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nternetDeep
这里是《互联网周刊》。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会实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比特币突破79000美元#】比特币突破7 ... ·  4 天前  
新浪科技  ·  #比特币突破79000美元#【#年内比特币涨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nternetDeep

梁文道:你知道《论语》真正的精神吗?

InternetDeep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7-02 17:39

正文


当我们明白了《论语》不再是课本里所讲的“学习而时常温习很快乐”这一套瞎凑的道理,道长在第一季节目的最后一集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


当你知道《论语》真正在讲什么,你要继承吗?你敢继承吗?




在表面的温良恭俭谦让底下,原始儒家的精神,是一股非常刚健、敢于违逆任何权势的一股精神。——梁文道


1、《论语》的逻辑?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的第一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一个人有志于“学”,成己达人,修齐治平,以天下为他的目标。而又能够有“时”,有恰当的时机去施展这样的抱负,“不亦说乎”啊。

 

第二句,“朋”这个字,它其实最早从甲骨文跟金文来看,它其实是两条珠串,古人把贝壳用绳子串起来当作装饰品,两串放在一起,这个叫做“朋”。现在有一些学者考证出来,在孔子那个年代,“朋”这个字基本上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族人。

 

再往下追溯,汉朝的时候,经学家解“朋”,叫做同门,就是同门师兄弟。到了朱熹,他把“朋”扩大为“同类”,我自己比较喜欢朱熹的解释。



朱熹,程朱理学集大成者。著 《四书集注》,是一部儒家理学名著,其中就包含《论语集注》。


自远方来的“远方”也不只是一个地理空间,而是茫茫人海之中,居然找得到跟自己有相同想法、相同理念、相同志向的“同类”人,当然是“不亦乐乎”。

 

然后“人不知,而不愠”,你有这样的“学”,学问和抱负,但是别人不理解你,你却不生气,“不愠”。在郭店楚简里面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献、简牍,这个“愠”不只是生气那么简单,“愠”生“忧”,“愠”来自人的天性。

 

别人不理解你,你不生气,你不忧,不怨天不尤人,不亦君子乎?这难道还不是君子吗?

 

我们这么一句一句地解了,这三段话凑在一起,还是没什么逻辑可言,没有道理可说?为什么它要放在《论语》开篇的第一句?


2、孔子是不是圣人?

 

假如我们都认可编撰《论语》的那些古人,他们编书有他们的想法,他们整理这些句子有他们的逻辑,那这个逻辑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先绕点远路,从另一个问题开始:孔子是不是圣人?


孔子像,约绘于1770年


这个问题在过去两千多年的中国,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很多人以为孔子成了圣人是汉朝之后的事,其实不是。在战国的时候,当时还在活跃的诸子百家,不管你哪一派,你是不是讨厌儒家,好像都已经开始认为孔子是圣人了。

 

庄子就曾经说过,说孔子“博学拟圣”,最讨厌儒家的韩非子也说:“仲尼,天下圣人也”……中国到了什么时候开始,大家觉得孔子不是圣人了呢?差不多是“五四”之后,各种各样的西化潮流,觉得儒家是祸害了中国的病根。我们第一次,直呼其名叫“孔丘”。

 

过去十几年,国学又热起来,大家又开始重新尊崇孔子,现在很多孔庙又开始恢复祭孔,甚至“八佾舞”都重新跳起来了。

 

但是孔子这一生是什么样的一生呢?有名的学者李零就跟大家形容,说孔子是丧家犬,我觉得李零老师那本书说得没错,孔子确实就像条丧家狗,那也是他自己讲的。

 

第一个完完整整为孔子立传的人是谁?司马迁。但他在《史记》的“孔子世家”里,描述孔子一生的时候好像稍微平淡,没有了他平常文笔的那种激情,甚至有时候让你觉得孔子很可笑。

 

比如司马迁着重描述孔子中间那十几年四处流亡,非常不堪。有的时候他的弟子觉得他想当官想疯了;又有的时候,机会来了,他却迂腐得厉害,摆出架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你看着他简直平凡,甚至可笑,有点仓皇,大半辈子都在流亡,都在想当官,什么时候都很不如意。这样的一个人物怎么会是圣人呢?


更重要的是,司马迁在写这些故事的时候他是什么心情?

 

他为了李陵秉公执言,收了多大的屈辱。他为了自己相信的真理惨遭宫刑,而后发愤而忘忧,写历史。

 

孔子也是一个写历史的人,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当司马迁在写孔子的时候,他是否也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他是否也希望他写出来的《史记》,就像孔子作《春秋》一样?


一套春秋大义,一套理想的道德原则,虽然正是因为孔子教的这一套非常不切实际,所以他无论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

 

但是司马迁最后写孔子:“高山仰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他希望自己像孔子一样,留下的东西俯仰无愧于天地,以后被流传下去。



《史记》孔子世家(明嘉靖间震泽王氏刻本)


3、你准备好要做一个儒家的君子吗?


了解了《孔子世家》里孔子这一生,我们再来说回《论语》的第一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个“时”非常重要,孔子晚年学《易经》,不是学占卦,算这个“时”好逢凶化吉。不是的,“善易者不占,知易者不卜”。学《易经》是为了体会“时”背后最深刻的天道。“天行健”,它自有它的道理和运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命数。

 

“时”不只是“时间”的“时”,还是一种处境。是一刻一刻的当下,是“当下”一刻一刻的时空造成的处境。

 

我们看《孔子世家》里,孔子不是天生就是圣人,他也有许多的起伏,各种的情绪。但是他到了晚年,十五志于学,终于到了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他是逐步示范给我们看,一个人如何修养自己成圣。

 

你有学问,你遇到好时机,你“达”了。但是你遇不到好时机,你也不要担心,你看看孔子。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叙《书》、传《礼》、删《诗》、正《乐》、序《易》、修《春秋》,以诗书礼乐教育弟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在原始儒家里有一个面向我们今天常常忽略,那就是它跟侠的关系。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原宪,大家再看《史记》的“游侠列传”,儒门子弟里面是出了很多侠的。有些时候到了一个地步,像子路那一派人,他们是愿意行侠仗义,拔剑而出的人。他们有一颗刚毅的心,永远不害怕,要直言不讳地说出他所知道的真相跟真理。

 

所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你有志于这样的“学”,成己达人,修齐治平,而又能够有好的时机去施展这样的抱负,这是“不亦说乎”。

 

但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很好的时机,而且“时”逼迫得你穷途末路,怎么办?

 

不怕,因为“有朋自远方来”,还有跟你有相同志向的人能聚在一起,一样“不亦乐乎”。

 

但万一连这样的人都没有,你连同道、同志都遇不上,你空有这样的抱负,这样的理想,你被逼到了绝境,但你还能“不愠”。这才配得上不亦君子乎?

 

你做好这样的准备了吗?你准备好要做一个儒家的君子吗?

 

这是《论语》第一句话的逻辑。


4、来自《论语》的挑战

 

我们今天老说,儒家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学问,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既然是老祖宗的东西,你要继承,你不费力继承,你就不配说那是你老祖宗的东西。

 

你要继承吗?你敢继承吗?这样的一种儒门学问,你知道你学了这个东西之后,到了最后,“人不知,而不愠”,你才能够称得上是君子,你准备好要当一个君子了吗?

 

《论语》的第一句话,其实是给我们所有读者的一个挑战。






博学的作家爸爸杨照,可爱的少女钢琴家李其叡,一场穿梭于中国和德国之间的亲子音乐对话,教你如何聆听、感受古典音乐如同“呼吸”。





秋天,第二季[看理想]节目将陆续上线




“看理想”微信将继续为大家推送

不管是和节目、主讲有关的一切讯息、文章

还是推荐和读书艺术音乐相关的私货

又或是好玩有趣的互动、语音聊天…


总之,我们一直都在


[局部]和[听说]第一季杀青时

小编都写了不少絮絮叨叨的话

这一次,借用大家对最新一期 

[一千零一夜 | 《论语》(二) ]的反馈


@加***先生论语一集讲得非常好,听着听着泪流不止,实在讲到心中一些很酸楚又很知足的地方。


@反转***204 讲到最后一句 后背发凉 全身鸡皮疙瘩 讲的真好 受用


@jie***zao:太好了!深受感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那活着不是为了‘’人知‘’而是为了真真切切地改变这个世界。


@上翘***556从懂事到现在一直不知道什么可以作为我的志向,听了您的讲解,此言可以明志。


@浅淡の语言: 感觉道长在这集是最情绪激动的一次,人生之中总有很多人不被他人理解,但不理解并不代表他们信奉的东西不对不存在,而是世人更看重的是这些东西对他们现实有没有作用。这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芸芸众生,为什么极少数的人流传千古,而绝大多数人如云烟消散于历史呢?这些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随着大众随着主流,却还是最终没有得到自己以为能得到的东西


@丶Res***ams孔子之所以是一个好老师,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伟大的人。就好像荣格说的那样,一个人是怎样的,也就是他的本质,也是他对别人影响力最强的一点。孔子的礼法,认知会受到当时时代的局限,《论语》的核心不是里面的条条框框,读《论语》不是求翻译,而是看到贯穿《论语》的精神。现代人不应停留于表面,拘泥于当时时代的教条束缚。孔子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一般性的不受时间拘束,追求真理的道路,虽千万人吾往矣!


(推荐人/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