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网络云化,核心网下沉将驱动边缘计算发展。
未来的5G网络将是基于SDN、NFV和云计算技术的更加灵活、智能、高效和开放的网络系统。5G网络架构包括接入云、控制云和转发云三个域。4G时代核心网(EPC,演进型分组核心网)部署位置较高,为了满足5G低时延业务需求,5G核心网被拆分成New Core(新核心网)和MEC(移动边缘计算),其中New Core将云化部署在城域核心的大型数据中心,MEC将部署在城域汇聚或更低的位置中小型数据中心。
5G边缘计算部署的物理位置更靠近用户侧。
根据中国移动《边缘计算技术白皮书》,结合运营商端到端基础资源建设及业务发展的特征,从物理部署位置来看,中国移动的边缘计算节点大致可以分为网络侧和现场级边缘计算两大类。网络侧边缘计算部署于地市及更低位置的机房中,包括城域核心DC、边缘DC,甚至接入局所,这些节点大多以云的形式存在,是一个个微型的数据中心。现场级边缘计算则部署于运营商网络的接入点,这些节点一般位于用户属地,大多没有机房环境,是用户业务接入运营商网络的第一个节点,典型的设备形态为边缘计算智能网关等CPE类设备。
边缘计算驱动网络升级。
过去运营商网络大多使用专用系统设备完成网络传输,未来为了实现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系统设备架构会发生变化,此时为了实现边缘计算需要引入新的技术--SDN/NFV和云化技术:
(1)网络功能虚拟化(NFV)
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是指将网络功能整合到行业标准的服务器、交换机和存储硬件上,并且提供优化的虚拟化数据平面,可通过服务器上运行的软件实现管理从而取代传统的物理网络设备。边缘计算与NFV的本质,都是将各种应用软件运行在虚拟化平台之上,两者的底层基础设施乃至架构都是十分相似。
(2)软件定义网络(SDN)
SDN技术是一种将网络设备的控制平面与转发平面分离,并将控制平面集中实现的软件可编程的新型网络体系架构。SDN技术采用集中式的控制平面和分布式的转发平面,两个平面相互分离,控制平面利用控制—转发通信接口对转发平面上的网络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并向上提供灵活的可编程能力,这极大地提高了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3)云化技术
云技术与移动网络的结合还促进了C-RAN这一创新性应用的产生。C-RAN将原本位于基站的基带处理单元等需要耗费计算和存储资源的模块迁移到云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基站的容量受限问题,提高了移动网络的系统能量效率。
为了实现边缘计算,运营商联合产业力量成立OTII。
2017年11月,中国移动联合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信通院、英特尔等公司,在ODCC(Open Data Center Committee,开放数据中心委员会)共同发起了面向电信应用的开放电信IT基础设施项目——OTII(Open Telecom IT Infrastructure),该组织首要目标就是形成运营商行业面向电信及边缘计算应用的深度定制、开放标准、统一规范的服务器技术方案及原型产品。OTII项目成员不仅包括运营商,也包括中兴、华为、新华三、烽火、浪潮、联想等设备制造商。OTII服务器目前已经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CDN、vBRAS等业务系统中开展相关实验、试点。
边缘计算硬件架构。
在硬件方面,考虑到边缘计算节点机房的条件,需要对服务器外观和功率进行重新设计和定制。对于不同的垂直行业应用场景,还要考虑一体化集成交付能力以及各类现场智能化接入设备的丰富生态。例如,偏远地区接入所的边缘机房如果要部署通用的X86服务器存在各种局限性,例如机架深度较浅、环境温度较高等,而OTII边缘服务器可能只有标准服务器深度的一半,同时为了适配环境简陋的MEC,OTII边缘服务器在耐高温、防尘、耐腐蚀、电磁兼容、抗震等方面也相应做了定制。
助力边缘计算,MWC展上设备商推出重磅新品。
边缘计算的产品形态主要以服务器的形式呈现,在MWC2019大会上,中兴、浪潮相继推出重磅边缘计算产品,浪潮发布首款基于OTII标准的边缘计算服务器NE5260M5,该产品为5G设计,可承担物联网等5G应用场景。与此相比,中兴推出搭载了英特尔至强处理器的ES600S MEC服务器,能够大幅提升边缘计算处理能力,减少网络延迟并优化TCO。
边缘计算将刺激云化基础设施投入,设备商地位上升。
边缘计算的物理载体将更偏向于云化设备,将进一步刺激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集采需求。根据运营商计划,2019年OTII将进一步推动边缘计算产品研发、生态发展和试点落地,预计到2020年实现规模应用,我们预计届时将大幅提升运营商对云化基础设施的需求量,主设备商在2B市场迎来重大机遇,利好设备商,建议关注中兴通讯、浪潮信息、紫光股份、星网锐捷、烽火通信、中科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