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们所做出的无数个选择,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也许是世俗对成功的定义过于匮乏,导致绝大多数人的选择趋于一致,从考研到就业、从买房到生子,这些看似一模一样的选择让我们的人生趋同且平庸。
回想到上一个人生十字的路口,你有没有想过,假如做了另外一种选择,人生会有何不同?
假如中学没有做乖乖女,而是和这辈子唯一心动的男同学恋爱,结果会如何?
假如毕业没有去考研,而是去体验了十多个不同的工种,结果会如何?
假如当年没有贷款买房,而是把钱用来去某个小众国家留学,而今又会怎样?
在豆瓣小组【我是XXX,你们有什么想问的?】聚集了九万多勤学好问的豆友,在他人的生活经验里,借鉴和探讨人生的更多种可能性。这里的热门问题不限于:
“我是离婚半年的人,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我是上市公司常务副总,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我是钢琴调律师,你有什么想问的?”
甚至:“我是《非诚勿扰》男嘉宾,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
就“工作内幕”而言,分享者就包括上市公司老板,有内衣厂流水线工人,有媒体记者,有职业陪聊,还有前不久刚上岸的“三跨”考生。
根据时间君的不完全整理,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过来人"职业种类,既包括老师、公务员、记者等传统行业,也涉猎飞行员、体脂管理师、武器研究者等各种不常见的从业分享内容。
如果你看过他们的回答,就会觉得自己进入了平行世界,一如《瞬息全宇宙》的杨紫琼,在A世界的洗衣店打工为生;在B世界却成为了功夫明星;在C世界是平凡的厨师,在D世界竟然可以成为一名酷酷的学者。
每个世界都很精彩,但同样不乏缺憾。组里有高校教授吐槽,尽管已经留任名校,但依旧和我们一样有严重的就业焦虑——这些年考下了几十个五花八门的证书,包括营养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甚至高级烹饪技师证等等,只为了以备不时之需;
世界五百强的HR总监分享了面试必胜的秘笈,“比起专业匹配,更重要的是能力是否胜任岗位;其次是性格是否与企业文化匹配”;
上市公司老板则坦言比起收入,他更在意身体健康,以及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作为人生舞台的主角,他们耐心地分享着亲身经历和感受,同时,这些如数家珍的奇异经历被传为另一群旁观者错过的人生剧本,在互联网的重叠、交织下不失为一群经验主义者的学习客体。
毕竟,当网速超越了现实事件的进程,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经验成为现代人行动的基础。
“走过你曾走过的坑”——
这些经验主义是否真的管用?
小组里身份迥异的分享者带来的视域互换,让更多人在“同感”、“移情”等主体间性层面实现了他人经验视角的自我探索,实实在在地让我们对世界产生了更准确的认知。
高中数学老师苦口婆心地劝众人一定要重视数学:
曾令多少人痛恨的数学,其实是一种看待事物之间结构关系的科学,掌握了数学思维,做任何事情可以更加理性。
一位情感咨询师则总结了感情问题的症结根本所在:
一个人是否接纳自己的内在,越是自洽的人,亲密关系会越顺利。
陪聊师则通过对数百位客户归纳总结:
不要高估人性和低估人的欲望,延迟满足带来的是成功,贪图一时舒服则容易让人后悔终生。
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知识不过是经验知识,它决不可能超越人类经验的界限。归纳主义和因果原则构成了经验主义的核心,我们倾向于从大量的实例到一个似定律(lawlike)概括的归纳推理不可能以逻辑的确定性得到保证,也喜欢用粗暴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一切事物发生的原因,尽管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因果来解释 。
就拿最热门的分享类型来说,他们的经验故事可以概括为“我是如何成功的”,多数成功者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努力,而失败者把失败原因归结为环境的原因,正所谓“时运不济”。在心理学领域,这一常见的现象被称为“自我服务偏见”,指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外部环境。
除了自我服务偏见使然外,单维度的归因方式和我们“行必因,然必果”的思维方式分不开关系。
《涅槃经》里有一句话,叫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为我们种下什么样的因,就得到什么样的果。西方哲学也很推崇因果,苏格拉底就说,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某个理由。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信念:我们得到一个果,首先就会去找它的因。
尽管许多事件是非线性的,对过去经验的简单粗暴归因,也许并不能让我们获得真理。
维纳归因理论
经验传播不只是从前辈向晚辈流动,互联网时代渐渐显现了逆向知识传授,即年轻人对老一辈的知识、文化观念层面的反哺,即【后喻文化】。
老话说,“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多”,就是指老人的经验远胜于年轻人。然而随着信息高速流动,年轻人逐渐反过来将知识传递给前辈。比如教老年人学会智能手机,下载APP,和父母分享最潮最酷的科技产品。后喻文化是对几千年文化的一种颠覆,让“不懂问父母”渐渐变成“不懂问年轻人”。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的研究》中,把这种有生命力的传递方式称为当代世界独有的文化传递方式。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着别人渴望的经验或知识。
今日互动
我是时间君,你有什么想问的?
+Recommend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