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纳形成智体模型的动机
-
智体的概念基础
-
初级的智体模型
-
当前的智体模型
-
发展运用智体模型的可能方式
-
面向未来的智体
归纳形成智体模型的动机
最近以来,信息领域的科技进步持续加速,智能系统的产学研用日益深入。我们可以看到并将持续感到,社会思想不断分化重组,传统秩序受到严重挑战,个体生存迫切需要新的出路。然则时代潮流滚滚向前,个体精力却是十分有限。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笔者逐渐将核心问题收敛到系统思维、团队设计和技术写作等几个方面。受到“人工意识”和“深度态势感知”的催化,加之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最终意识到
需要在问题解决艺术的层面上有一个统一的思维模型,以便于系统理清在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领域,人类个体、社会组织、人机混合系统、无人自主系统在内的各类主体与万事万物的关系
,为问题的本质解决提供认知前提,起到敏捷迁移、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本文“智体模型,万物有灵”的由来。
智体的概念基础
个体的大脑是意识的发源地这一判断,仍是当今科学的主流。拥有高度复杂意识活动(特别是自主意识活动)的系统,本质仍依赖于自然个体的意识活动。于是亳不客气地说,未来
即便超级智能、超级个体、超级团队、超级集群这样的复杂智体,一则也是人类智慧极致运用的产物,二则仍可作为人类智慧的新的形态
。这里,“人们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人是万物的尺度”走到了一起,以自身为模板,以工具为延伸,在物质和意识层面不断改造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此可以做出这样的一个基本判断,
科技越是进步,生产水平越是提升,生产关系越是复杂,环境中的智体数量就越多,共性特征就越是明显
。我们可以看到,类似于人类那样认知和决策的工程系统越造越多,各个社会组织的内在行为和外在特征也更加明显,越来越“人化”。反过来说,人类个体在与之打交道的过程中,往往也不得不像自己代入系统,越来越“物化”。
进一步地,未来各类物理的系统、信息的系统、社会的系统,以及融合的系统,应当迈过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范式转移,即必须明确认识到,只有更好地服务于人,挖掘意识的本质,做好人的工具延伸,才能强大、易用、可持续。人则必须要提升意识水平,提高系统运用能力,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未来的先进工具。为了更好地表述这种融合的趋势,我们在这里将之统称为“智体”。
初级的智体模型
我们已经看到,无论是出自理想主义,或者现实主义的考虑,人类正在“以人类自身为模板,持续发展以通用人工智能为价值导向的方法,走向创造具有意识的人工系统,期盼着在科研、工程和社会场景中的广泛运用”。(见
认知到意识!基于人机系统与人工意识理解通用智能体
)。所以当时在“人机混合系统”的语境下,构建了如下的分层结构。在此结构下,基于数智基础设施,人与机器在各自层面发挥作用,以大模型为媒介,实现与现实世界双向交流。基于智体架构,人和机器在物理层、信息层还有意识层存在和发展。未来具有意识,在同时在三个层面思考和行动的系统,是理想形态的“智体”。
初版人机混合系统层次结构图
考虑到“意识是构成世界的要素和人机系统考虑的一个重要层次”(见
意识是构成世界的要素和人机系统考虑的一个重要层次
),面向意义与价值的“人工意识”将是承载“深度态势感知”能力的一个很好平台,因为“在深度态势感知中,不是构建态势,而是建构起态势的意义框架,进而在众多不确定的情境下实现深层次的预测和规划”。
当前的智体模型
现在,我们仍旨在使用单一结构统一描述各类系统,但是进一步将知识和概念填充到智体模型的三级结构中。仍要注意的是,智体模型旨在将“我们连同我们的信息处理设备构成的整体而形成的一个总体”,符合智体模式的实例,仍然可以按照被赋予的理念被划分成不同的能力水平。换言之,智体仍可按能力水平,依次分为数智化(L1)、主体化(L2)、社会化(L3)、L4(文明化)、L5(智慧化)的系统/智体。(见
智能到智慧!超越数字化和智能化理解通用智能体)
。因此,智体模型一则作为判别依据,二则更主要作用是,在系统/智体并不全面的普遍现状下,我们可以根据如下的智体模型分析该系统/智体所存在的短板弱项(具体分析方法待发展)。
对那些具有发展为智体潜力,但结构尚不功能、功能尚不完全、运作尚不顺畅的系统,我们可以称之为灰色智体、隐性智体,或者局部智体。
对三级结构的概述
(1) 智体模型的一级结构从世界到智体,旨在描述智体自身与外界的基本区别。目的是为满足认识世界/环境、改造世界/环境的需要,以及认识自身、改造自身的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生存、发展和安全诉求。一级结构的基本功能是:协调内部与外部关系,避免外部条件变化产生的冲击,获得智体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和稳定性。一级结构自下向上分成物理域、信息域和意识域。一级结构连接了意识所在的“主观世界”与物质所在的“一个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并将“信息”作为连接两个世界的基本媒介。换言之,物理域、信息域和意识域,是“存在”的不同空间,所以也可以称为“物理空间”、“信息空间”、“意识空间”,于是智体模型的一级结构确定了智体和世界所在的空间。
(2) 智体模型的二级结构旨在描述在物理、信息和意识各域的
历时性
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从本体、接口、活动、状态等角度对各层空间的
建构
。这里,对各层采取了“一基础双核心”的处理策略。
基础
方面关注本层认知性、基础性或者协调性的内容,
核心
方面关注本层的关键成果、关键产物或者关键活动。第一核心侧重从感知和成果积累的角度,建立对本层物理/信息/认知资源的组织、管理和运用的体系,侧重认识;第二核心侧重从活动和发展动力的角度,将智体在本层看成一个持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侧重行动。
(3) 智体模型的三级结构旨在确立本部分内部的基本概念、核心结构、主要处理过程。因所在层次、地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智体模型-当前结构
对各层结构的说明
在物理层
,
自然环境
确定了物理层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以及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的物质世界层次结构,除此之外,物质世界再无它物。
观测体系
描述了人类/智体对物理世界的观测活动所形成的层次结构。观察测量首先是探究自然的基本方法,然后是通向认知理解的大门,没有科学细致的观察测量,所谓的认识和改进就是空中楼阁,所以需要作为一个必须进行体系化发展的主题。
产业手段
描述了人类/智体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构成,是现实生产力的体现。在自然环境之上,观测体系与产业手段应同步发展,互相适应。
在信息层
,抽象的思维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技术实现和产品,凝结了人类/智体智力/思维活动智慧/创造力。
信息基础
提供存储、处理和传输大量信息的能力,为固化和利用智力成果和思维成果提供便利,也为协作创新和驱动物理世界提供综合平台。
数字资源
围绕信号、数值、文本、文档、图像、语音、视频等材料持续的传输、存储和处理,以数据、信息、情报、知识和数据应用等形式提供信息产品。
模型算法
利用统计建模、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规划求解等方法手段,建立数学等的机理/非机理模型,帮助智体开展感知、认识、规划、控制和评估等活动,一则是认知能力的固化,二则是现实交互的媒介。在信息基础之上,数字资源和模型算法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在意识层
,
认知交互
作为基础,作为意识层与信息层的“垫片”,统一表示、统一代理了基于信息进行的态势感知和决策控制的活动。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作为一种按部就班运行着的“潜意识”而存在,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进步,最近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方面。
价值体系
在认识交互过程中形成,反过来指导认知交互。它包括个体和组织等智体在经济、政治、国防、外交、法律、社会、教育和生态等方面的真实观点,对待物理、信息和意识领域现象的基本认知和态度,在科学、技术、工程、心理、社会和思维问题上的价值取向,并可从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历史哲学及形而上学方面的抽象。并且,若非智体自身思想信念与行动指南,则外化为数字资源的形式。
思维模型
以问题发现、分析、理解和解决为主线,是智体意识中保持活跃的那些因素。在认知交互之上,价值体系与思维模型互相适应,同步完善。
发展运用智体模型的可能方式
-
越来越复杂的工程和社会实践,使顶层决策不得不扩展系统工程的视阈。于论证方、建设方、使用方而言,面临着建立制度、人员和系统持续演进、连续生长的问题。价值体系的建立,可以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提供指导原则(而不是严重依赖于经验和习惯)。可以为组织管理引入建立长效、合理制度的批判性视角。可以指出,强大的团队需要保持物理层、信息层和意识层的运作顺畅,需要面向团队智体的领导决策,需要数智化手段支持,需要建立数字资源体系,模型算法的建设需要重点考虑与数字资源建设、思维模型特性的协调。对于各行各业的科研、工程、治理等活动,智体架构具有参考意义。
-
在越来越强大的科技和信息力量支持下,置身其中的个体能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活动划入智体模型。包括定位自身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不足,对能力范围和能力水平进行全面而精细的评估,评估即将开展的行动的作用,确定时间、精力、经济等资源的分配及实施方式。长期来看,对大部分人,个体连同个体控制使用的信息处理设备是一个生产、生活、实践和思维的基本单元。这更需要个体关注如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