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付鹏的财经世界
‘金融是件专业的事情,投资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记录是一种维持连续思考最好的方式,我就是付鹏,一个我眼里的财经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参考报  ·  全国3万余家! ·  昨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  刚刚!小米:抱歉要扫大家的兴了 ·  昨天  
新消费日报  ·  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破59亿! ·  2 天前  
新消费日报  ·  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破59亿! ·  2 天前  
央视财经  ·  注意!明起,上调→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付鹏的财经世界

或许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会买单

付鹏的财经世界  · 公众号  · 财经  · 2018-10-21 02:54

正文

也许这篇内容可能会被删除,有点心理准备

一切都是从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后的处置方式开始,中国的四万亿刺激,放松金融监管,实体投资回报到达临界,而美国却降低利率到了 0.25% ,完美的组合,美国去杠杆去金融,保持低利率一直到 2015 年,而中国的加杠杆鼓励金融做大做强,在领导们眼中是希望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转型,而在资本眼中全世界最赚钱的人民币资产出现,而全世界最低的融资负债也出现 - 美元融资

四万亿的副作用叠加,加速了地产和人民币资产的上涨,贸易融资等行为帮忙,大量美元融资借道经常项目,通过大宗商品等虚假贸易进入中国,违规资金,腐败资金,境外资金,都在偷偷摸摸的进入到中国,资金涌入人民币资产端,肯定不是中国的实体经济,而是变相渠道资金进入到房地产市场和股权投融资市场,当然有人是真的投融资,有人是真的就做好了全盘撸羊毛的准备(也许具体的细节等我退休了,在南太平洋的小岛上写写回忆录),周小川行长紧急构建准备金池子来约束流动性,然该约束的没约束住,反而导致了资金成本的进一步抬升,加上能源价格上涨,猪肉价格上涨,通胀压力加大, 一边抬高准备金一边加息,中美利差越大,资本越涌入,资本越涌入,越会集中在资产泡沫,金融放松和加杠杆更是刺激资产泡沫,更多资本继续涌入,通胀压力加大下被迫加息和提高准备金对冲,结果利差更大,更多资本涌入。。。周而复始,搭巨大利差和资产的泡沫,完美的索罗斯先生的反馈闭环:

而随着中国证券市场执行中央做大做强金融政策的落地---2009年 3 31 61 号令,大搞特搞 PRE-IPO ,上企业在中小创上完成质变,信用增厚,

毫无疑问使得这个过程中,最赚钱的人民币资产端就是一级市场拟上市公司股权,从PREIPO一跃成为了上市公司,一级市场变身二级市场的鲤鱼跳龙门红利体现 ,当然为了能够让鲤鱼变成龙,那么看守龙门的门神怕是你第一个需要打点打点的(你懂的);


资产泡沫越大,银行反倒是越来越资产荒(除了金融和地产,实体越没人有兴趣干),金融大放松和大创新,驱动影子银行的贪婪;资本涌入股市开始,一开始是温柔的,但随着价格慢慢的上涨,各种巧合共振组合下的索罗斯循环再现,二级市场股市越涨,资本越涌入,杠杆越来越大,创新越来越多,资产价格越涨,资本越涌入。。周而复始。。从融资,融券,场外配资加杠杆,银行资管,股权质押业务,股指期货等等等等加速进入。。各种“金融创新”的功能开始发挥 - 就一个词“提供杠杆”。。疯狂开始

二级市场抛售会对股价格造成抛压,而场外股权质押这业务好啊,拿着银行的钱入市,用着券商们的通道,压完了接着买,买完了接着压,流动筹码越来越少,越少股价越高,越高抵押品越值钱,股权质押当下风险就越小;

多么完美的反馈啊,数万亿质押融资开始,很多银行和券商的相关人员,大家哪个不是都只看自己的利益的,有谁会真的去考虑资产的情况呢?大股东们输送点利益给券商和银行做业务的朋友,完美循环下,项目做了业绩也好,公司也赚到了中间费用,上市公司的股东也赚到了,当然你也赚到了,你好我好他也好,大家都开心,反正又不是我买单;

银行和券商以为给予的折扣抵押率可以抵挡风险,然你并不知道的是,巨大的溢价下有多少披着光鲜外套的上市持有人们真正想的却是“最终弃船”;


推荐阅读:

干该干的事情-聊聊救助股权质押


金融行业的“道德风险”大肆其道,没人会在乎未来怎么样,只要当下赚到就行了,管它谁呢,将来爱谁买单谁买单;

二级市场上很多股民总以为股价似乎可以永远涨。。然连基本的原理都不明白--越高的股价就需要越大的杠杆和负债来承担,杠杆和负债都是有极限的,这时候就要从正反馈到负反馈了;

刺破泡沫往往最致命的一击都是监管,这个和美国曾经历的痛都一样,究竟是监管刺破了泡沫还是泡沫风险引发了监管?这一直是各永远说不清的问题;有人会说不监管不就行了么,呵呵这么单纯的想法怕是不少普通投资者的认知了,监管难道不能前瞻么?监管难做到啊,出了问题救助没有政治问题,没出问题就管的死死的也就没了政绩,左右都不是人;


当证监会开始4500点警告查处融资融券和场外配资的时候,击鼓传花的杠杆到头了,没有更大的负债,资产无法支撑只是早晚的问题,一切恶性循环开始

而有意思的完美共振则是不仅仅是证监会开始查出和降低杠杆,外面那边美联储开始加息了。。负债的成本开始增加了。。而外管局也开始查处不太合规的融资贸易。。这一切负债变动都在要求着所持有的人民币资产必须迅速完成换手。。而这个时候共振又来了。。中国人民银行降息了。。。这意味着人民币负债成本下降了。。疯狂的资产和成本的下降开始驱动最后接棒资产的人民币负债者涌入。。而聪明的钱开始和他们换手离场;

一场降杠杆下的资产破裂最终在最高流动性的证券市场上开始上演,崩盘下的踩踏,越跌越砍仓,越砍仓越跌,恶性循环,谁都不想成为那个为高杠杆和高负债买单的那个人;

市场的流动性开始出现问题,股指期货被涌入的恐慌者打出巨大的贴水(因为股票开盘就跌停了)只能用股指期货来对冲,理论上你已经知道明天肯定继续跌停,那么即便今天股指期货贴水5%以上,你也原因跑进去保护自己;

2009年到 2011 年期间披着光鲜的外套各种美妙故事的“上市公司们“,实际上鱼龙混杂,大量的利益输送(股灾后已经浮出水面)你懂的,最终中国证券市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动用中 xin 等入市托底流动性,限制卖出等等紧急行动,使得市场流动性恶性反馈的路径切断;

摸着石头过河,先解决当下问题的做法永远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处事,最终还是留下了下一次风险;


当股灾开始后,救市滋生了利益输送,然后 2015 7 18 号文再添限制公司股东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股份,半年后紧接着继续限制 号称减持新规,你以为你堵了个漏洞, 结果迎来了更大的反噬,反正不能在二级市场抛售了,那就继续“让别人买单式的”大量质押,需求好得不得了;

投机者怕是只剩下没跑掉的韭菜了,无论是直接在市场还是间接在市场的,虽然监管层还想好意的进一步打上一些补丁,设定了质押平仓前需要提前告知,那哪里还平的掉,然后年初再进行补充限制质押率,门槛和标准再次收紧,质押融资的资金链就开始断掉了;

这个时候金融机构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皇帝的新衣,匆匆忙忙的去补救才发现,当年做项目的已经拿着奖金坐在芭提亚的酒吧里享受呢,去和已经触及质押平仓水平的股东们交流才发现原来他们已经套现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走人了,该转移的怕是在2015年巨大的资本外流掩护下转移了,现在除了躯干还在,名下根本没有任何资金,那些质押给你的股份也基本在之前的泡沫盛宴中早就已经是 0 成本,更黑的是忽悠着自己的员工不断接盘的,自己已经“弃船”了,弃船的时候还不忘坑一把员工,够狠,你指望他们掏钱,那是不可能的;

索罗斯式的恶性反馈继续上演,流动性断裂再现;所有人都等着,只剩下一个问题: “谁来买单” ,券商和银行来认赔?他们会说我当年也就赚了点服务费,弃船的大股东们来赔?吃进来的想吐出来是很难的了;还是投资者愿赌服输来赔?

当然赌zf绑架政策的一幕也必然会再次出现,所有人都希望的不是自己买单,所有人又都希望的是巨大的大而不倒的道理可以最终绑定政策,希望zf成为那个买单者,反正不能让我赔钱!至于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遗症,没人在乎。。。。


(完)

完整录音版请登陆《付鹏说》查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