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售半年获得一百万销量,这款名为META的智能眼镜不是来自真正的META公司,而是出自传统的眼镜品牌雷朋。
如果一个产品出货量能超过 100 万,就意味着这款产品在业内已经具备了至少一个以上击中用户真正需求的产品功能,甚至有颠覆现有生态的实力:足够多的用户数量意味着相繁荣的生态,而生态是长出一切果实的宝贵土壤。
但这更多是在说 AR 乃至 VR 级别的“智能眼镜”,因为这过去一直被业界视为智能眼镜未来的主流发展形态。这种概念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中流传甚广,甚至产生了某种“灯下黑”效应:现在智能眼镜领域中,受关注最少的就是功能相对简陋,最接近传统眼镜形态的智能眼镜。
正是因此,当 Meta Ray Bens(下文简称 Meta 雷朋)发售后不到六个月超过 100 万台的销量的消息传来,无论是乐观者还是悲观者都没有想到,居然是一款形态最接近传统眼镜、功能非常单薄、甚至完全没有显示功能的“智能眼镜”,率先撬开了普通消费级市场的大门。
过去一个比较普遍的误区,是将以 Xreal 为首的 AR 眼镜,与以 Meta 为首的智能眼镜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两者并非同一生态下的产品:Meta 雷朋所代表的是功能相对简单、售价更低的品类,并且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业内最具潜力的独角兽厂商都没有涉足这一领域。
但随着 Meta 雷朋的大获成功,轻智能眼镜这一赛道不仅吸引了华为、小米等智能手机厂商,同时也有字节跳动、腾讯这样的巨头组建团队入局:字节跳动已于今年三月完成对 Oladance 大十科技的收购,收购价格在 3-5 亿元之间,这家公司此前致力于骨传导耳机领域的研发,目前字节跳动团队人员已经进驻;据统计目前业内已经公开/即将发布类似形态智能眼镜产品的品牌,数量已经超过五家。
在 Meta 雷朋之前,这个行业长期处于相对消极的发展状态;很多所谓的智能眼镜产品无法将外出佩戴体验做到易用的程度,很多厂商甚至已经处于某种意义上的“躺平”,用“当前技术无法支撑其用户想象中的体验”来作为新品销量无法继续取得突破的理由。
因此 Meta 雷朋的成功不仅如同一针兴奋剂,让中国厂商一拥而上还有一个隐藏条件:这是一个非常方便“Copy to China”的产品形态;在一些硬件厂商从业者看来,无论是多模态大模型应用层开发,还是智能眼镜硬件整合技术本身,中国相关的产业链都不输给 Meta 这样的一线大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