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是陈毅元帅《梅岭三章》中的诗句,今日读来,仍觉热血沸腾,诗人壮怀激烈,豪迈的英雄气概,感天动地。那个刚毅、果敢、幽默、雄才大略、指挥千军万马又才华横溢的元帅诗人,又浮现在我们面前。元帅诗人陈毅精神永存。
在这一次领导南方游击战争中,敌人放火烧山,陈毅有腿伤,在梅岭遇险,幸而苍天开眼,突降大雨,使得陈毅元帅化险为夷。这就是冥冥中的天意吧,因为上天还有很多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去完成,他的人生注定是英雄豪杰波澜壮阔辉煌壮丽的一生。
陈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陈毅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领导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组建新四军,建立起苏皖根据地,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新四军军长。解放战争时期,率领华东野战军抗击国民党五十万正规军,指挥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参与组织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历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建国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担任上海市第一任市长,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外交部部长、外交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话剧《陈毅市长》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保留剧目,著名剧作家沙叶新同志创作于1980年,首演于1981年,描写了陈毅在上海解放初期当上海市长期间的工作、生活和思想风貌,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具有广泛的观众认可度和跨越时空的舞台感染力。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陈毅市长,接受了以国民党代市长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官员的投诚。当时的旧上海,满目疮痍,积难重重,工厂倒闭,商店关门,粮煤奇缺,失业人口剧增,确实是个烂摊子。再加上敌人进行海上封锁,敌机不时偷袭轰炸,暗藏的国民党特务进行破坏捣乱,社会秩序混乱。
陈毅采取了恢复生产和发展生产的方针,依靠上海各阶层群众的支持,正确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他带领工业局长顾充到国华纱厂经理傅一乐的家中,借赴宴的机会,阐述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政策,使这个对共产党抱着怀疑、观望态度的民族资本家理解了党的政策,增强了经营纱厂的信心,为恢复生产贡献力量;秋天,上海市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场开业,陈毅市长亲临现场了解情况;得知市民缺乏盘尼西林等重要药品时,他夜访化学工业专家齐仰之,共商试制盘尼西林、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大计;为了减轻国家负担,他说服自己的老岳父从上海返回家乡。
陈毅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使上海的局面有了根本的改观,为上海的复兴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1950年国庆,当上海市民兴高采烈地欢庆建国一周年时,陈毅接受党中央指示,调离上海,踏上了新的征程。
我们来看看这个陈毅夜访的精彩故事。
一九四九年冬的一天深夜。化学家齐仰之的家。墙上贴着一些化学图表,还贴着一张醒目的字条:"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
电话响起,齐仰之极不耐烦地问:“谁?我是个化学家,我干吗要去参加政府召开的会议?不去!什么?陈市长亲自下的请帖?哪个陈市长?不认识!不论谁,就是孙中山的请帖我也不去!最近半年我要写书,谁来我也不接待!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时间到了! ”不由分说地将电话挂上。
敲门声响起,齐仰之惊问:“你就是电话里说的那个陈市长?” 陈毅说:“正是在下。”
“半夜三更来找我有何贵干?”
“无事不登三宝殿嘛。我专程来拜访齐先生,也是为了工作。”
“好吧。不过,我只有三分钟的空闲。|”
“ 三分钟? 可以,决不多加打扰。”
“请。”
“齐先生就住这里?我倒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过奖过奖。”
“真的只许三分钟? 我做报告,一讲就是几个钟头。”
“还有两分半钟了。”
“我以为,齐先生虽是海内闻名的化学专家,可是对有一门化学齐先生也许一窍不通。”
“什么?我齐仰之研究化学四十余年,虽然生性驽钝,建树不多,但举凡化学,不才总还略有所知。那我倒要请教,敢问是哪门化学?是否无机化学?”
“哎呀呀,三分钟已到,改日再来奉告。”
“话没说完,怎好就走?学者以无知为最大耻辱,我一定要问个明白。”
“好,我是说齐先生对我们共产党人的化学全然无知。”
“那么请问,所谓共产党人的化学,研究些什么?”
“社会。”
“社会若不起革命变化,实验室里也无法进行化学变化。齐先生自己也说嘛,致力于化学四十余年,而建树不多,啥子道理哟?并非齐先生才疏学浅,而是社会未起变化之故。想当初,齐先生从海外学成归国,雄心勃勃,一心想振兴中国的医学工业,可是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毫不重视。齐先生奔走呼告,尽遭冷遇,以致心灰意冷,躲进书斋,闭门研究学问以自娱,从此不再过问世事。齐先生之所以英雄无用武之地,岂不是当时腐败的社会所造成的吗?”
“是呀,是呀,归国之后,看到偌大一个中国,举目皆是外商所开设的药厂、药店,所有药品几乎全靠进口:S.T来自美国礼来药厂,叶酸全是日本武田药厂所出,酒精是荷兰的,盘尼西林是英国的。这真叫我痛心疾首。我也曾找宋子文当面谈过兴办中国医药工业之事,可是他竟说外国药用也用不完,再制中国药岂不多此一举?我几乎气昏了。”
“可是如今不一样了。你推开窗子往外看一看嘛,窗外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科学也有了光明的前途。如今建国伊始,百废待举,不正是齐先生实现多年梦想,大有作为之时吗?”
“你们真的要办药厂?”
“ 人民非常需要。否则我怎会深夜来访? 我知道齐先生是学者,是专家,只可就见,不可屈致,所以我才亲顾茅庐,如一顾不成,我愿三顾。”
“不不不,陈市长一片赤诚,枉驾来访,如此礼贤下士,已使我深为感动。在此以前我之所以未能从命,一是我对共产党人的革命化学毫无所知,二是……二是我这个知识分子身上还有着不少酸性……”
“我的身上倒有不少碱性,你我碰在一起,不就中和了?”
“妙,妙! 陈市长真不愧是共产党人的化学家,没想到你的光临使我这个多年不问政治、不问世事的老朽也起了化学变化!”
“我哪里是什么化学家哟! 我只是一个剂,是个催化剂。我们打算在上海建立全国第一个盘尼西林药厂。市政府决定聘请齐先生主持筹划。”
齐仰之大喜:“哦? 这可是我多年的愿望! 好,我一定效力,一定效力!”
“至于详细计划,改日再与齐先生细谈吧。”
“不,不,现在就谈! 现在就谈!”
化学家被陈毅的胸怀和诚意感动了,敞开心扉,扯下字条,要求秉烛夜谈。
陈毅就是这样重视科学,尊重知识分子,礼贤下士,关心群众疾苦,善于做思想工作。他体察民情,爱护人民,一心为公。 他性格豪爽直率,幽默诙谐,妙语连珠,机敏睿智,作风平易近人,既不失领导人身份,又给人留下诚恳亲切的深刻印象。陈毅市长夜访爱国化学家齐仰之,说服并聘请他主持筹建全国第一家盘尼西林药厂的故事,表现了陈毅同志对经济建设的巨大热情,重视科学文化,尊重知识分子的思想作风和顽强坚毅,幽默诙谐的性格。
然而,文革期间,陈毅和谭震林等人与四人帮做坚决的斗争,被四人帮划为“二月逆流”,遭受折磨,不幸患上了癌症。
叶剑英元帅在陈毅弥留之际,带着抄在一张纸上的毛主席关于“二月逆流”的一段话去看他。叶帅认为那是一段非常重要的话,为了让老战友听懂和安心,他请陈毅的女儿珊珊接连念了两遍 :“毛主席说:现在再也不要讲‘二月逆流’了。”
叶帅无法断定弥留之际的陈毅是否听明白了,他忍不住泪流满面,抱恨不已。
陈毅的追悼会上,毛主席突然出现,使张茜大感意外,深受感动。她上前扶住毛主席,眼含热泪地说:“主席,您怎么来了!” 毛主席说:“我来悼念陈毅同志嘛!陈毅是个好同志!”毛主席勉励陈毅的几个孩子昊苏、丹淮、小鲁和珊珊:“要努力奋斗哟!陈毅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作出了贡献,立了大功劳,这已经作了结论了嘛!”
周恩来总理满怀深情地宣读悼词,一篇不足600字的文字,总理竟然两次悲痛失声而读不下去。对陈毅元帅的评价,长久地刻在了许多人的记忆里,在人们耳边回响,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
总理说:“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悼念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几十年来,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坚持战斗,坚持工作,努力为人民服务。陈毅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战友、老同志,是我党我军的一大损失。”
历史是公正的,陈毅元帅应含笑九泉。
陈毅的外交风采,围棋水平,浓重的四川话,他对国家对人民的忠,他不怕脏亲手为母亲洗裤子的孝,他对同事对战友的情,他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与挚爱,都永远镌刻在每一位景仰他热爱他的人们的心中,不朽,永存。
陈毅元帅还有一首著名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真是文如其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陈毅元帅的神采,光明磊落的胸襟,刚直不阿、任何时候也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刚强人格。
他的《题西山红叶》,更是一个光彩夺目的篇章:“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
陈毅元帅的这首诗,正是他自己英雄本色的写照。
元帅诗人的光辉和精神永存!
作者简介:向尚瞰,真名曾春生,一九三八年二月生,一九六一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当时名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以写蕴涵人生的哲理杂文见长,江西省杂文学会对他的杂文曾作出这样的评价:“向尚瞰标举哲理杂文。以丰富的学养,智慧人生取胜。”曾出版杂文集《学海泛舟》、《俯读仰思集》、《喻世心语》、《笑对人生》、《哲思随笔》,散文集《佳山·丽水·名城》,传记文学《两代瓷工》、《瓷坛瑰宝——王锡良传》等。二○一七年开始给网络投稿,二○一六年全年《微信录》被公众号《读史开眼界》、《读史阅世》采用,连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