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在《春秋公羊传》中,是这样解释的:
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则微者也,曷(hé)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曷为为获麟大之?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以终乎哀十四年?曰:备矣。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末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
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
问:为何记录此事?
答:是在记录异象。
问:有何奇异之处?
答:麒麟不是中国的兽类。
问:那么,是谁捕获了麒麟呢?
答:是打柴的人。
问:打柴的人,地位是很卑微的,为什么要用“狩”字来形容?
答:是为了张大此事。
问:为什么要张大此事?
答:因为捕获了麒麟,所以张大此事。
问:为什么捕获了麒麟,就要张大此事?
答:因为麒麟是仁德之兽,有王者才会出现,没有王者就不会出现。有人告诉孔子说:“捕获了一只麋鹿,头上长着角。”孔子道:“为什么要来啊!为什么要来啊!”说着翻起衣袖拭面,泪水打湿了襟袍。颜渊死的时候,孔子道:“唉!上天丧灭我啊!”子路死的时候,孔子道:“唉!上天断绝我啊!”西狩捕获麒麟,孔子说:“我的道穷尽了!”
问:《春秋》这部书,为什么是从鲁隐公开始写起的呢?
答:因为这是孔子的祖父所能听闻到的时代。孔子作《春秋》,对于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所听闻的、所辗转听闻的时代,用的文辞是不一样的。
问:《春秋》这部书,为什么是终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答:写到这里就已经完备了。
问:君子为什么要作《春秋》?
答:若要治理乱世,使其回归正道,没有比作《春秋》更有效方便的了。
问:那么,不知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拨乱反正吗?还是只因为乐于讨论尧舜之道?
答:也是希望将来能有尧舜之君明白他的思想。孔子之所以《春秋》,是为等待后世的圣人,同时他自己也乐于此道。
《公羊传》在全书的末尾回答了孔子写作《春秋》的目的,既是因为他喜欢讨论尧舜之道,也是希望能用尧舜之道来拨乱反正。可是,现在这个世道没有尧舜之君,那《春秋》不是白写了吗?《公羊传》说,孔子是要把《春秋》的精神流传下来,以等待后世的圣人君子,等待后世的尧舜之君。当他们读到《春秋》后,会明白孔子所阐述的尧舜之道,会用这套尧舜之道的思想来拨乱反正。
孔子去世后四百年,司马迁完成了《史记》,其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既总结了《史记》这本书,也总结了作者这个人。在这篇自序中,司马迁两次提到了获麟。第一次提及是在他父亲的临终前,原文是这样说的: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xiū)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
获麟
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
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大典,而太史公(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被滞留在洛阳,不能参与其事,故而心中愤懑,致病将死。适逢其子司马迁出使归来,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父亲。太史公握着司马迁的手流泪道:“我们的祖先,在周朝时就是太史。早在上古的虞舜和夏禹时期,就已经功名显扬,主管天文。后世逐渐衰落,难道会断绝在我的手里吗?你若继任太史,就能够承接祖先的事业了。当今天子继承了千年一统的大业,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而我竟不能随行,这就是命,是命啊!我死之后,你必定会成为太史。等你做了太史,千万别忘了我想要完成的著述啊!再者说,孝道始于侍奉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成就自身。扬名于后世,以此来显耀父母,这就是最大的孝道。全天下人都称赞周公,说他能够歌颂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功德,宣扬周公和召公的风尚,通达太王和王季的思想,乃至于公刘,并尊崇始祖后稷。周幽王、周厉王以后,王道缺失,礼乐衰败,孔子整修旧有的典籍,振兴废弃的礼乐,论《诗》、《书》,作《春秋》,至今仍是学者们的准则。自
获麟
以来的四百余年,诸侯互相兼并,史书丢弃断绝。如今汉朝兴起,海内一统,期间有许多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作为太史却未能予以评论载录,使得天下的历史文献被断绝。对此,我感到非常惶恐,你可一定要谨记在心上啊!”司马迁低头流泪道:“虽然儿子不够聪敏,但我会详细论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稍有缺漏。”司马谈去世三年后,司马迁任太史令,整理收集历史书籍和国家收藏的档案文献。
在这里我们看到,司马谈一直忧心自获麟以来的文化断绝,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承续道统。当他意识到自己将重病不起时,便在临终前将这项使命郑重托付给其子司马迁。
于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继续写道: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翻成白话的意思是:
太史公说:“先父曾经说过:‘自周公去世以后,五百年而有孔子。自孔子去世以后,至今也五百年了,有能够继承清明盛世,修正《易传》,接续《春秋》,推究《诗》《书》《礼》《乐》的精义的人吗?’他的用意就在于此!他的用意就在于此!我又如何敢推辞呢!”
司马迁第二次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及获麟,是在总结完自己写作《史记》的心路历程后写道:“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意思是说,《史记》是从黄帝开始写起,一直写到汉武帝获麟那年为止。
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到雍县举行交祭时捕获到一只白色的麒麟。不过这一次,主管官员并未像车夫鉏商和叔孙氏那样伤害丢弃,而是将其敬献给上天。司马迁因获麟而绝笔《史记》,意在效仿孔子因获麟而绝笔《春秋》。
在《太史公自序》的末尾,司马迁写道:“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这里所谓的“俟后世圣人君子”,同样是与《公羊传》结尾时所说的“(孔子)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的精神一脉相承。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和使命,如果自己经世济民的理想有机会实现,便想着要“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否则的话,就退而著述,希望文化的道统能因自己而永续流传,并发扬光大。
因此,受孔夫子和司马迁的精神感召,受李太白“绝笔于获麟”的启发,姚尧写下“获麟不绝”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主要想表达两层意思:
一、无论个人际遇遭逢怎样的贫富荣辱,姚尧都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会绝笔。
二、无论中华民族遭遇怎样的兴衰起伏,文化道统都永远不会断绝,因为承载文化道统的士人永远不会断绝。
现在,姚尧又请人将这四个字设计成图案,制作成T恤,分黑白两色,男女同款:
在面料上,我们选择的是轻薄、凉爽、舒适的高支双面丝光棉;在工艺上,我们采用的是四针六线无骨缝制,以求带来最佳的舒适体验。读者中如有志同道合者,可进入文底的微店链接选购,我们黑白两色各准备了1000件,每件售价198元。
此外,每购买一件T恤,我们都会赠送一款配套布袋作为包装:
同样地,我们为了制作这款布袋,也是尽可能选取最好的纯棉帆布,最好的手提带,乃至最好的暗扣。这次,我们会在发货时用布袋来包装姚尧的T恤。日后,你们还可以用它来装姚尧的书。
去年的今天,我在《
姚尧的34周岁
》一文中谈及自己接下来要做《精读诸子》系列,第一本就从《商君书》开始做起。奈何过去的一年因为《姚尧股市形态学》和《笨蛋,问题在战略》这两本书占用的时间太多,耗费的心血太大,使得《姚尧精读商君书》只写了五分之一便被搁置了。现在,《姚尧股市形态学》已经出版,《笨蛋,问题在战略》也已基本定稿。接下来,就可以重新启动《精读通鉴》和《精读诸子》系列了。而今天想跟读者特别报告的,是姚尧还准备出版《精读诸子》系列的英文版。
其实,早在《通鉴一》刚出版时,我就希望能有机会进军海外市场。当时的想法比较简单,就是先出版繁体中文版进入港台,接着请人翻译进入日韩。由于《姚尧精读资治通鉴》中有大量篇幅是基于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考证,因此进入欧美文化圈短期内或许会比较困难。不过对于在大中华文化圈谋求一席之地,我原本还是充满希望的。可是这一年下来,所谓版权代理公司的水平和效率,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故而思之再三,我想文化输出这么伟大的事业,终究还是得由我自己来办,不能把希望全都寄托在那些唯利是图的中介身上。而且这一次,我也不打算依循先近后远的既定思维,我一上来就要做英文版!
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船坚炮利的欺凌,而中华文化也始终处于屈服压抑的状态。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仅要有经济的复兴,军事的复兴,科技的复兴,更要有文化的复兴。我总在想,强势的文化就该像英雄的男人那样,本能会促使他努力去做两件事情:一是自强不息,二是对外征服。而今,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横扫世界,可是中国人写的书,又有几本足以令西方人由衷佩服呢?我期待,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凭借古圣先贤留下的光辉思想,实现对英语世界的征服。
因此,未来我们推出的英文版《精读诸子》系列,就不再只是中文版的英文翻译,而是完全以洋人为目标读者来撰写。虽然英文版的整体思想与中文版一致,但在内容上却有必要作大量的增删。
举例来说,《孙子兵法》的第一句是:“兵者,国之大事。”在中文版里,我会解释“兵”这个字的意思内涵。它在造字法里属于会意字,其古文字形是双手持斧:
《说文》记:
“兵,械也。
从廾持斤,并力之皃。
”廾(gǒng):
通“拱”,双手捧物。
斤:
斧头。
皃(mào),通“貌”,样子。
翻译成白话就是:“兵,是一种器械,用双手拿着斧头,奋力拼搏的样子。”其字体演变如下:
因此,
“兵”字的本义是武器,后来引申为士兵,又引申为战争。可是,在英文版里,我就直接翻译成war 就行了,没必要告诉外国人,“兵”字在古汉语中是怎么造出来的,它在汉语中还具有weapon 和 soldier 的意思。这部分中文版的内容,在英文版里会被删除。
又譬如说,《商君书》的第一句是: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对于秦孝公,我们在中文版里只要说他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国君,就足以让绝大多数中国读者明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