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舟学习部
我们一起专注三件事:更高效的学习,更精良的工具,更成熟的心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前端大全  ·  vue实现预览编辑ppt、word、pdf、 ... ·  7 小时前  
歸藏的AI工具箱  ·  可能是谷歌 Veo2 图生视频公开版本首测! ·  2 天前  
歸藏的AI工具箱  ·  可能是谷歌 Veo2 图生视频公开版本首测! ·  2 天前  
歸藏的AI工具箱  ·  谷歌 Veo2:最强文生视频终于上线 ·  2 天前  
歸藏的AI工具箱  ·  谷歌 Veo2:最强文生视频终于上线 ·  2 天前  
前端大全  ·  Chrome 推出全新的 DOM ... ·  4 天前  
闽南日报  ·  延时门诊!漳州市医院最新通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舟学习部

荐书 | 学渣大逆袭:前三章我读了六遍

大舟学习部  · 公众号  ·  · 2019-10-04 21:08

正文


0.

书的作者,是个妙人。

24 岁,入读大一,念经济学,有点晚,晚同辈 5 年;
29 岁,升助理教授;
30 岁,获加州最佳教授奖;
33 岁,升西雅图华大正教授,胜出数年。

按他说,要是没有花上三年时间找博士论文题材,还可再加速三年。

而之所以 24 岁才读大一,大概是之前太学渣了,他自述:

少年时读书不成——不是一般的不成,而是很不成。两次被逐出校门,小学、中学都没有毕过业。近 24 岁才在美国进入大学本科一年级,外籍学生英文试千多个考生老夫成绩最差。为水平太差的外籍学生而设的英文班,老师开门见山,说那班从来不给 A,因为有可能拿 A 的不会被分派到那里。

后来,他成了那班十多年唯一拿 A 的学生。 再后来,George Stigler,二十世纪经济学行内英语文笔第一把手,赞其英文「气若奔雷,文采焕然」。

研究生求学时,为读书方便,他就在学校图书馆断断续续睡了两年多,加之懒于出馆吃饭,饿了就煮罐头汤,与饼干同吃——他说这么吃「大有奇趣」。其余时间,全部读书,读得天昏地暗,读得畅快淋漓。

这样一个人,执笔写字谈如何读书、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实在值得一看。

张五常《吾意独怜才》,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本书。

他说,《吾意》一书收集整理的文章,不是作者求学经历的本身,而是杀出重围之后老人家的回顾。

确实,书里讲学习,讲思考,讲读书,娓娓道来,余音袅袅,值得读之再三。

挑出三点,分享与你。

1.

学会提问。

张五常认为,求学一个关键,是要敢提问、多提问、会提问。他说:

很多学生怕发问,是怕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但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是要脸皮厚!就算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都可以问。

按他讲,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学什么问题是愚蠢或是多余。若不发问,很难学得其中奥妙。

但提出好问题,提出让人获益的问题,需要下功夫。准备步骤,有三个:

第一,问题可分三类

A 类,是什么(What);B 类,怎样办(How);C 类,为什么(Why)。学生要先判断问题是哪一类。A 类问的是事实;B 类问的是方法;C 类问的是理论。

问题一经断定是哪一类,学生会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哪方面,可免却混淆。如果要问的多过一类,要把问题以类分开。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不知」所在。

第二,要尽量把问题加上特性。 换言之,要问的一点愈尖愈好。

第三,在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答案是否可以轻易地在书本上找到。 若然,就不应花老师的时间。

他说,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骤发问,答案通常自己可以找到。还要问老师的话,你发问前的准备工作会使他觉得你是孺子可教。

2.

学会记笔记。

这一点,与其说是学会「记」笔记,不如说是学会「不记」笔记。张五常认为,求学听讲, 要改掉的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狂抄笔记。

他说,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抄下来,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得不偿失。

他说,狂抄笔记而不问内容肯定是很多学生的坏习惯,因为好几次,他刻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数百学生竟无一发觉,只知低着头忙着将错误抄在笔记上。

那笔记应该记什么、怎么记?两点:

第一,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

如果觉得只记要点也会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很多讲者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

第二,在课堂上听不懂的,如果同学太多不便发问,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课后问老师或同学。

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比记下明白的重要。

3.

学会读书。

第一,精选读物,多读好书。

他说,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间往往比读书的时间多。好书,好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