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内在越坚定,就越不会轻易把评判自己的标准,交到别人手上。
有一种行为极容易破坏关系,很多人每天都在做,却浑然不知,那就是总指望别人来猜你。
很多人都喜欢说“你猜”,也期待在乎的人能猜出自己的心思、情绪和需求。
但当这份期待一次次落空时,就会觉得对方不关心、不在乎自己。如此,反复陷入情绪内耗中,甚至会误会、伤害自己身边的人。
同样的,总是被要求猜的人,也会觉得对方很无理取闹,无法好好沟通而感到无力、厌烦。
“猜”,真的是关系破裂的“隐形杀手”。
为什么我们如此渴望被猜中?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跟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渴望被别人“猜中”
是每个人都可能会有的心理倾向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有一种潜意识普遍存在的心理模型,就是会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同时,隐藏一部分真实自我。”
我们会有意或无意地保留一部分自我不展示,以此来避免被人看透。这种做法会让人感到更有安全感、更放松、自我评价更好。
这不仅与个人经历有关,还和“群体心理”相关联。
中国人有一种集体潜意识,就是“羞于直接说出真实需求”,千百年来的社会规训教会了我们:唯有含蓄、内敛才是正确的。
我们的潜意识里觉得:如果直接说出真实需求,就容易被人诟病、轻视、拿捏;
但我们又渴望真实的需求能得到满足,所以用一种拧巴的方式来表达:不说话、说反话、隐喻、话里有话、阴阳怪气……
通过隐藏自己和含蓄表达,确实可以在关系中占据安全位置,但一旦习惯这种互动倾向,难免会破坏关系。
为什么有些人执着于“被猜”
“渴望被猜中”是一种普遍心态,但奇怪的是,有些人已经到了执着的程度。只要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不难发现,任何关系都有执着于“被猜”的人:
领导喜欢让下属猜自己每一条指令背后的意图,并用这个来评判哪个员工最“醒目”;
恋人喜欢让伴侣猜中自己所有的心思,大到情绪、感受、需求,小到喜欢怎样的礼物、吃什么菜;
亲人喜欢隐晦地表达爱意或不满,永远不能敞开了说话,遇到问题总是沉默……
明知道猜来猜去大家都很累,依然离不开这个相处模式。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有这2点:
太渴望被看见、被认可。小时候被父母严重忽略感受的孩子,出于补偿心理,会特别渴望有人能看见自己、在乎自己的感受。
这类人会把“被看见”当成是自己在关系里最大的追求,反复通过“对方是否能猜中自己”的测试,来验证自己在对方眼里是否有价值,这段关系是否值得继续。
希望在关系中占据“高位感”。喜欢在人际交往中占据上风的人,格外在意关系里的高位和低位。
你来猜我,我处于高位,可以评判你是否对我足够用心;如果我直接告诉你我想要什么,我就处于低位,在被评判的位置。
你需要的不是猜
而是一份赶不跑的爱
那么,如何让你在关系里感到更加自洽和舒适?
首先,与其纠结“为什么TA不懂我”这个问题,不如思考下“为什么我会渴望被TA猜中?”
这个问题可以把我们的关注点从“有没有人能懂我”,转移到“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上面。
其次,培养一种更安定的处事习惯。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和不同的人交流接触,促进多种想法在脑海中融合,看到多种可能性,能让自己减轻因为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安全感。
也可以关注自己在做一件事情中获得的体验,充分尊重自己的感受,能让自己更善于创造一段安全的关系。
再就是,多培养“输出型爱好”,即向外表达自身的爱好,比如分享你画的漫画、写的小说、做的美食……
要知道,人的内在越坚定,就越不会轻易把评判自己的标准,交到别人手上。
《我的阿勒泰》里说:“在哈萨克文化里,人与人之间产生友情或者爱情,是由于被看见。所以在哈萨克语中,我喜欢你,意思是我清楚地看见你。”
人类最本质的需求,是被看见。
我们渴望被人看见自己的情绪、感受、诉求、欲望;渴望被人看见自己欲言又止的话语、闪烁其词的苦衷、词不达意的背后……
但其实,在被人看见之前,你要先清楚地看见并接纳真实的自己。
当你看见自己平凡躯壳下闪闪发光的地方,看见自己明明受了伤却依然善良倔强的样子,看见自己、认可自己后,才有直面一切的力量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