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孔夫子旧书网
网罗天下图书,传承中华文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超级数学建模  ·  这瓶面霜,让你明白抗老意义在哪!28天淡化法 ... ·  2 天前  
英国那些事儿  ·  157头伪虎鲸集体搁浅!然而救援困难,人们决 ... ·  4 天前  
英国那些事儿  ·  00后女生月入6K英镑,一天饭费仅2镑!疯狂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孔夫子旧书网

读书|荣格:《尤利西斯》,一段独白

孔夫子旧书网  · 公众号  ·  · 2019-07-14 17:25

正文

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 1882-1941 作家、诗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尤利西斯》是一部长达735页的书,这735页就像一条绵延735天的时间之流,然则它却又只存在于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个毫无意义的日子之内,即都柏林1904年6月16日这样一个没有发生任何重要事件的日子。这条时间之流以虚无始又以虚无终。


1922年第一版《尤利西斯》


也许这冗长得惊人、复杂得异样的一切就是一个斯特林堡式的对人类生活本质的宣言?然而这一宣言却使读者沮丧,因为它从来就没有把话说完过。它或许触及到了事物的本质,但更为确切的是,它反映了生活的一万个侧面,以及这一万个侧面的十万层色彩。


据我看来,在那735页里并没有明显的重复之处,就连那么一个可供读者稍加歇息的孤岛似的立足之地也没有。读者没有地方可以坐下来,沉醉于记忆之中,心满意足地凝想他已走过的路程。


没有这样的地方,哪怕它只占100页甚至更少。这儿有的只是无情的水流毫不停息地滚滚流去,并且在最后的40页中流得越来越快,联结得越来越紧密,直到最后把所有的标点符号都统统清扫了出去。在这里,那令人窒息的虚无变得如此紧张,到了难以忍耐的地步,几乎马上就要爆发出来。


这彻底无望的虚无,便是统领全书的主调。这本书不仅以虚无而始终,它的内容也是虚无。它是彻底的空虚与无用。但是,作为一件技巧性的艺术作品,它一方面是一个地狱般可怕的怪胎,另一方面却又光彩照人。


我有一个叔父,他的思维总是直截了当,一语中的。一天他在街上拦住我,问道:“你知道在地狱里魔鬼是怎样折磨灵魂的吗?”我说不知道。他回答说:“他让它们期待着。”说完他就走了。


当我第一次读《尤利西斯》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这句话。书中的每一个句子都激起一个没有得以实现的期待;等到最后,你就完全放弃了任何期待。但是,你会感到恐惧,因为你逐渐地明白了,正是由于完全放弃了期待,你才把握住了要紧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但一种秘密的期待与无可奈何的心情抗争着,不断地把读者从一页拖到另一页。那735页决不是一堆白纸,它们上面密密麻麻地印满了字。你读着,读着,一直读下去,并且装作读懂了那一页一页的纸。


有时,词语突然通过一个空隙从一句跳到另一句,但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不过,当你无可奈何的心情达到一定程度时,你就会对一切都习惯的。我就是这样读到了735页。心里满是绝望,半途中还睡着了两次。


乔伊斯的文体难以置信的复杂多变,具有一种单调的、催眠的效果。 书中没有任何迎合读者的东西,一切都离他而去,只扔下他在后面不停地打呵欠。 这本书老是不断地发展下去,绝不停留,它不满于自己!它尖刻、恶毒,轻蔑一切;它悲伤、绝望、充满辛酸。它玩弄着读者对自己所遭受的毁灭的同情心。只有睡梦降临才能结束这精力的紧张状态。


当我读到735页时,我再次努力想要把握住这本书的意义,试图公正地对待它,但这一努力还是归于失败。我终于进入了沉沉酣睡之中。好一会儿后,我才醒过来。这时我的头脑变得异常清晰了,于是我开始往回读这本书。


对于这本书来说,这种倒着读的方法与通常从头至尾的顺读同样有效,因为 它无前无后,没头没尾,一切事情都能够轻易地既发生在从前,又发生在以后。 每一段对话都可以倒着读而不会弄错该停顿的地方。每一个句子都是一次停顿,但一当它们凑到一起时,却又不表明任何意思了。


你甚至还可以在一句话的中间就停下来,刚读过的前半句仍然有意义而可独自成立——至少看起来是如此。这整个一部作品具有如此一种特点,它就像一条被砍成两断的蠕虫,可以根据需要重新再生出一个头或者一条尾巴。


乔伊斯头脑的这种奇异的特征表明,他的作品是属于冷血动物的,更具体地说,是属于蠕虫家族的。如果蠕虫也被赋予了文学才能的话,它们将会因为缺乏大脑而以富于同感性的神经系统来写作。我怀疑这类似的情形在乔伊斯身上发生了,因为我们面前就是这样一种直觉思维的例证.它把大脑活动加以严格的控制,将思维限制于感觉活动的范围内。


对于乔伊斯在感知方面的特殊技艺,我们不得不表示异乎寻常的赞叹,他所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嗅到的、摸到的一切,无论是出自内还是得于外,都无可限量地令人惊叹。


普通人之中,如果谁在感官知觉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敏锐,他的知觉能力通常不是局限于内心的感受就是局限于外部的世界。但乔伊斯兼有这两方面的能力。他的主观联想的花环与都柏林街上的客观物体形象缠杂一体,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如此经常地融合含混,以致于到了最后,你竟不知道那像绦虫一样的每一个本身非常清楚明晰的图象究竟是物质的呢还是超验的、空幻的。


这绦虫的整个生存宇宙就是它自己,它具有荒谬绝伦的多产生殖能力。这个形象,我想,虽不十分雅观,但对于乔伊斯那些不断繁衍增长的篇章来说,却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比喻了。当然。绦虫只可能生殖出其它一些绦虫来,但它却以不可穷尽的数量在繁衍着。


连载《尤利西斯》的杂志《小评论》


乔伊斯的书可以有1470页甚至更长几倍,但那丝毫也不会减低它的无限性,本质性的东西仍然不会说出来。 然而,乔伊斯是不是真的想说什么本质性的东西呢?这种老式的偏好是不是还有权利在这里存在呢?


奥斯卡·王尔德坚持认为,艺术品是完全无用的东西。虽然连菲利斯丁人今天也不会再对此提出什么异议了,但在他们心里却仍然希望一件艺术品包含着一些“本质性”的东西。乔伊斯的本质性的东西在哪里呢?


为什么他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呢?为什么他不用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手势,“用一个连傻瓜也不会搞错的直接的方法”将它传达给读者呢?


是的,我承认我感到受了愚弄。这本书不肯来迎合我;它没有任何要想取悦于人的企图,总是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令人激怒的自卑感。显然,我的血液中还有许多菲利斯丁人的成分流动着,进行着单调、无尽的繁衍。虽然从它身上生出的每一个新的部分都各不相同,但它们却又极易混淆。


这本书的每个片断,不管多么短小,唯一的内容就是乔伊斯自己。一切都是新鲜的.却叉老是停留在最初的基词上。它的表象是多么的丰富多彩、枝繁叶茂啊,可同时它的实质又是多么的单调乏味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