多数的“到付”快递诈骗案件是第一种。这种新的诈骗方式引起了多地警方的关注。


金额小 线索少 追查难


记者对“到付”快递的诈骗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许多快递营业点填写快递单时,即使不写详细地址,只要有寄件人姓名跟手机号也可以寄送。对于发生的货到付款纠纷,大多数快递员称自己只负责寄递商品,难以分辨货品的真实价值,“送或者不送都很难,不送会被投诉,送了,客户发现上当后也会投诉。”


顺丰快递一位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快递公司一般都直接与发件人结算,快递员派送到付快递时会提醒客户验货;如果收件人当时拒收,快件就可以被退回。一旦快递包裹签收付款,快递公司很难不与商家履约,货款便很难追回。


有些快递员表示,虽然实名制都在推行,但是执行缺少监督,寄件人不出示身份证很常见,即使出示了也无法辨别身份证的真假。


“大部分快递公司有代收货款和货到付款业务,此过程中快递公司应对商家资料进行备案审核。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真正落实。”浙江某快递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类似的“到付”快递骗局中,一些快递公司因有一定利益分成,往往“睁只眼闭只眼”。


记者发现,“到付”快递诈骗发生后,有关部门也很难查到嫌犯。寄件人的手机号要么根本无法接通,或直接关机。另外,不能确定寄件人是以个人名义还是公司名义寄送,导致返还金额过程出现模糊信息且不易查询到。而且,对于小额诈骗,警方大多只能记录,只有诈骗金额达到一定额度才能并案处理。


“由于到付款金额通常不算高,大多数受骗民众不会追究。”一位法律界人士坦言,民众维权意识淡薄、违法成本低,也是这种诈骗伎俩屡屡得逞的原因之一。


专家支招:谨慎签收陌生包裹


受访的多位专家认为,“到付”快递诈骗的出现,是快递业个人隐私泄露、市场监管力度不足的一个表征。抑制这类诈骗的蔓延,要加大对快递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快递业个人隐私保护机制,从源头应对“到付”诈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