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杜课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赋一饼  ·  本来以为要失约了,但天意不答应! ·  2 天前  
天赋一饼  ·  本来以为要失约了,但天意不答应! ·  2 天前  
梅特涅的信徒  ·  资治通鉴:党锢之祸意味着什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杜课

听杜老师谈吃面(总第224期)

杜课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7-01 22:19

正文


编前语


本期包括三个内容:


1.顾旧:《听杜老师谈吃面》


2.杜老师批注


3.杜老师答编辑问:谈吃



听杜老师谈吃面

文/顾旧

 

在大雨瓢泼的日子里匆匆去赴杜课编辑部的约,我的心里也仿佛下着一场淅淅沥沥的江南雨,高兴、激动,还带一点难为情。


进门的时候老师还在录谈话,是一如往期杜课视频里看到的侃侃而谈,也是一如在文章中感受到的从容淡定。远远地站着听老师讲话,一股亲切的感觉涌上心头:这其实是极其普通的口音,带着江南特有的腔调,像极我从小学到高中接触的老师们;这又是太难得的口音,和湖大老师常常略带塑普的口音不同,仿若暌违了许久的乡音。窗外的雨已经渐渐停下去了,而我的心却变得更加雀跃了起来



老师录完节目,开始招呼我们坐下:“同学们坐到前面来,一起吃点东西吧。录了很久,大家也都有点饿了吧。”小伙伴和我好像都还有点拘束,按耐着不敢往前,我在心里安慰自己“别怕别怕,你也是跟教授讲过话吃过饭的人。别怕别怕,就像之前和论文导师开读书报告会一样。”虽然这么打气,可到底还是有点怂呀,不知道老师当时有没有看穿我。


学姐们开始把菜端上来,都是一些南京的特色。杜老师不爱吃甜口,就把糖芋苗都分给了我们。披萨上来了,杜老师先拿了一块,我想到之前杜老师接受《新闻与写作》采访的时候,也跟人家吃了披萨,纳闷“难道杜老师的真爱是披萨?”



菜都上全了,老师开始和我们边吃边聊天。做完自我介绍后,知道了有个小伙伴家里开面馆,杜老师便开始和他讨论起面来,作为一个爱吃面的南方人,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过去。


老师说:“我因为每天早上做面条,对面条素有研究,尤其是我们淮扬风格的煮面。”“那您用的是什么面条呀?”“试过不少类型,锅盖面用的“跳面”感觉最佳。日常用宽水面,我会把它在冷冻箱里冰一会,口感就会变好。”老师掩饰不住得意。“像这个干丝,我也能切得这么细。”老师说着指了指他面前的干丝,“这可是考验刀工的”。老师嘴角的笑意更浓了。“还有红辣椒丝,过一遍滚水,便有辣味又不刺激,色泽还更艳丽。”“那可厉害了。”有同学这样赞美道。老师的兴致好像更加高昂起来,终于忍不住将他的独家秘笈分享出来了 “……其实更重要的是熬酱油……” 老师顿了顿,又笑道 :“……大葱,我自己的秘诀是用水煎而不是用油煎出葱段的香味。

 

从浇头的制作到火候的掌控,杜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我听得半是新奇半是懵懂,那股对这碗面的向往之情,却是被撩拨了起来。

 


作为一个南方人,我对面却有种迷之喜爱。也许是因为受爸爸的影响,毕竟他是一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百六十天都是要早上去吃面的人。小时候,我就因为钟爱牛蛙面而被大人们调笑。等到高中住校,每个周六早上的一碗咸菜肉丝面,就是一周最好的奖赏。在家乡的面店里,最普通的咸菜肉丝面,其实最能体现一家面店做面的水准。出门在外的时光里,家乡的面不知道多少次爬上我的心头,在味蕾牵扯出丝丝缕缕思念的味道。

 

这四年离家,也算是尝了许多不同的面。湖南人爱嗦粉,对做面条并不讲究。所以长沙本地那么多有名的小吃,唯独没有出名的面条。常见的是热干面,这原本是武汉的名小吃。因为两湖离得近,长沙街头也处处能见卖热干面的摊子。看着极其普通的面,和极其普通的芝麻酱,加上花生碎和葱,却有了让人惊讶的美味。大一我去武汉旅游,一连三顿吃了热干面,真是过足了瘾。


后来去广州,尝了那里的云吞面,却没有留下太多印象,许是广州美食太多了。要说念念不忘的,要数重庆小面。这碗因着重庆特有的调料,而被调出别样美味的面,让原本极怕吃辣的我,都只想“再来三碗”。



说到面食,一定要谈一谈北方的面,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陕西臊子面,都是鼎鼎有名的。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谈论南面北面。里面说:“南方人吃面,吃得是浇头、或者调料,北方人才是吃面。南方的面,菜单上往往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面,但往往是一样的面条、一样的调料、一样的高汤,不同的是上面的浇头。而北方,却是真正从做“面”的时候开始不同的。”对此我深以为然。

 

我常听北方同学抱怨南方的面食不筋道,起初我这个惯吃“浇头”的南方人,是不懂所谓“面的筋道”的。直到被同学带着去西北的面馆,去陕西的面馆多了,才渐渐悟出来——北方的“面”是真好吃



现在,我坐在电脑前,回想起大雨中的这场约,回想起老师坐在杜课办公室侃侃而谈,和每个人耐心合影的样子,觉得温暖又珍贵。这一面之缘的惊喜,怕是不会再重复了。


现在最大的心愿,竟变成了尝一尝老师下的那碗面。来日方长,不知如何才能博得这样的奖赏?


 杜老师批注


谢谢顾旧同学珍惜这一面。人生如面,见字亦如面。一面之识,好过缘悭一面。祝好好学习,相聚有时,吃面亦有时。 


 

这位同学记录了杜老师“谈面”的过程,也论及了自己“吃面”的心得,可见是个十足的“吃货”。


今天,编完这篇听课记,小编想再问杜老师几个关于“吃”的问题。


Q1

食不厌精,一个人对食物的态度也能反映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现在很多年轻人爱以“吃货”自居,杜老师如何定义吃货?


杜骏飞老师


美食确实是人生重要享受之一,不过,“吃货”这种称号没什么文化,也不足挂齿。你知道,爱吃,没什么可骄傲的,小猫小狗都爱吃。


从爱吃,到懂得食物,到会做饭,再到从饮食中领悟人生,直至以吃求道,才是真正可嘉许的生活态度。


Q2

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早前,《舌尖上的中国》大火,对宣传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最近翻拍的《深夜食堂》却遭遇了大波差评。杜老师认为在现在的传播语境下,用食物来讲好故事,该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杜骏飞老师


《舌尖上的中国》看过,精美。《深夜食堂》没看过,也没兴趣。


中国的饮食文化不用宣传,早已深入人心,不过我以为,虽然《舌尖上的中国》拍的好,但没多少深邃的思想内涵,可惜。


另外,关于当代中国的纪录片,其实,美食远不是最重要的题材。


别指望用食物到西方讲好故事,别指望用食物到全世界宣传中国。对于全世界来说,食物虽好,比不上信仰和文化重要。



Q3

在直播中,有一类被称为“吃播”,具体来说,就是主播坐在家中的网络摄像头前,向网友直播自己吃饭的过程,依靠“吃相”的受欢迎程度获得“打赏”。您认为“吃播”为什么能吸引大众的目光呢?


杜骏飞老师


“吃播”跟吃没什么关系。“吃播”吃的是无聊,看“吃播”看的是寂寞。他们其实都不需要吃饭,只需要吃药。


Q4

中国人对“吃”的讲究而延伸出来了一套“餐桌社交”,“没有什么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两顿。”对于很多要工作的同学而言,可能不可避免会遇到饭局,对此杜老师有什么建议吗?


杜骏飞老师


我对于吃饭没什么要建议的。但是,关于不吃饭,我有期待。餐桌社交的精髓不在于参与什么,而在于拒绝什么。


总有一些餐桌社交是我们拒绝的,那个原则区分了你和他人的不同。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范雨素的意义苦难课:祁同伟与范雨素王小波,你好啊 高华:历史天际的微光科恩的诗、歌和人生乌尔班尼的牺牲世间好物不坚牢:读杨绛先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崔永元变了吗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人民的名义》七问七答雍园记(全)庆典无言“作女”我们本没有资格纪念屈原 寄小读者媒介变人形证婚词两百期寄语人文论八卦号的倒掉(一)(二)你的本意是什么杜课的聚会 |不可实现的幸运,就让它消失吧如何报道极端暴力事件张悦然:青春消费时代的逆行者给父亲的十一首诗 | 杨绛的“不争”到底是什么?咸鱼同学你想多了聆听这“失落的一代” | 新华社不像新华社了吗?少室山上那一拜寒门高考坏老人李嘉诚对你说了什么(杜课评注版)毕业生(1):你到底需不需要读研?毕业生(2):你是一个怎样的职场新人?|毕业生(3):创什么都行,别创业


音频: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青春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 | 钝感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白姑娘  顾旧

责编|魏安

         杜  课

邮箱:[email protected]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