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译言
发现、翻译、分享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快讯!朝鲜谴责韩国无人机渗透至平壤 ·  4 天前  
参考消息  ·  引领AI创新,这家手机企业走在行业前沿 ·  4 天前  
参考消息  ·  中方发声:“加沙已经是人间炼狱”! ·  5 天前  
参考消息  ·  最后一刻否决访美,两人“关系紧张” ·  6 天前  
参考消息  ·  日本政府承认修图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译言

五“笔”大家--林文月

译言  · 公众号  · 国际  · 2016-12-07 12:28

正文


1933年9月5日,原籍台湾彰化的林文月出生在上海日本租界。在抗战胜利后返回台湾,后在台大就读且任教,直至退休后旅居美国。她多才多艺,她的学生曾赞誉道:“她拥有五支笔,除了写散文、写论文、翻译、画笔、粉笔以外,还有一把锅铲。”


日本化的童年

在上海日本租界里的童年生活,给林文月提供了以母语的角度充分感知、学习日语的平台,也为日后她的日文译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马关条约,当时的台湾人也算是日本人。所以,她从小便同日本孩童一起在租界的日本小学上课,一直到小学五年级,她都还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日本人,甚至在听到宣布日本战败时,她还和其他的老师同学们一起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据林文月回忆:


“我们家里大部分是讲日本话,跟父母偶尔讲极有限的台湾话,和姨娘(上海人称女佣为姨娘)则全部讲上海话。可是在外面,我们绝不说台湾话和上海话的。”


这种日式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她小学五年级,抗日战争结束。


文学的启蒙

林文月是台湾国学大师连横的外孙女。于是有很多人大胆猜测,她是否是受了外祖父的影响,才走上了文学之路。但她曾对此解释到“外祖父在我四岁时便去世了,他对我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影响,我也是透过文字才认识、了解他。”


对于文学的喜爱,她认为更多的是幼年的际遇使然,亦或者是雅好古典诗文的母亲对她的熏陶。从小她便对书籍爱不释手,小学放学后也是每天必去《内山书店》消磨半个钟头看看免费的书。她说在她年幼好奇的那段日子里,如果那书店里的母子不让她白看他们的书,甚至将她撵出门去,那她可能会对书的兴趣大减,或许不再喜欢书和书店也未可知。


人生的抉择

1952年,林文月考取了台大中文系,同时她也以素描最高成绩被师大美术系录取了。她在文学与绘画的十字路口上徘徊着,最后在师长的鼓励下,选择了文学。在读了一年的中文系之后,她又犹豫着想要转去外文系,于是踌躇着去见了当时的系主任台静农,这是另一位对她的文学道路影响深远的老师。台静农只看了看她的成绩单,说道,“你读得很好嘛,不要转系了。”于是她便再找不到第二句再坚持的话了。


在台静农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林文月大学毕业后又考进了中文系研究所。在这总共七年的学习时间里,她汲取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下了丰富的养分。也是在台静农老师的鼓励下,她才开始接触文学翻译。从大学即将毕业时期到研究所时期,她总共翻译了《圣女贞德》、《居里夫人》、《南丁格尔》、《茶花女》、《小妇人》五本小说,都是以女性为主角的书,或者女作家的著作。从那时起,林文月开始喜欢上了翻译,也开始慢慢将放置多年的日文与她研读的中文相融合,她曾表示,这段经验对她来说弥足珍贵,也是她日后翻译日本古典文学巨著《源氏物语》、《枕草子》等的重要奠基训练。


对日本古典文学的执念

林文月认为,文学的翻译不仅要正确传达原文的内容,同时也应该保留原著文字间所流露的韵味。而谈到为何专挑大部头的古典文学进行翻译,她则表示这于她而言,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日本古典文学里大量引用了中国文学,如《源氏物语》、《枕草子》皆与唐代中国的古典文学有很大的关系,而她正好是学中文的,对于典故出处等比较熟悉,适合此等翻译。至于日本现代文学,就留给别人去翻译吧。




缘定《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在日本的地位有如《红楼梦》之于中国,日本的翻译家仅将其从古文翻译成现代文都极其审慎,就连川端康成想试着翻译,但终未能如愿。


而对于带着一双儿女,同时还要教书的林文月来说,这就像是命运的选择,是《源氏物语》选择了她,所以,她不顾当时的种种质疑之声,毅然决定将此书翻译到底。



《源氏物语》绘卷


《源氏物语》描绘平安时代的日本宫廷生活,时期大致与北宋初期平行。“物语”原是日本宫廷之中讲故事的方式,讲故事的人多为有文艺修养的女官,拿着一卷图画,向听众描述图画内容与故事情节,听者多为帝王后宫。这是一种精致婉约,极贵族化,也极女性化的文学产物,讲求的是优雅从容的贵族情调。


“物语”是一种图画性非常强的文学形式,讲故事的人往往不厌其烦地把画面上所画的庭院花卉、宫殿布置、人物服饰等等进行细节描述——这就是“麻烦”的开始。


林文月曾表示,《源氏物语》里面有很多没有办法翻译的。譬如说一件衣服的织法、染法。还有植物花草与香料的古日文……平安时代的日本人对物品的分类实在太细腻了。关于书中提到的一些植物名称,她甚至经常跑去问台大植物系的教授,但他提供的是学术名称,也不好在小说里面出现。




于是林文月想出了两个办法:第一,有中文古代称谓的就还原中文,比如“底衫”、“皮裘”;第二,直接保留日文中的汉字原貌,如“朝颜”(牵牛花)、“上席”(榻榻米上所铺的锦缎)、“黑方”(一种日本香料),在文后再加上详细注释。


另外,《源氏物语》里面夹杂着无数“和歌”,一种古典日本诗歌形式,一般分为三个短句,语言节奏明快。对于和歌的翻译,她用了一种类似于楚辞而又不是楚辞的方式。每首和歌她都用三行,看起来还能保有日本文的味道。


如第一帖《桐壶》中的第一首和歌,原文如下:


限りとて別けるる道の 悲しきにいかまほしきは 命なりけり


林译本译文为:


生有涯兮离别多,

誓言在耳妾心苦,

命不可恃兮将奈何!


《源氏物语》的中译本是林文月五年半的心血之作,她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清丽的笔触用中文再现了千年之前日本平安时代的风雅。尽管林先生为书中的和歌翻译而首创的三行楚辞体在格式、语义、音乐性和思想上很大程度上贴近了原诗,然而翻译本身就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毕竟源语言里的某些神气还是不可能百分百还原。但也正由于翻译的不完美性,才给广大的学者和读者留下了继续琢磨的空间。



扫描二维码关注译言,获取优质译文资源,享受优质便捷的即时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