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所有父母一套刚上架的系列丛书,叫做《
塔维斯托克诊所·了解你的孩子
》。出版方是有着精神分析圣地之称的,大名鼎鼎的塔维斯托克诊所,心理咨询圈的同行就知道这套书的地位了。不了解塔维斯托克的,可以这么介绍:它也是「得到」App今年推出电子书业务后,推荐的第一套书。罗振宇和脱不花都给予了特别的推荐。
这套书总共有4本,书名分别是:
《0-2岁宝宝想表达什么?》
《3-5岁幼儿为什么问个不停?》
《6-9岁孩子为何喜欢装大人?》
《10-14岁青少年,你在想什么?》
四本书,总有一本适合你家的小孩。
光看这四个问句,就可以猜到这套书的主题,是用来帮助父母解读小孩的内心世界。
对一些父母来说,孩子从出生到长大,心里究竟在转着什么念头,一直都是巨大的谜团。
谜团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有的父母并不知道它是谜团。
我们习惯于从成人的角度去猜测孩子的想法,并由此得出一些自以为明察秋毫的结论。这时候,常常会引入自以为是的担忧和评价。
比如,小孩说谎,大人很容易得出一个判断:
这孩子道德品质出了问题,很严重!
如果不及时予以纠正,会继续堕落下去!纠正的方式就是训斥他,告诉他说谎是错误的,只有最坏的小孩才会那么做,说不定再打几下手板心作为惩戒。——但这都是站在成人视角上。如果换到孩子的角度,我们就要考虑:这个谎言本身是什么性质?他是几岁的孩子?其道德发展水平到了哪一个阶段?在这个谎言背后,他想要达到的诉求是什么?
另一个稍复杂一点的例子:一个7岁的孩子在家练习钢琴,每次都要磨着妈妈问:「练多久?」妈妈说半个小时,孩子还要反复确认:「你保证?就半小时?」妈妈对孩子的计较时间越来越不爽。终于有一天,因为超出半个小时没有及时停止,孩子很生气,不依不饶。妈妈冲着孩子大爆发:「瞧你那点出息!练个琴都这么不情不愿!」
在这个妈妈看来,孩子在时间上的计较是好逸恶劳的表现——
是为了减少练习时间才做的
。但如果她了解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希望拿到爸爸妈妈的「保证」,来获得对世界的掌控感。
也许孩子计较的不是练习时间,只是想确认父母的「保证」可以实现。
这样一来,这个妈妈就会变得心平气和。她可以对孩子说:「我保证」,或者向孩子解释:「我没办法保证,原因是……」无论怎样,都不会再用负面的眼光看她的孩子。
我给很多家庭做过咨询。几乎每一个亲子矛盾激烈的家庭,起因都是这样的小小误会。因为不理解孩子的正常心理诉求,家长采用防御性的态度:批评,训诫,贬低甚至责罚……从而启动了更加针锋相对的回应。两代人就陷入了敌意的循环。
我做的很多工作,都是为了让父母抛开自己的成见,转换到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很多问题都可以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转化,迎刃而解。所以,当这套书的编辑找到我,请我写一个推荐序的时候,我几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方法比一套专业的,系统性地论述儿童心理的书,可以更好帮助我们打破成见。成见来自于我们的过度自信,比如有的父母说的:「他都不用张嘴,我都知道他心里想要什么!」——
真的吗?确定吗?
所以我推荐这套书。一旦你开始读它,就代表着你愿意承认:你没有那么了解你的孩子。
了解,总要先从承认自己不了解开始。
因为这样一点联结,得到了一点小小的福利,出版社免费送了我几套书。老规矩,我把书转送给大家。
在这篇文章下面
留言的家长朋友们,可以讲一讲你跟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发生过哪些误解。点赞数最高的三位,可以获赠这套书。
希望读到这套书的每一个家庭都从中受益。
最后是我给它写的序。
改变从理解开始
——《了解你的孩子》丛书推荐序
“从来就没有单纯的婴儿这回事。”温尼科特说。
这句话从本质上揭示了育儿的挑战和魅力所在,
婴儿的一切行为情感都是变化的,互动的,必须放到与养育者的关系中去理解。
这就注定了一切机械论的,还原主义的尝试都行不通。想理解他们小脑瓜里的那些千变万化的思想,予以恰当地应对,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充满了自我参照的不确定性。塔维斯托克的这套书出色地完成了这个挑战。
这套书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内在的发展变化规律。理解了这些规律,父母有了底气,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担心:为什么孩子总喜欢把东西按照固定的次序排列?为什么他不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他看动画片是不是太多了?为什么他总在分心,是否专注力不够?……如果缺乏相关的知识,就很容易引起父母的紧张,甚至灾难化的想象:会不会是某种疾病的早期征兆?会不会耽误孩子的未来发展?我应该做点什么,及时干预这些“问题”?
最近这些年,随着原生家庭这个说法的流行,年轻的父母对育儿这件事普遍感到紧张。社会舆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几乎所有父母都在学习怎么样对孩子做得更多,更好。一方面来说,人们愿意对孩子多花时间精力,这挺好。另一方面,时间精力如果没有花到点上,不但可能没效果,还有可能反而加重孩子的负担。有时我们会听到一些夸张的“提前教育”,教幼儿园小朋友学习小学高年级的知识,有些思维能力远远超出了小朋友的年龄认知水平,他不可能真正掌握,除了死记硬背别无他法。如果看过这套书,就不会犯这种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