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俄克拉荷马城动物园给一头亚洲象服用麦角酰胺治疗精神疾病,兽医按照猫的剂量和大象的体重,以mg/kg进行了换算。5分钟后大象开始癫痫,1个半小时后死亡。有药学常识人一定知道,达到同样的药理效果,体型越大的动物需要越少的药物。如果按照体重关系换算(mg/kg),小鼠的剂量约是人的12倍,兔子是3倍,狗是2倍,人和猪基本一样。
也就是说,一个70公斤的人和70公斤的一群小白鼠,虽然拥有差不多一样的血量、肌肉重量、内脏体积,然而后者却要比人多12倍的药量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这和我们的直觉是相违背的。60年代,人们开始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不同动物剂量和体表面积有着非常好的相关性(mg/m2)。越小的动物,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就越大。然而不同体型的动物如果按照体表面积计算,可以给予差不多的剂量(mg/m2),这个换算方法目前为止依然几乎是最好用的。这看上去是非常匪夷所思的。
越大的动物,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例(比表面积)越小,因此越不容易通过体表丧失热量。(散热的问题从反方向看,就是伯格曼法则,既同一种类恒温动物的体形会随着生活地区纬度或海拔的增高而变大,也解释了为什么海洋哺乳动物体型都很大)。为了适应体型的变化带来的散热问题,要么大动物会有更高的体温且身体机能在高温下运转,要么就是把基础代谢率降低。从进化上看,后一种策略明显更简单。不同大小的动物解剖特征和生理机能是很像的,然而营养输送距离却大大增加。因此从各个方面来看,大体积的动物都需要细胞"慢下来"。因此,体型越大的动物,单位体重基础代谢率越低,相对关系大概是: 单位体重基础代谢率为体重的-0.25次方。比如,单位体重的蓝鲸的基础代谢率是地鼠的一千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