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资报告
探寻变革之道 打造阳光国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观察报  ·  600837终止交易 老牌券商海通证券落幕 ·  19 小时前  
财经杂志  ·  十年间A股市值增长倍数十强公司 ·  23 小时前  
第一财经  ·  特斯拉,放大招! ·  昨天  
首席商业评论  ·  雷军为何会公开惦念大S? ·  昨天  
央视财经  ·  突发爆炸!“击落592架无人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资报告

筑基中国式现代化 | 行业回顾之二:万物互联的七个历史坐标

国资报告  · 公众号  · 财经  · 2024-10-29 18:31

正文

编者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国有经济始终坚持全局视野、始终坚持长期主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依靠改革破除各类体制机制障碍,加速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不断利用经营手段和市场力量履行国家战略使命,为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2024年10月1日出版的《国资报告》推出封面报道《筑基中国式现代化》,从能源、通信、汽车、重型装备制造、钢铁、航运、建筑等多个行业带您回顾国有经济跃迁升级之路。


今天,我们为您分享第二篇行业回顾《万物互联的七个历史坐标》——

万物互联的七个历史坐标
中国通信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文 · 特约作者 钱立富 孙妍
《国资报告》杂志2024年第10期
75年,从打电话难到人手一机。新中国成立初期,每万人只有5部固定电话,如今每百人就拥有超125部移动电话,通信从小众走向大众,人们对沟通的渴望却始终不变。
75年,从电报到语音,从人与人沟通到万物互联。我国建成了全球领先的信息通信网络,形成了规模完备的优势产业体系,培育了繁荣发展的数字消费市场,实现了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75年,从空白到领先。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经历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5G引领。
2023年9月,中国电信发布“手机直连卫星”商用服务,是全球首个支持消费级5G终端直连卫星双向语音和短信的运营级产品
过去,我国通信业“一片空白”,也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今却成为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行业,既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也为其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背后是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塔等央企为代表的通信铁军在推动着通信业滚滚向前。

第一坐标

蹒跚起步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通信业,那就是“一穷二白”。打电话难成为社会典型现象,“打市话拨痛了手指,打长途喊哑了嗓子”成了顺口溜。
1949年,全国只有21.8万门电话。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公用传呼电话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电话紧缺时代人们的语音通话需求。1951年,北京电信局开办传呼公用电话,次年,上海也全面开办。
1952年10月《北京日报》上的一篇报道,这样形容传呼电话带来的便捷,“譬如,地安门外南锣鼓巷有一天发生火警,因为附近新装了公用电话,消防队及时得到信息顺利灭火”。
“303室刘阿姨,你女儿长途电话来了!”叔叔阿姨们手拿扩音喇叭通报来电信息的声音,曾在老上海的弄堂里回荡数十年。
老一辈艺术家牛犇也对传呼电话记忆深刻。他清晰记得上海弄堂口烟杂店的大娘,每次上影厂有什么通告,都是通过这位大娘的传呼电话传递给他的。每次,大娘老远就会大声嚷起来,“牛同志,明天……”,半条街的人都听到了。
相比打市话,打长途电话更加不易。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长途电路2800条,打长途电话要去邮电局排队。有时候一排队就是一整天,不少人为了打上长途电话,不敢喝水也不敢吃东西,就是因为不想去上厕所,担心回电来了自己却错过接听。
那时,人们与外界联系主要靠书信,遇到紧急情况时则发电报,因为资费比较贵,人们打电报时惜字如金。在北京电报大楼营业的59年间,发出最多的急电是“母病速归”。那时,人们最怕深夜听到送报员的摩托车引擎声,这往往意味着人间悲剧的降临。

第二坐标

打破瓶颈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这段时间虽然我国通信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总体仍处于落后状态。
2022年7月14日,在青海省海东市,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正式启用,可以实现全年314天不开空调
1978年,我国的电话普及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0.05部/百人提升至0.38部/百人,但电话普及率大约相当于非洲平均水平1/3,亚洲平均水平1/7,世界平均水平1/10。
不仅电话规模小,技术也非常落后,全国三分之一的市话和绝大多数长话需要靠人工接续,许多农村地区使用原始的手摇话机,技术装备比发达国家落后20到30年。
落后的通信业成为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拖慢了改革开放的脚步。在率先开放的沿海地区,当时说起“打电话难”,外商急、局长苦、市长催、百姓怒再常见不过,不少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的跨境项目因为“打电话难”无果而终。
原邮电部部长、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澳大利亚外商在沿海某城市考察后,需要打国际长途电话向老板报告,但当时我国至澳大利亚没有国际直达电话,要通过人工平台从欧洲转,三天都没接通。当时,有人甚至从沿海城市坐飞机到北京,打完国际长途电话后再飞回去。
为了打破打电话难的瓶颈,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提出“先把交通、通信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1982年,“加快通信发展”首次写进了党的十二大报告。

第三坐标

程控飞跃

在改革开放东风的劲吹之下,我国通信业开始打破瓶颈,步入发展快车道。撬动我国通信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就是“全面上程控”,实现我国通信业“三步并作一步走”,推动电话事业大发展。
电话设备的核心是交换机,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意识到程控交换技术是未来的方向,但当时,我国刚刚掌握纵横制技术并即将实现产业化,对程控技术的掌握则几乎是空白,所以在发展方向上大家产生了分歧。反复权衡之后,我国决定跳过纵横制和空分交换机,从第二代的步进制交换技术跃升,全面采用程控交换技术,“三步并作一步走”,实现质的飞跃。
1982年11月,我国第一套万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在福州开通,开了全国先河。
当时有的国家只卖设备不愿转让技术,反复权衡利弊后,一个巨大的转机出现。
1984年元旦,中国和比利时合营、中方控股的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制造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的中外合资企业,引进了具备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S-1240型全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生产流水线。经过技术人员日夜奋战,1986年11月,第一套S-1240设备在上海电话局泰兴分局投入使用。
引进贝尔公司的S-1240数字程控电话交换设备
时任上海邮电管理局党委书记徐东旲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S-1240投产之后,我们采取了降价销售的策略,头几年亏了不少钱,但是有效拉低了进口程控交换机的价格,提高了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水平,对促进我国通信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7年8月,我国县级以上城市全部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到2002年,我国电话用户总数超过两亿,电话网总体规模和用户数双双跃居世界第一。
电话大发展更为我国自主通信产业崛起厚植了土壤。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量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涌现,主要目标就是研发程控交换机,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世界级通信巨头的华为、中兴、大唐电信,中国和全球通信行业格局由此逐步改写。

第四坐标

活力迸发

20世纪90年代,在程控交换助推我国电话大发展的同时,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开始兴起。
一度炒至5万元的大哥大成了绝对的财力象征。当时在上海长途电信局负责烧号的凌斌清楚记得,1995年两次集中大放号,总计卖出7万台大哥大,每个人怀揣着用报纸层层包裹的巨款大排长龙,长途电信局从交通银行请了10名工作人员带着点钞机来放号现场支撑。“放号小哥”的人生中,睡过最贵的一张床就是200台大哥大堆成的床,为了守护价值400万元的大哥大,凌斌只能跟其他3名工作人员睡在装大哥大的盒子上。
“男人就是大哥大呀,大哥大,你听这名字,都得听他的。”“要这么说,女人就是BP机,BP机一呼,你大哥大就得乖乖地回啊!”1997年春晚舞台上,冯巩和牛群一唱一和,逗得电视机前的观众前仰后合。
在老百姓极度渴望通信,大哥大、BP机成为最时髦装扮的同时,我国通信业拉开了政企分开、邮电分营、电信重组的体制改革帷幕,行业发展活力不断被激发出来。
1994年,中国联通成立,在原邮电部门之外引入新的市场主体,标志着中国通信业正式开始破除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1998年,在原邮电部和电子部基础上,信息产业部组建,推动通信业实现政企分离。
2002年,电信“南北分拆”之后,逐步形成了电信、移动、联通、网通、卫通、铁通、吉通“七雄争霸”的局面。
2008年,通信业进行了大规模重组,最终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全业务运营商,呈“三足鼎立”之势,既推动市场充分竞争,又防止资源过度浪费。
2022年,中国联通圆满完成北京冬奥会通信保障任务,并在京张高铁上助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全球首个“冬奥高铁5G超高清演播室”
经过不断的体制改革,市场竞争日益充分,中国通信业行业活力不断激发,走出了一条“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的道路,并取得显著成效。从2008年起,我国固定电话用户数、移动电话用户数、网民人数、宽带网民数四个指标全部位列世界第一。

第五坐标

大步超越

在用户规模全面领先的同时,更可喜的是,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业央企的主导下,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通信技术发展不断取得突破,老百姓的信息生活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2009年1月7日,3G牌照发放,比世界晚了近10年,但却不耽误中国图文类应用的大发展,在微博、微信包围人生之前,在大学社群里,中国移动的短号和飞信交织成年轻人的社交网络,因其免费,飞信短信成为班委召集同学聚会的号角。
2013年12月4日,4G牌照发放。网约车补贴大战、视频网站大战、移动支付大战,4G真正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2019年6月6日,5G牌照发放。数字经济的红利加速释放,商用5周年之际,5G已经成为高铁、航天、新三样之外的另一张“中国名片”。
而在这些变化背后,是我国逐渐提升在全球通信业中的实力和话语权。
在一次央视节目中,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讲述了一段往事,那是在1998年,她去芬兰参加国际通信标准化组织的一个会议,现场看到有中国人来,与会人士都很惊奇。“当时我们还是‘旁听生’,只是在听,也不知道怎么去提我们的要求。”
3G时代,我国提交的TD-SCDMA方案成为三大主流国际标准之一,实现了我国通信史上系统性标准“零的突破”。4G时代,我国提出并主导的TD-LTE标准,成为全球两大主流标准之一。如今,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国际标准必要专利占比由1G时代的零上升为5G时代的42%,成为5G国际标准化主导力量之一。
与此同时,我国在5G商用进程中不断取得突破和领先。
2020年6月,中国电信发布全球《5G SA部署指南》,并于当年11月正式宣布5G SA(独立组网5G)网络规模商用。
2022年1月,中国联通助力打造全球首个“冬奥高铁5G超高清演播室”,带给观众5G+4K的冬奥视觉盛宴。
2022年4月,中国移动率先试商用并发布5G新通话产品。同月,中国移动率先在珠穆朗玛峰开通5G-A基站。
2020年4月30日,中国移动在珠穆朗玛峰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开通全球海拔最高5G基站,成功实现5G信号对珠峰北坡登山路线及峰顶的覆盖
如今,我国5G基站规模和用户规模遥遥领先,在全球占比均超过50%。在中国5G走向“无人区”之际,中国通信运营商也为全球5G发展贡献了中国式创新样板,开辟出一条创新、高效、绿色的5G高质量发展新路。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携手,攻克诸多难关,建成了全球首张、规模最大的5G SA共建共享网络。在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24)期间,中国联通、中国电信“5G网络共建共享”项目荣获GSMA Foundry“网络效能卓越奖”。中国移动也与中国广电携手,建成了覆盖全国、技术先进、品质优良的5G 700MHz精品网络,构建了多领域业务合作、跨行业融通发展的开放共赢新模式。

第六坐标

通信普惠

在移动通信快速发展的同时,在另一条“战线”上,我国通信业亦实现高速迭代发展。
2000年,历时8年、总长达8万余千米的“八纵八横”光缆骨干网全部建成投产,从根本上缓解了我国通信干线紧张的状况,也为中国互联网的腾飞提供了强大的、可靠的基础设施保障。
2010年开始,“光进铜退”引领我国光纤宽带网络全面部署。作为主力军,中国电信2011年启动“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所有城市光纤化,最高接入带宽达到100M。
2013年,《“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发布,提出重点加强光纤网络和3G网络建设,进一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力和用户使用体验。
2017年,我国所有城市建成光网城市,光纤宽带用户占比由2010年的18%提升至94%以上。
2018年,上海率先建成基于10G PON技术的城市级千兆光网。
2019年,我国发放5G商用牌照,同时,以10G PON技术为代表的千兆网络快速发展,我国开始迈向以5G和千兆光网为代表的“双千兆时代”。
网络能力快速升级,为我国网速水平的快速提升奠定了厚实基础,与此同时,“提速降费”战略让老百姓真正实现了通信普惠。国务院国资委作为监管者,推动中央电信企业倾力实施“提速降费”,资费大幅下降,我国彻底甩掉了“资费贵、网速慢”的“帽子”。
从2G到5G,移动资费“大瘦身”,从半个月工资到一杯奶茶钱。从2008年到2023年这15年,互联网带宽成本下降99.96%。
凡有人烟处,皆有通信塔,中国铁塔组建十年来,使新建铁塔共享率从14.3%提高到85%以上,节省了大量的土地、行业投资和运营费用,助力通信业快速发展
2023年底时,我国固定宽带网速水平排名全球第四,处于全球领先位置。而通信资费负担则降至全球低位,根据国际电联数据,2023年我国固定宽带资费占人均国民总收入比例仅为0.42%。
覆盖广、网速快、资费低,我国用户用上了“又快又好”的通信服务,进入人人共享、人人参与的通信普惠时代,也为我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繁荣铺平了道路,互联网巨头应运而生。
当我们畅快地连接5G,打的、购物、点外卖,一部手机搞定衣食住行,一点网络知晓天下事之际,或许我们忘了,中国曾比世界晚了10年才打开移动互联网的大门,但只用了10年,便成为全球用户规模最大、应用生态最多元、技术创新最前沿的数字化的领跑者。

第七坐标

向新而行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要求。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央企正以链长的角色,带动各信息科技产业链滚滚向前。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来支撑,主要包括5G网络、光纤宽带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设施。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础电信运营商正携手华为、中兴等产业链伙伴,推动“双千兆”网络向以5G-A和万兆光网为代表的“双万兆”网络升级。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国务院国资委推动下,央企算力底座加速夯实。截至2024年6月底,央企智能算力规模同比实现翻倍增长,在上海、呼和浩特等地建成万卡集群,算力平台初步实现多源异构算力调度,有效支撑千亿级及以上通用大模型训练迭代,自主可控能力逐步提升,为大规模应用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国联通携手长城精工打造5G-A uRLLC汽车柔性产线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摆脱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目前,5G应用已经融入到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74个,占比超七成。“5G+工业互联网”应用赋能正向核心控制环节加速拓展,推动“黑灯工厂”“灯塔工厂”加快建设。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积极打造新增长引擎、开拓新赛道。低空经济无疑是当前及未来最热的新增长引擎之一,是具有万亿规模潜力的蓝海市场。在这一赛道,央企是低空智联网的主要建设者,也是低空制造、低空保障等领域的主力军。
今年4月,中国移动携手合作伙伴率先将5G-A通感一体128T商用基站应用于舟山—上海低空无人机海鲜运输线路,首次实现百公里级跨省跨海5G低空网络覆盖。今年6月,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制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成功首飞。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通信业发展经历了挑战和波折,展现了智慧和勇气,从七个历史坐标看到了惊天巨变,通信方式从原始到现代,通信技术从落后到引领,通信服务从小众到大众,通信对象从人人到万物。
不过,这些成绩正成为历史,而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向新而行,书写新的奋斗历史、创造新的世界奇迹。
(作者单位:《IT时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