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秋叶大叔
我是不是你最爱的那个叔,有什么不一样?来吧,互相伤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利兄日志  ·  看了这165页年终汇报,我直接跪了! ·  5 天前  
利兄日志  ·  看了这165页年终汇报,我直接跪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秋叶大叔

关于人生模式,哪些认知你可能是错的!

秋叶大叔  · 公众号  · PPT  · 2019-10-26 07:05

正文

阳志平老师的心智工具箱微信公众号,我也有关注,原来经常被人推荐他的文章,而且写得很好,一看就是有过深度思考的人。


我过去一直以为阳老师和我年纪差不多,没有想到他比我年轻得多,但对很多问题的认知深刻程度远远超过我。

最近收到他的新书《人生模式》,才明白阳志平老师为什么那么强,很简单啊。


1、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一个人在湖南老家读书思考,这是学王阳明先生的自我修炼,普通人羡慕但做不到啊。

2、读好书,真读书:阳老师读的书多,而且读的往往是一手著作。现在很多人读书喜欢读畅销书,对流行的观点缺乏独立的思考,人云亦云。

3、用系统化高度倒逼自己,就好像我在写作特训营,第一课就讲,要学“框架式写作”,先把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上来,不要总想着赚钱,要多想一想,要赚到钱,你应该有哪些系统思考的能力。

今天这篇短文,就简单聊聊阳老师新书《人生模式》里面,他通过阅读和独立思考,对大家这几年听过的热点观念,有哪些新的认知,下面就是我读书后的部分摘录点评和感悟。


——秋叶大叔


·  正  ·  文  ·  来  ·  啦  ·


1
为什么聪明人也经常做傻事?


其实智力高的人不一定理性,为什么?


斯坦诺维奇最近的研究成果,质疑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里面提出的观点,斯坦诺维奇认为叫双系统不如叫双进程。


一种思考进程是情绪化的,依赖直觉,反应快但容易出错。
一种思考进程是缓慢的,要基于抽象的规则,慢慢想但不容易错。


显然后一种思考进程更容易培养理性,对所有人都是一种考验,需要在后天学习,但是往往因为我们人类会遇到八类“知识”,成为我们的理性抑制剂。


1、信仰超自然与迷信
2、信仰直觉
3、过度依赖民间智慧和民间心理学
4、信仰“特殊”的专业知识
5、金融误解(迷信财富自由或金钱力量)
6、过度相信自己的反思能力
7、个人信念功能失调(缺乏理想或狂妄自大)
8、以自我为中心


插一句感叹,很多智力很高的人,很容易把问题想清楚,但是很快就会变得自负,内心慢慢看不起那些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忘记了自己也是这样成长过来的,逐步失去了自我反思能力。但还偏偏以为自己具有反省精神,很容易因为自己一点点深度反省而自我感动,进而轻易放过自己,苛求他人,从而离那些真正伟大的灵魂越来越远,而不自知。


感觉我身边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这些对抗理性的“坏”心智程序,虽然理性告诉我们,形成这样的心智模式有其道理和好处,但是如果你要真正建立科学精神,你得记住一个词。


双盲实验:被试和实验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哪一处理的实验技术。这种实验方法用于防止研究结果被安慰剂效应或者观察者偏爱影响。


凡是不能通过双盲实验的理论,在科学上都需要接受质疑的。



2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错了吗?


人生是爬梯子还是万花筒?


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大部分人的人生就是爬梯子,大家觉得只有一层一层爬到顶峰才是成功。


读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工作,买最好的房子,当最大的官或赚最多的钱,选最好的对象,生最好的娃,人生如是在名利场中攀比循环。


这样的人生就算是你每一步都走得毫无偏差,就算是你的主动选择,但依然会不幸福,很多电视剧文学作品里面的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人中翘楚,但依然苦闷,甚至变态。


反而是很多人,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对所有的新鲜事物都充满热情,对所有的人都有着了解的愿望,这样的人反而很容易得到幸福。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提出人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
自主感:我的人生是我自己选择的。
胜任感:我所做的事情,虽然有一点挑战,但是我自己能搞定的。
归属感:我不是一个人,我是能得到家庭和团队认同的。


德西认为一个人这三种心理需求满足了,哪怕他生活条件一般,甚至吃不饱穿不暖,都有可能感受到幸福,而且不一定比物质丰富的人幸福感差。


这样幸福感强的人,反而更像用万花筒看世界,每一件事情都去看见它里面的快乐,成就,对别人有意义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强化自己的价值观并影响别人。


这个见解我觉得很有道理,马斯洛的自我需求理论是个人追求,一个人要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的确是马斯洛自我需求理论指导意义很强。


但是一个人想要幸福,但真的是可以思考一下德西的话。



3
1万小时定律是不是对的?


格拉德威尔是非常厉害的畅销书作家,他写的《1万小时定律》风靡一时,让很多人以为自己还没有取得成就是因为还没有做足够多的练习。


这个观点我很早就意识到不合理,因为我花在学英语上的时间早就超过10000小时,除了让我苦不堪言,其实收获不大,学英语的确是我人生中最失败的一笔投资,当然我依然认同学好英语价值很大,只是我花了不止10000小时,我没有学好。


其实1万小时你理解为在不同领域成为顶级人士,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去高强度练习,而不能机械理解为是10000小时。


另外在某些行业,成功是1%的天赋和99%的汗水构成的,但这句话完整内容是,如果没有这1%的天赋,那99%的汗水什么也不是。


还有很多人把学习科学的知识=科学去训练自己掌握。知道一件事和掌握一件事,实际上有很大的区别,不同的人掌握的过程也需要不同的节奏。所以在一万小时练习过程中,重点是刻意练习,有方法,有丰富经验教练反馈下的练习,才能效果好。


在有效的训练方法下,我们其实是让大家学会把专业领域的知识变成各种模式的编码,以后遇到就能快速进行模式识别,并迅速采取最佳行动策略。


很多人说大叔为什么你总是判断准,其实我也不是总判断准确,我经常错,只不过大家容易记住我说对的话,但是一次次判断背后,我会复盘出错的原因,修正我的模式识别模型,慢慢准确率就会提升,我认为这才是刻意练习 的方式,才是学霸和学渣的区别。


学霸思考自己思维模型上的不足,不断升级模式,学渣努力记忆全部的信息点,直到大脑负担过重崩溃。


另外有一点,刻意学习强调个人练习,但忽略了一类隐形知识,是需要通过社交情景学习的,这时同伴氛围就非常重要。


比如我自信有一点我可能和阳老师不同,我更擅长社群里分享,他更擅长文字分享,就因为社群分享需要理解很多微妙的社交模式,这种技能获得很难通过阅读和自我训练习得。


所以不要迷信一万个小时,而是要争取理解简单化概念背后,有其复杂的一面。



4
如何让自己的目标落地?


很多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比如很多人说从明天开始,我要日更。其实我现在很少这样暗示自己,因为我发现自己年轻时这么干,都失败了。


我现在往往给自己暗示是:
早上6点半开始写一篇《人生模式》书评,争取10点出门前写好,如果写得好的话,我就发给阳老师看,说不定我们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


愿望:早上10点前写完一篇书评日更
奖励:写得好得到阳老师认可,起码完成一篇推文
障碍:阅读太慢,或写作缺乏灵感
计划:提前看书,有空就利用碎片化时间攒灵感,写作前把时间预留,避免被人干扰破坏写作(但还是因为在家被二宝干扰三次,但很幸福)


这就是用阳老师的WOOP大法翻译过来的结果


Wish愿望:也就是内心的目标
Outcome图景:也就是完成后的美好图景,可以理解为奖励
Obstacle障碍:你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Plan计划:针对挑战为了完成目标设计的行动方案。


这样做事,一个人才容易把美好的愿望变成落地的行动,才容易一步步推进问题向前走。



5
为什么我们越活越焦虑?


今年有个很火的图,是邓宁——克鲁格效应。



简单说就是排在最后面的人往往认为自己的表现和前面的人差不多,而排在最前面的人往往觉得自己的能力被高估了。


理解这个心理学效应,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很一般,但偏偏自我感觉良好,而一些公认成功的人,心理压力很大,反而告诉大家自己抑郁了。


很多焦虑是因为不恰当的比较出来的,如果我们记住一点,很多事情就简单了,在某些领域,你肯定比一般人出色,那么相应的,在其它的多数领域,你比一般人要困难。


好的比较不是和比自己高的人比不足,而是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比谁的生活更有趣。如果人类能进化到这一天,我相信这是一个更和谐的世界。


最后要说一句,写到这里,我不过才点评到阳老师图书的一半章节,但还不到一半内容。这本《人生模式》倒是体现了一个中年男士的雄心,仿佛要把毕生所学,在一本书里浓缩给你,所以关于,写作,读书,人际交往,阳老师都想一样一样交给你。


不仅如此,阳老师认真列举了他的思想来源于哪些文章,哪些论文,一个人的发展脉络,一目了然,这是拿做学问的方法去雕琢思想,今天真的是难得了。


如果你是一个对好的智力有追求的人,如果你也喜欢海子的诗,欢迎点开阳志平老师的《人生模式》。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很感兴趣,欢迎支持一下阳志平老师的《人生模式》。


对了,这本书之后还会安排共读活动,购买之后可以扫码加客服小贝,预约这本书的共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