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飞总聊IT,了解IT行业的方方面面。
和清华北大一样,印度理工堪称印度高效天花板。
然而最近,频繁的博士生自杀,让印度理工面临巨大压力。
印度理工的办学,非常像美国的高校,一共有23所分校。类似美国加州大学有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
其实分校这个翻译,不太准确。每所学校都是一个独立的学校,只不过在这个上面有个统一的系统,可以共享一些经费,图书馆等资源。
所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很牛逼,并不妨碍,加州大学riverside一般般这个事实。
同样的,印度理工23所分校里面,真正出名的大体上就三所,IIT Madras,IIT Kanpur, IIT Delhi。其中尤其是IIT Madras出名。当然,要求也是变态。
2024年,IIT Madras进一步加强了对博士生的要求,然后博士生们不堪压力,就纷纷开始自杀了。
这要求有多变态呢。大家来看一下吧。
首先是基本的要求,学生要完成60个学分,同时,每个星期必须工作60个小时一闪,如果按照一周5天算的话,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
学生这么强的工作时间,实在是有点夸张了,加上可能学生还需要自己学习加班加点,比国内996还变态。
除此之外,IIT Madras还引进了一套新的博士生评分标准,分下面几档:
S级
:学生作为主要作者发表了被接受的期刊/会议论文。
B级
:学生在该期间勤奋工作,但上述(a)或(b)不适用。
D级
:学生的表现远低于预期,但有特殊情况(如医疗问题或心理健康问题,前提是这些问题已被标记)。
飞总也读过博士,博士读起来,真的是很辛苦,很容易人就崩溃。
比如说辛辛苦苦开始做研究选了一个课题,做了小半年,发现是个死胡同,这在博士期间司空见惯。有的时候只能说自己运气不好,还得重起炉灶。
但是不得不说,看到这个标准,飞总立刻就感觉回到了博士时代,压力扑面而来。
所以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压力大。简单来说,如果一个学生,一学期既没成功发出论文,也没能够提交论文,那么不管这学生多么努力多么卷,最多也只能拿到B。
而一个B,至少我在美国的时候的理解,就极大地拉低了GPA,连续几个B的话,日子就不好过了。这还是在明确勤奋工作,一周工作超过60小时以下才能获得的评价。
正如飞总说的一样,博士期间的科研,到底能不能够顺利发论文,有的时候需要看运气。特别是导师判断力不佳,自己跳进一个死胡同的坑,又不容易在一开始就知道是个死胡同的话,几个月下来,毫无科研成果,必须重新开始的情况,司空见惯。
如果一个学生在异常努力的情况下,遇到了一个死胡同的课题,只能重新开始,然后又因为没能提交或者发表论文,而只能拿B的话,这就是双重打击了。
这种事情要是连续来几次,那对学生的压力之巨大,恐怕只有真的读过博士的人才能理解。
也难怪,很多学生看到这个新标准以后受不了压力,自杀了。
不得不说,印度人卷起来,也是非常卷的。以我最近接触的印度本土的印度人为例,基本上24小时随叫随到,我起床了对方在线,我睡觉前对方还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