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混业观察, 获得微信公号“双认证”(媒体认证及原创认证),关注请点击图上方小字金融混业观察,参加VIP计划请见文尾。
观察者言:衡量银行流动性的指标之一、流动性覆盖率(LCR)需要在2017年底前从80%升至90%,以在2018年底前实现不低于100%的监管目标,对多家中小银行是很大的挑战。有银行资金部人士认为,银行更缺的是指标,即可能并不是由于特别缺流动性而要去吸收负债,而是为了满足流动性指标。
财新记者 吴红毓然 武晓蒙 吴雨俭 韩祎/文
每年夏至,都是考验银行业流动性的时刻。今年叠加央行宏观审慎评估(MPA)及银监会的“三三四”大检查,形势更为严峻,银行业如何应对年中大考?
“资金荒过资产”,是对目前市场最形象的描述。一年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高过同期限上海银行间贷款基础利率(LPR),传导出倒挂信号;短期限同业存单(NCD)利率飙升至5%以上,银行重返线下抢夺存款,均是“资金荒”的体现。
不容忽视的是,衡量银行流动性的指标之一、流动性覆盖率(LCR)需要在2017年底前从80%升至90%,以在2018年底前实现不低于100%的监管目标,对多家中小银行是很大的挑战。
LCR是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与未来30日资金净流出量之比。去年末,多家银行可抵押优质流动性资产明显不足,而为满足MPA考核等要求,跨月负债过多,以至于多家银行LCR指标不达标。有股份制银行资产负债部负责人估计,三分之二的股份制行LCR指标目前难以达标。
不过,多位银行人士指出,2013年6月的“钱荒”不会重演:一是4月以来银行基本布局完毕,甚至不惜“烧钱续命”;二是存款准备金考核已调整为日终余额平均法,若实在缺钱,银行可透支一两天存准,到期补回即可;三是央行已进行预期管理,表明相机抉择的态度。“央行肯定会给钱,但成本肯定高,相当于每借一次钱扎你一针,让你长记性。”一位资深银行专家如是总结央行的态度。
此外,财新记者获悉,原定于6月12日前提交的“三违反”“三套利”银行自查报告,将延期一两个月,具体时间由各银监局酌定。
尽管短期内不必过于担忧惨烈的“钱荒”,但在整体负债成本已上升、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维持流动性紧平衡的基调下,商业银行面临重新摆布资产负债结构、甚至调整业务模式的挑战。
银行开始重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存款立行”悄然重提。整个5月,同业存单呈现明显的“量跌价高”态势,而理财规模增速趋缓明显,投往债市、非标资产的规模均有所下降,表内信贷融资则明显回升。
“今年不是存款竞赛,是大家都在抢存款。”一位大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说。监管对银行同业和资管业务的态度趋严,挤压了银行的批发性融资业务,银行对于核心负债的渴求较以往更甚,“现在主要是对国库现金定存和政府存款的争夺”。
近期,部分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较央行基准利率上调幅度不等,有的达40%、并大力推广大额存单。“很长时间没额度的三年期大额存单又有额度了,40万元起存,利率3.85%,比基准利率上浮40%。”不过,三年期大额存单的利率并非突然上浮,去年就是3.85%,只是因为对银行而言成本高、一直没有额度;近期额度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的揽存压力。
一位城商行资金部人士则从指标考核的角度分析。“银行是缺流动性,但更缺的是指标。”他表示,银行现在为了让各项指标达标,需要做很多负债安排。“可能并不是由于特别缺流动性而要去吸收负债,而是需要把期限安排好,去满足流动性指标。”
负债成本迅速上升,倒逼银行提高资产定价。目前多家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的调整频率加快,几乎每月一调。据财新记者了解,大中型银行的对公贷款定价已较年初提高了50个至100个基点(BP)。
但央行的信贷规模窗口指导和银监会针对同业和理财的检查,导致银行信贷额度较为紧张。一位大行资管部负责人表示,央行从年初就开始通过窗口指导压缩银行信贷规模,力度较大,目前来看并没有缓和迹象。他认为,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上半年经济数据,若经济表现太差,信贷调控力度才有可能缓和。■
相关报道全文见于6月19日出版的《财新周刊》“银行备战年中‘荒’”,请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霍侃
特别提示
公号繁似牛毛针,何不就此择精准?请即日加入本公号的VIP组。可直接向“金融混业观察”后台回复:真实姓名+微信号+单位+职务+联系方式(邮箱/手机等,绝对保密)
加入VIP组计划后,您可以专享以下服务:
1、不定期收到VIP组专享特殊文章推荐,专题回复
2、VIP组成员可优先参加“金融混业观察”粉丝线下活动,与行业大佬面对面
3、优先享受财新的内容推广计划
未来还有更多惊喜~ 赶快加入VIP组吧!
金融混业大潮势不可挡,各类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混业观察(caixinfinance)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提供客观及时的金融行业报道精粹,分享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欢迎建议、意见、合作、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特别声明:
"金融混业观察"由财新传媒出品。"金融混业观察"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财新网App5.0版本已全新上线!扫描二维码(可长按或保存到相册进行识别)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