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编有话说: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从周末开始,就陆陆续续看到大家在晒礼物了。这几天,小编一直在不舍昼夜地埋头看马睿欣老师的书稿《理家理心》,倒不是出版周期紧张,而是太喜欢这本书的内容。一个女人,从理家到理心,不止是技巧的学习,更是生命的雕刻。前两天,有位妈妈跟我说,“我个人很喜欢马睿欣,上帝借着她,给我莫大鼓励,使我做母亲的生命有了翻转。”同样为人妻,为人母的小编,也是在睿欣老师的文字里,渐渐明白女人的生命要如何去雕琢。所以,今天特意选了《理家理心》里的一个片段,跟你分享。
之前,不断有人问:
《理家理心》哪里有卖?这本书的简体版将在今年5月初上市,当当网、根基微店和一些书店会有卖。
享受整理
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除了睡觉时间和少数必须完全专心的工作外,还有很多空间给心灵发挥,最简单的例子是饭后做整理工作时,你的手在忙,心呢?
很多女人不知不觉会在那段时间被负面情绪占据,在心里发各种怨言。并非因着这些清洁工作很令她们厌恶,而是一天积聚下来的疲惫,加上杯盘狼藉的凌乱,加上人去楼空的孤独……
..
使我们的心在这段时间显得如此脆弱,无力抵挡黑暗。
我知道,因为我也曾如此,一直到有天几乎想丢下一厨房凌乱逃开时,才发现自己错了,白白耗费了好多宝贵的内在时间。
之后,我决心把它规划出来,成为我感恩,安静的内在时间,一切,也有了剧烈的改变。
从那个改变起,做家事,对我而言是静,非动。
一开始,我只是注意着每天晚餐后,当家人都离去,剩下我一个人在厨房里清理时,自己的脑子在想什么?整个人的感觉是什么?我很快地发现,原来外面最需要体力劳动时,里面竟然有个运动场,也在消耗自己的心力。
而且里面是一个受伤的,疲倦的,自怜的女人在漫无目的地跑。
难怪从厨房里能走出那么多充满怒气,怨怼或卑微的女人。原来我们把这块内在空间荒废了,任凭糟蹋。
于是我刻意地放慢脚步,碗洗得仔细一点,炉台擦得亮些,地擦得勤一点,告诉自己,其实一天下来,除了孩子睡觉之后,这是唯一自己可以独处的时间,应该用一种愉悦的,约会的心情来迎接。
放点喜欢的音乐,为自己泡杯好茶,想一些快乐的事,好笑的事,值得感恩的事。正面思想不是天生个性,也不是环境驱使,而是一种训练,一种选择后下的决心,一种从信仰生发出的人生态度。
现在就开始
我很惭愧,认识美善的上帝那么多年之后,才懂得与他站在同个宽广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最平凡的生活角落。
但那并不晚,只要开始,什么都不晚。
虽然人受惯性奴役,长年视饭后整理工作为无奈的,恨不得逃脱的劳力工作,以致被负面情绪缠累的人,并不会立刻因为心思的转换而欢喜享受。我从注意自己一边洗碗一边在想什么开始,只要一个不愉悦的想法钻入脑海,譬如先生对晚餐某道菜的不捧场,就立刻把那小石头踢掉,换上一个愉快的画面,譬如儿子亲吻刚下班的先生的温馨画面。
你并不需要在匆忙的情况下做家事,只要对付好从前那种一心想赶快把事情做完的逃离感,放弃那种必须一次把事情做完的想法,你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内在时间的享用上,而不成为廉价的清洁机器人。
外在整理绝对可以分段做,不影响品质。倘若饭后半小时须帮孩子洗澡弄他们上床,不妨先从容地洗碗,把餐桌整好,等孩子睡了有空,再花十到十五分钟扫地或收尾。重点是,有多少时间整理,就享受那段时间的心灵安静时光,好好陪陪自己,让心灵像泡个香草浴般放松。
和孩子的宝贵时光
倘若你有孩子,从五岁就可以训练他们帮你做饭后清洁工作,先从擦拭餐桌开始,一步一步教。头几年的目标是让他们学习,并建立好习惯,不是减轻自己的负担。
从前我让孩子帮忙时,甚至要付上代价,去清理他们不小心打破的碗盘。但在两个女儿七岁之后,已经都成为我实际的好助手。当然,等孩子会做之后,他们也来到一个不肯做的年纪,要进入另一个拉锯战的学习。
但我仍觉得很值得,现在饭后清理时间,已从一个人的内在时间,延伸为和孩子独处的内在时间。一星期里,我会选择一天特地让孩子休息,一个人享受整理时的内在安静时光,
有时我要求一个孩子留下来帮忙,我们一边做事,一边聊天谈心,我有三个孩子,平时要和一个孩子独处并不容易,所以当我刻意装扮过这段时光,多赞美孩子,不去批评孩子做得不好,与他讨论一些他有兴趣的话题,讲讲笑话,其实孩子也会珍惜这种和母亲独处的宝贵时光,对作家事存有正面回忆。
学习在动中享受静,生命中许多埋藏苦毒尸骨的荒冢,将成为花草蓬勃的园子。然而,一个能在动中享受静的人,往往是因着他先能把生活刻意保留出一块安静的时间,先在身体的静态中学会整理内在世界。
安静独处的时光
你一定要给自己一些时间,从五分钟开始都好,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回顾一天的思想、情绪发展、行为、言语,把该扔的扔掉,该收拾的收好,放错位置的归位。所有错误思想、负面情绪、偏差的行为和不适当的言语都会在日月囤积的过程中带来伤害,固定的内在整理却可以把我们导向一个干净健康的道路。
若能够写下来最好,现在手机很方便,也可以录下来。就像外在时间的运用,能定时定量最好,但对于孩子年纪尚幼的家庭主妇,不要太被无法定时定量地独处而感到挫折。我自己过了很长一段游牧民族的岁月,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安静独处的时光,往往被孩子一场感冒,一个莫名的生活习惯改变,就破功了,总觉得自己一天到晚被家人的需要追杀,歇不下脚。
还是一个心思意念的改变。当我放弃了非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模式下独处,才能达到什么样的果效时,我就自由了。这星期可以早起独处,我就好好享受这一星期的清晨安静时光
;
下星期必须在孩子午睡时安静,我不花时间抱怨更改,立刻欢喜接受
;
太平天国,每天有一个小时安静,我为那一个小时感恩
;
战乱时代,能挤出五分钟躲在浴室衣橱安静一下,我就好好珍惜那五分钟。
多年前听过一个讲员说:“人往往因为过分斤斤计较眼前的几个月能有什么成长,而忽略了未来几年所能带来的进步。”我一直把这话记在心里,紧紧抓住恒心累积的功效。内在时间的果效正靠如此岁岁年年的累积,远超过短期间的绽放。
外在生活的泉源
老三出生时,我的两个女儿已上小学。她们念的是每天来回车程一个小时的学校,我在极不稳定的新生儿作息里,一边每夜几次起身喂母奶,一边和所有小学生的妈一样要奔忙于学校,才艺学习的接送之间,
当然,一切家事还是该理的要理,该清的要清,外在时间像揪成一团的毛线,越抓越紧,但松手,又抽不出线来用
,
身体和精神都疲惫不堪,常要用力想象:不疲倦的日子长什么样子?
那时,我整个人被外在时间表的混乱拥挤得几乎忘了内在时钟的存在,只任情绪,思想随波逐流,推到哪里算到哪里。
但我很快地触了礁,当自怜的情绪一再压抑成对两个大孩子的不耐烦和对先生的抱怨时,我知道自己要面对内在生活的支离破碎,必须不怕填写那张荒废已久的内在时间表。
于是,我仔细审视自己和孩子作息,发现午饭后可以早一个多小时到女儿学校门口,趁老三在车上睡午觉,我就带杯咖啡或茶,在车上幼儿鼾声中安静,享受独处。
在那段时间里,我有时做些心灵阅读,有时祷告默想,有时听听音乐,欣赏车窗外,风吹动一树绿叶的模样,记录生活中值得感谢的片段。直到老三上幼稚园前,正是中午那段车内的内在时间,成为我外在生活的泉源,一切力气,似乎都从那个小小安静的水池里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