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我只写过一篇文章,且是从行业的角度讨论问题,几乎没有直接讨论RYB事件本身,通篇几乎没有任何情绪。
这样的基调,自然是避免不了挨骂的。
我在另一篇文章说过,人们面临公共事件,至少应该有两个反应路径:
第一,事情本身该如何应对?第二,事情背后的东西,该如何深入,如何避免重复犯错?
走在第一个路径上的人足够多,甚至经常造成拥堵和踩踏,最后也就没有了所谓的「真相」。
走在第二个路径上的人足够少,以至于他们常常倍感孤独,发出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
大众不喜欢这样的声音,因为太过理性,被认为与冷漠无异。
但我总认为,不是一定要把「我爱你」挂在嘴边,也不是一定要百分百顺从你的一千八百种小情绪,才代表我爱你。爱的表达形式除了感性,也可以是理性。
有人说我理性得可怕,说我很冷漠,对此,我供认不讳。
但更冷漠的,是资本市场。
RYB事件爆发后,满屏的道德做空。通过做空搞死这家公司的言论,不胫而走。
感恩节后的首个交易日,RYB股价暴跌38%!
人们在朋友圈纷纷转发相关消息,鼓掌喝彩,高呼做空的力量是好样的,就这么干下去,搞死它,让它的股价跌到零,跌破产!
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的两个交易日,资本市场的冷漠让所有高喊道德做空的人心碎。
在暴跌后的两个交易日,RYB的股价分别暴力反弹超过9%和23%,离暴跌之前的收盘价仅4美元之遥。
人们又纷纷发文,极力讨伐进场接盘的人:人血馒头好吃吗?
这样的讨伐,还殃及了事件爆发之前已经购入RYB股票的国内某著名张姓投资人,而就在此前不久,朋友圈里还充斥着人们疯狂为这位投资人打Call的信息。
魔幻现实主义,大抵如此。
为何股价没有按照人们期望的那样连续暴跌?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人进场抄底?道德做空缘何会失败?
这一切,要从资本市场的冷漠说起。
资本应该讲道德吗?
今天这样的场合问这个问题,注定也是要被骂的。
人们会想,这难道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如果资本讲道德,那么银行是否应该给风雨交加里饥寒交迫的困难群众优先提供贷款?创业公司是否应该优先获得资金支持?此前出现过有损公众利益丑闻的公司比如携程,是否都应破产关闭?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
资本不讲道德,只讲规则。
如果一定要资本讲道德,那这道德也一定是通过规则呈现出来。比如金融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合规要求,几款几条,明文规定,清清楚楚。
资本市场对公司的奖赏与惩罚,自然有它自己的规则和体系。
一家公司在遵守既定规则的前提下,持续具有好的财务表现,资本就会给它奖赏(股票上涨)。反之,资本就会给它惩罚(股价下跌)。这是资本市场简单的逻辑。
如果事实证明,公司违反了「既定规则」,例如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欺诈投资人等等,那市场会立即抛弃它,无论它之前多么风光。
如果公司的收入利润持续下滑,那么市场最终也会抛弃它。
但市场不会因为一个公司一时的舆论危机,就立即给它判了死刑。
当然,这不意味着它可以很好地继续在市场里存活下去。未来如何,取决于舆论事件本身,能否对公司的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从这些逻辑上,尽管人们很不愿接受RYB股价大幅反弹,但你应该能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此,回到人们关心的问题,如果不能通过道德做空这家公司,那要怎么才能让它的股价崩溃?
1. 调查表明,该公司存在重大违规违法行为。例如欺诈上市,财务造假。
2. ZF取缔RYB的办学资格,从而对其经营造成实质性的毁灭打击。
3. 家长们对RYB的品牌不再信任,即使其继续有办学资格,但人们已经不再把孩子送去。
但很遗憾,以上三点,没有哪点在现实中容易成立。
有人在朋友圈问:
如果你的孩子在RYB的其他班或者分校,你还会让你的孩子继续在那里上学吗?
没孩子的一律义愤填膺地说:退学!
有孩子的犹犹豫豫地说:应该还是上的吧。
有个朋友问:你呢?
我说我肯定退学啊,不管是在其他学校还是其他班。
朋友继续问:那万一没有别的学校能上了呢?
我知道很多人会想也不想地脱口而出:大不了老子自己带啊!不上幼儿园又能怎样?
丰满的理想,总是敌不过骨感的现实。你来带娃,谁来养你?谁来养娃?
要知道,在zhong国,不是每个人家庭都能负担得起全职妈妈/爸爸这样的角色。
问题的根源在哪,一目了然。
PS:一篇冷漠但可能有用的文章:
激励相容 | 幼儿园虐童事件之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