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虾米试听
虾米音乐
等到了80年,第一批 No Wave 团都已经风流云散了。但是他们埋下的火种开始燃烧。
1980
74年开始的经济下行,到了80年达到谷底。艺术家们还能在这里玩儿几年,很快,这里,曼哈顿,将属于金融大鳄们而不是他们了。
对了,估计不少摇滚迷都看过的 Taxi Driver(76年),也是关于这个时代的纽约的。
这个著名的标志,大家应该都见过。就是77年纽约州的商务部门为了拯救纽约形象,发起的运动的标志(设计师 Milton Glaser)。
81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他带着 I♡NY 团的围巾出现在讲话中,之后联邦政府出手协助,城市走出泥潭。
这是 No Wave 视觉艺术那一批人的一次盛大演出。朋克视觉、女权艺术、涂鸦、视频(电影),装置。
前面说过,No Wave 是艺术家们的朋克,他们本来就是玩各种艺术的。
之后,ABC No Rio画廊成为他们的定点据点很多年。
对了,大家买过优衣库的Basquiat系列么?Jean-Michel Basquiat, 布鲁克林本地人,涂鸦大师,77年开始大量创作涂鸦。27岁时吸毒过量去世。
他也是和 No Wave 一群人一起混的,
组过一个实验团叫Gray
,我没找到唱片录音。
Basquiat就是这次展览开始声名鹊起的。
我记得10多年前我喜欢过一个自闭症还是什么精神疾病的画家的民谣,名字实在想不起来,回头找找看。唯一记得的,当时同时在听Jack Johnson…为什么我总是想他的时候想到 Jack Johnson呢......
ABC No Rio画廊的一个展览
Glenn Branca 发行自己首EP Lesson No. 1
此时依然他还是 No Wave 行列一员,还没成仙。
这张吉他课,真是名副其实的吉他课,日后 Noise Pop的吉他方式已经被他教完了。
Thurston Moore 和 Lee Ranaldo作为他的学生,都参与了这张专辑的录制(第三首Bad Smells,当年黑胶版本未放入)。
来自Mars和DNA的一些团员和一些没玩过乐器的新人。这个专辑由他们自己的小厂牌发行,卖了很多年销量3000张,貌似他们对这销量还算满意。
这是更接近the fugs年代的迷幻民谣、英国Comus那种黑暗风前卫民谣感觉一点的作品。
发现管乐器、提琴真是实验摇滚、自由爵士神器。
Suicide 发行舞曲二专Suicide
:
Alan Vega and Martin Rev
ZE老板在老婆Christina的Disco单曲获得成功后,要求签约艺人搞Disco。James Chance不是换了James White的名字搞了一张讨论种族主义的Disco碟么,Suicide也从了,搞了这张。这张专辑有那么点牛X,很Techno味道,还有些8bit音效的感觉。
其实吧,听他们的音乐要是能在舞池里跳起来也挺牛的.....
其实,后来重发版本附赠的第二张demo作品,要更牛x,那个更延续首专但是手法丰富了很多。
他们下张专辑要等到88年了。可惜那一张略微主流化,影响力日减,就不提了。
同年,
Alan Vega发行个人首专Alan Vega,
这是一张 复古的Rockabilly专辑,和我们关系不大,不提。
Martin Rev则发行个人首专Martin Rev,
继续是一张电子实验专辑,除了第一首有那么舞曲化,其他的带点工业感觉,很好听,强烈推荐。
Martin Rev 后面的几张专辑,一开始有些类似橘梦的那种宇宙之音,后来更类似 Techno 感觉一些,还有一些小清新曲目,可以一听但是没多优秀了。
另外说个题外话,我上周买了传说中的价格跳水神器,Philips 的9500,开放式,最好玩的就是,听实验音乐的时候,我经常要努力分辨甚至重听,来确认声音到底来自这个乐队那么牛逼的加了一轨采样,还是旁边的人打了个哈欠或者在 gangyou 椅子......
这货绝对是实验音乐的王牌耳机,每次听都能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Lydia Lunch发行个人首专Queen of Siam
这时候,不仅十岁耶稣解散了,8目间谍也已经解散(81年8目间谍才发专辑,后面再说)。
这张专辑的乐手们包括8目间谍的部分队友们,和 John Zorn、Brian Eno 等一大堆艺人合作过的吉他手Robert Quine等。
这张专辑风格并不太统一,总体而言比乐队作品要空、爵士影响明显(8-eyed spy 虽然乐队感更强,其实一样有爵士的感觉在里面),是相当不错的 No Wave入门砖,很容易听,乐评也算不错。翻唱曲目Gloomy Sunday 因为蹭原曲的都市传说热度,稍微有些人知道。
80年照片
81年8 Eyed Spy发行唯一专辑8 Eyed Spy
发行时候他们已经解散了。80年贝斯手吸毒过量死掉了,就此解散。音乐上前面说了,爵士的影响是有的,比较乐队化,没有十岁耶稣那种冲劲感觉了,那个感觉就是10几岁女孩子的那个要和全世界对抗的劲儿,这张就是一种和自己较劲的感觉的。
82年二专13.13
,重回摇滚怀抱,个人觉得其实比苏克西女妖好听不少的,当然风格化的确定就是丰富性略微不足。演唱上,我感觉这张这个奠定了后世很多 Riot Girl 等的女主唱的唱法基础.....
后来她一直从事各种艺术,我打算等82和 Rowland Howard 合作再继续写她,后面都是合作为主,和 Birthday Party 合作的Honeymoon in Red、和 Mars 的China Burg合作的The Drowning of Lucy Hamilton,和 Thurston Moore 合作的In Limbo,每一张都是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