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ant
To B or Not to B
?对于互联网巨头们而言,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布局
To B
业务已经成为它们的必然之举。
现如今,互联网行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变革节点,甚至有行业人士断言,“下一个十年,一切皆重来”。
过去十年里,是中国互联网
TO C
市场的时代,在社交、电商、信息等领域诞生了腾讯、阿里、百度等巨头级消费类互联网企业。下一个十年,
TO B
业务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好时代,会催生一批产业互联网巨头,新战局重新开启。
互联网下半场:
TO B
业务正当时?
众所周知,中国互联网的人口和流量红利,已经逐渐消失。随着消费级互联网逐渐覆盖到全人群,流量价格高企,
C
端市场只能靠精耕细作,去挖掘细分领域,风口级的大机会点已经很少,高回报难再现。
C
端不好做了,
TO B
走到了聚光灯下,引发各大巨头、创业公司以及投资机构的热捧。
一方面,
TO B
市场规模客观。中国有庞大的企业用户,中国工商登记的企业数量近
3000
万家,且仍在持续增加,其中中小企业占比
90%
以上。当市场红利过去了,这些企业也迫切需要采用新工具、新方法,来提升运营效率,驱动业务增长。因此,企业级市场红利非常丰厚。
另一方面,包括
AI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并开始落地应用。在这些技术领域,中国和全球互联网巨头正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深入各行各业,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提高生产力,解放劳动力。
BATJ
争相下注:
TO B
赛道急遽升温
以往以
C
端业务见长的消费互联网科技巨头,纷纷开始布局
To B
业务。
BAT
中,最先发力
TO B
业务并取得市场领先地位的是阿里。在
2008
年,阿里就确定了“云”战略和“数据”战略,目前阿里云已占据大半个中国市场。
进入到
AI
时代后,百度直接把自身定位为人工智能公司,大力投入
Al
布局,通过
DuerOS
语音开放平台和阿波罗自动驾驶系统,去服务企业客户。
相对而言,腾讯“姗姗来迟”,虽然腾讯一直在反思自身的
TO B
能力,但直到最近才开始大刀阔斧改革。
时隔
6
年,腾讯组织结构再次大规模调整。本次调整取消腾讯以重点产品为核心的
BG
划分标准,按照消费者和产业的属性进行区隔。腾讯
B
端业务,统一打包到了
CSIG
,涉及范围包括:云、智慧零售、安全、地图、医疗、物联网、智能平台等。同时成立新的专注于医疗和安全研究工作的实验室。
可以看到,本次调整腾讯突出了产业互联网的地位,将其放到与消费级业务同等重要的地位。针对此次内部架构大规模调整,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表示,“互联网即将进入下半场,各行各业迎来更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在接下来的
10
年,整个社会将从消费互联网迈向产业互联网。”
数据显示,在阿里的所有投资事件中,事件数量排前三的细分赛道分别是企业服务(
29%
)、金融(
11%
)、电商(
11%
);百度是企业服务(
26%
)、文娱(
16%
)、汽车交通(
13%
)。腾讯则是文娱(
27%
)、硬件(
11%
)、企业服务(
11%
)。
除了
BAT
,包括京东、美团、今日头条等在内的小巨头们,也在低调拓展
TO B
能力。
9
月
17
日,京东金融悄然改名为“京东数科”,此举也被外界解读为向
2B
转型,去金融化,强调赋能。与此同步的是,组织架构调整,过去的组织架构是以产品为核心,下一步将搭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成立个人和企业两大服务群组。最近,京东云还发布了“医疗健康战略”,想要做医疗行业的基础设施,推动医疗信息化。
10
月
16
日,京东集团旗下京东云与专注企业级市场的文件管理和协作云平台“亿方云”宣布,由京东云和京东数科对亿方云联合投资
1000
万美元。此前,京东在企业服务领域一共有超过
20
笔投资,包括甄云信息、
EasyStack
、通天晓软件、凌雄租赁、加推科技等等。
美团点评的
TO B
路径,则是从餐饮行业切入,早在
2016
年就推出餐饮开放平台,与餐饮
ERP
服务商共建餐饮生态系统,为线下商户提供基于生态的、全链条的整体解决方案。据悉,目前已有近
200
家餐饮软件服务商加入美团点评的餐饮开放平台,其中包括餐行健、天子星、天财商龙,屏芯科技、食为天信息、卓骥大家来、五味、客如云等,这里面不少企业都被美团点评投资过。
2017
年,美团点评还正式对外发布了生活服务开放平台。首批接入生活服务开放平台的有
KTV
增值服务运营商
K
米、美业互联网唯美会、医疗信息化
SaaS
管理软件领健等。此外,美团点评还布局了金融业务。据不完全统计,美团点评拥有
4
块金融牌照,可以让其在
2B
的供应链金融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字节跳动在布局企业市场层面,主要以投资为主,企业服务是字节跳动投资第二多的领域(第一领域为文化娱乐)。包括坚果云、石墨文档、
Tower
等项目,头条都有所投资。
虽然时机已到
但
To B
布局挑战依然很大
虽然企业服务业务的商机不小,但挑战也很大。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而言,大多发际于消费级产品,在
C
端游刃有余,反而成了一种“桎梏”和“包袱”,毕竟,企业服务与
C
端的产品打法完全不同。
与
C
端产品可以通过免费或者运营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用户相比,企业服务产品需要抓住每一个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又因为各个企业处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领域,对产品的需求各不相同,需要不断迭代,一单接一单成功。
除了要输出产品,产品输出后还需要监测部门监测使用状况,从售前到售后各个环节搭建综合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