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您听说了吗?
就在前几天,杭州一个小学老师在测验时将学生的试卷放大了一倍,竟然被很多人点赞了!大家都在说这位老师太好了。
为什么呢?
原来,这让很多原本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竟考出了不错的分数。
这是怎么一回事?快随中教君一起去看看。
杭州一小学老师把试卷放大了一倍,成绩中下的学生考出高分
考试成绩不好,或许并不是因为学习不好
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把试卷放大了一倍,平时成绩只有中下的孩子居然拿了优!
想到这个点子的老师叫孙志君,是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申花校区四(11)班的班主任。这是她第一次尝试“放大试卷给孩子做”。
“我工作第一年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有些孩子再怎么努力,成绩就是上不去?家长也很崩溃,不知道该怎么办?”孙老师经过学习后发现,这与孩子的智商无关,可能是生理发育的问题,导致孩子的能力与智商不匹配。
于是,她就有针对性地了解每个孩子,并把他们的能力开发出来。
以她班上的一位男同学为例,有的孩子一目十行,他要一字一句用手指着读才行,“所以我才会想到把试卷放大一倍给他做。”
考试结束时,孙老师问这个男生,这次考试有什么感觉?男生回答:“我都做完了,看得没有以前那么累了。”
考试结果出来了,孙老师心头一喜,那个男孩子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识字部分只扣了3.5分,得了优,与他之前的成绩相差很大。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孙老师说:“这个男生平时写作业比较慢,错别字多,但人很聪明,学习也蛮努力的,我一直在想,他为什么成绩上不去?除了其他因素,会不会是视知觉辨析能力比较弱?”
“视知觉弱的孩子,写字比较慢,错别字相对比较多。他们可能不是不懂,而是面对密密麻麻的卷子,就懵了。我们一般的试卷大小,对他们来说可能不够大,他们看不清,所以会把很多形近字看成是一样的。每次考试,他们会在这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眼睛看久了会累,注意力分散,导致恶性循环。”孙老师继续解释道。
把这个结果发到了微信朋友圈里,家长们都觉得非常神奇,孙老师也收获了不少家长的称赞。
“对自己的孩子,我们也很用心,但从来没有去关注孩子视知觉方面存在的问题。”男孩的妈妈谈到:“现在有老师能个别对待不同的孩子,想出办法,并且试用起来,作为家长是很支持的。”
孩子视知觉辨识能力弱我们可以因材施教
能重视视知觉,想到了放大试卷这个点子,和孙老师学过心理学很有关系。孙老师教龄才5年,但她在2014年考出了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是学校心理辅导站的站长。
那到底什么是视知觉辨识能力呢?孙老师解释说:“视知觉跟视力不一样,是眼睛看到的东西,折射到大脑,中枢神经再分析综合做出反应的过程,其中又包括视知觉辨析能力、视知觉记忆力、眼球追踪能力等,这些都与学习很有关系。
“这种做法不适合所有的孩子,如果班里有错别字频出、书写特别慢的学生,不妨试试看。”孙老师建议。
孙老师说,在欧美国家,一些大型的考试中,针对一些特别的孩子,是允许把试卷放大的,这也是惯例。
老师,有时候只需要一点小创新,教学就会变得截然不同
“孙老师的一个小动作,看似随意,其实就是我们一直倡导的‘因材施教’。”有网友这样说。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有这样的老师,通过自己的思考,利用一些别出心裁的小花样,让学生们眼前一亮,更好的投入学习,也让自己的教学变得与众不同。
大学老师视频讲史纲,98%的同学愿接受
打开湖南工程学院周微老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程,讲课主要采用视频教学模式,精选出学生喜欢的课程亮点进行专题讲解。在一些历史知识讲解中,周微大量采用了动态表格、图片、超链接等形式,让学生获得知识更加丰富,感受更加直接。在这里,教师不再需要用大量时间讲授基础知识,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协助学生通过微课程完成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上。
这门微课程在湖南工程学院开放之后,有98%的同学愿意接受这种教学方式。
大学史纲课,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门课堂抬头率很低的课,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们在下面玩手机、看闲书甚至睡觉。湖南工程学院的这位老师,将传统课程中加入网络的元素,吸引更多的学生,在老师的一点小创新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珊瑚中学摆脱死记硬背,学生“活学”巴渝文化
珊瑚中学历史教研组在课堂中引入“重庆火锅文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了解火锅的制作过程,获知巴渝文化的厚重魅力。据介绍,珊瑚中学还将带领学生前往重庆火锅博物馆实地探索美食背后的历史文化。
很多朋友们的历史课,不出意外都是在“背背背”中度过的。学生觉得枯燥不说,老师教起来也会觉得很累,珊瑚中学的历史教研组让历史进入生活,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学历史,既激发兴趣,也掌握文化。
家校联络簿上写作文,练就学生创作力
很多老师都会为小学生的作文而发愁。在这点上,台中市大里区国小的老师苏明进却很有经验。他说:“我会让孩子在家校联络簿上进行写作训练。”在苏老师班的家校联络簿里,孩子们每天要多写2篇短文附在联络簿上。第一篇短文是“每日创意短文写作”,这主要是训练他们的语文创作能力,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都会有不同的题目。第二篇要写的短文,是“每日德育日记”,共有三种题目可供挑选。苏老师强调:“写作是一种训练出来的习惯,“循序渐进”与“不断给予增强”,这是两项极重要的要素。”
苏老师在班上实施了不少做法,比如孩子们每天翻开联络簿,其实最期待看到的就是老师的评语,所以在联络簿写作刚开始推动时,他都会尽量在每个人的短文后头加入一些感想。孩子看了开心,也就会更用心创作了。
有时候,家长们也会在孩子的短文下面加注评语:“没想到小乖变成这么贴心的孩子,妈妈好感动哦!”于是联络簿变成了老师、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桥梁。
而每天批改这么多的短文,也可以让老师对每个孩子的脾气、学习状况、生长背景都了然于心,老师也能够明白那看似顽皮的个性后头,其实也有颗温柔、善良的心。因此对待这些所谓的“坏孩子”时,会多一份包容,也会试着用更适合这个孩子的方式来教导他。
当下,孩子们的创作越来越依托于网络,很多老师对那些句子华丽但是内容空洞的小学生作文无可奈何。而苏老师的这个创新之举,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加强了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不愧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平时,我们经常对教学名师们崇拜不已,但为什么他们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中教君想,多半缘于他们的创新,或者说是他们对待教学中问题的一些想法,甚至是他们对于一些小细节的思考。
窦桂梅——她习惯伸出大拇指,一个动作,激励学生
每天早晨,身为清华附小校长的窦桂梅都微笑着竖起大拇指或以鞠躬礼迎接每一位学生。
每一天,她同样也会被清晨学生带来的“爱的回流”所感染、所带动。
在清华附小,她要求老师们在学生面前要努力做到仪态高雅,即衣着整洁、得体大方,不要太随意、太邋遢,坚决不能穿“短、透、露”的服装,但鼓励女教师画淡妆。在学生面前要举止文雅,互敬鞠躬礼,尤其谈吐尽力谦恭和蔼,快速地想,缓慢地说,善于倾听与包容,不固执己见。同时,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内涵博雅,有美好心灵、悲悯情怀。一句话,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这些不仅仅是清华附小教师的价值观,更是对卓越教师、理想教师的要求。自古讲取法乎上,只要明确方向,只要上路,就会遇到隆重的庆典。
于永正——教师的体态语言是不可忽视的另一种语言
于永正上课从不背手,他觉得手背在身后,就有了老师的“架子”,师生之间就会隔着那么一层。
于永正说这是一种体态语言:“讲课或者和学生谈话时,手不要背着,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老师严肃、有权威,即我说的‘架子’。但,学生做作业或考试的时候,老师在教室里走动的话,可以背手,因为这时需要严肃。不是说,完全不能背手。”
于漪——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先导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孩子们的天性是好奇、好新、好探究,只有课堂上有趣味,学生才能产生求知的欲望。
那么,课堂怎样才能有趣呢?首先,课不能上成一个模式,要研究文本怎样才能教到学生心里。其次,学会设计问题。问题太简单了学生不动脑筋,太难了高不可攀。因此,教师提问的角度、运用的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才会一下子被你触动。在教学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语言。教学语言本身要有文化含量,要像磁石吸铁一样,学生才会有兴趣。
写在最后的话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傅斯年曾说过一句名言:“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深思的。”
简短的一句话便道出了思考的重要性。
只有会思考的老师,才能教出会思考的学生。
希望我们思想的广度,就如同了解知识的深度。
老师们,我们不单只是教书匠,我们还是一个教育家,一个思想者!
实习生 | 郭可畅
责任编辑 | 赵天骄
参考资料 |
人民日报《【荐读】老师只是把试卷上的字放大,孩子成绩竟惊天逆转》
钱江晚报《杭州一小学老师把试卷放大了一倍,成绩中下的学生考出高分》
中国教育报《《教师的体态语言》:不可忽视的另一种语言》
星教师《一位台湾老师的3个教育创意,教给孩子一生受用的能力》
华龙网《珊瑚中学上演小课题“风暴” 教师从课堂细节找创新》
湘潭在线《湖南工程学院老师玩创新 让传统课程在网络空间“活”起来》
中国教育报《怎样做个好老师·对话于漪:做"目中有人"的老师(二)》
中国教育报《窦桂梅:如何活出教师的尊严》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