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凹凸镜DOC
从独立纪录片出发,打捞一切“非虚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都周刊  ·  何小鹏,重磅官宣! ·  昨天  
新华社  ·  新纪录!90.2亿人次! ·  昨天  
笛扬新闻  ·  注意!柯桥要发这笔钱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凹凸镜DOC

困在囚笼里的上海青年丨FIRST纪录片《巢》DCP放映

凹凸镜DOC  · 公众号  ·  · 2024-04-09 21:07

正文

本文转自: 大路放映

作者: Yangtze

“只要我的碗没有修完,我的理想就永远成立,我的巢就永远为我敞开。”

在上海市中心的30平米的老公房里,30多岁的 房君睿 和父母蜗居在一起。家庭争吵时时爆发,他在沙发、躺椅、电视机、餐桌的空隙中寻求安逸——这里塞满了关于艺术和宗教的书籍。 他原本想做文物修复师,却成了保安。理想与现实构筑牢笼,将他困住。

《巢》是第十七届 FIRST影展青年电影展 最佳纪录长片 ,导演秦潇越在一次映后现场结识了上海青年房君睿,他们聊理想,聊生活,房君睿希望导演能够记录自己的人生,他带着秦潇越和摄影机闯入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镜头对准了上海普通家庭的生活横切面,这里发生的一切都让人窒息和心碎。

房君睿的“梦想”与“现实”之间有着难以弥合的割裂,他一方面鄙视父母苦口婆心的劝导,憧憬艺术与宗教的成就,另一方面房君睿又常常察觉到自己人生现状的不堪与失败,在这种摇摆又拧巴的情绪斗争中,房君睿经历了工作、相亲、宗教活动的全面失败,摄影机似乎成为了他的避风港,他渴望继续被记录下去……


本期大路放映为大家带来《巢》的DCP版本放映,活动时间为 4月13日(周六)下午三点 ,欢迎各位报名。


活动信息




秦潇越采用了一种“强介入”式的拍摄方法,她与摄影师黄山既是房君睿家庭的拍摄者,也是拜访者,更是某种程度上的参与者,秦潇越在接受采访时直言: “其实我本意也没想要介入,我觉得自己是被拽进去的。这不是我主观上想要介入一个家庭,去拍摄去引导问题,而是自然而然就发生了的。”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有意识地向观众承认了自己的存在,她会在摄影机背后向被记录者发问,房君睿也多次直视镜头,向导演倾诉着生活的种种不公。秦潇越为自己设置的立场是一个真切存在的人,作为房君睿的朋友,她也确实这样做了,无论是戏里戏外,她都以平等的姿态与房君睿沟 通交流,为他在生活、工作甚至是爱情需求上寻找更多人的帮助。


关于纪录片“拍摄者是否介入”的话题,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讨论就已经开始。“直接电影”的代表群体德鲁小组强调纪录片的拍摄应该“像苍蝇一样趴着墙壁上”,导演应该置身事外,尽可能减弱对场面的干扰,这种理论后来被耳熟能详的美国纪录片大师 怀斯曼 发扬光大。

而“真实电影”理论则起源于法国,发起人让·鲁什继承了苏联导演 维尔托夫 的“电影眼睛论”, 强调导演的本职工作就是对被摄者进行不断提问和质询,参与到电影叙事中去 ,“真实电影”常常拍摄非职业演员,展现出普通人的生活瞬间,这与秦潇越《巢》的拍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让·鲁什 《夏日纪事》(1961)

在《巢》的拍摄过程中,导演的干预是非常精准的,秦潇越善于捕捉被摄者的情绪,并通过介入文本,将这种情绪放大化、具象化,而非诱导或破坏。《巢》的强烈主观意识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独立导演 张赞波 ,曾有幸与张赞波讨论他的作品《天降》,当问起他如何看待导演的“介入”对于纪录片的影响,他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记录本身就是一种主观行为,我拍纪录片,就是传递我的思想,我不怕任何干预。”


长按图片二维码报名活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