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黑豆用醋泡一泡,没想到作用这么大,老祖宗的中 ... ·  5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林彪签发的抗大毕业证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三国贱谍男&董卓背后的神秘男人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3-01 12:06

正文


董卓字仲颖,凉州陇西郡临洮县人。其父董君雅(当时人名均为单名,此处“君雅”疑为表字),曾为颍川郡纶氏县县尉,生三子:长子董擢,字孟高,早夭;次子董卓,字仲颖;三子董旻,字叔颖。据《后汉书·董卓传》李贤注引《(董)卓别传》,董卓和董旻系董君雅在颍川任职期间所生,故皆以“颖”(“颍”的通假字)为字,仲、叔则为排行。


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


东汉王朝倚靠豪族武装势力取得天下,赋予地方豪族政治经济特权,在几乎每一郡、每一县都形成了若干强宗大姓乃至名门望族,在两晋南北朝时进而形成士族门阀。以至于即使是朝廷任命的地方长官,如果不依靠当地的强大豪族,就无法治理地方。东汉末年的群雄,大多出身豪族,或有一定豪族背景,原因即在于此。同时,出身豪族也意味着拥有众多的兄弟子侄,如果其中有资质优异者,便很容易得到主君的重用,成为本集团的骨干成员。


三国之中曹操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豪华兄弟团,孙权也有孙翊、孙匡、孙朗、孙瑜、孙静等一班叔伯兄弟为辅佐,刘备出身差一点,于是另辟蹊径,桃园结义找了关羽、张飞两个结拜兄弟,也挺好使。在那个重视家族观念的时代,非有如此强悍的同族兄弟辅助,则难以成就大业。



董卓与董旻都曾以“六郡良家子”选入宫中为羽林郎,且董君雅亦曾当过县尉(虽然级别不高,但毕竟是朝廷命官,在传统乡村地域社会中意义重大),这表明董卓家族的社会地位至少不会太低,学界一般据此推测董卓家族应为陇西豪族(至今仍有许多董姓宗族以“陇西堂”为堂号)。但从董卓的经历来看,似乎董君雅很早就去世了,董卓与董氏家族其他分支的联系并不紧密。《后汉书》、《三国志》中有记载的董卓家族成员,除了女眷以外,一为董旻,系董卓同胞弟,二为董璜,系董卓早夭的长兄董擢的遗孤,三为董越,董越与董卓的具体关系不详,但董越曾担任东中郎将,在董卓死后去投靠牛辅,且筮者为牛辅占卜“火胜金,外谋内之卦也”,似乎是以牛辅为“外”(即女婿,非董氏家族之人),董越为“内”(即董氏本家),据此推测董越可能是董卓家族中的远亲。除此之外,董卓再无其他同族亲属在史书中出现,可以想见董卓与家族其他分支并无太多联系。


这样一来,董卓在创业过程中,所能依靠的亲友团,不过董旻、董璜二人而已。大多数人阅读《后汉书》、《三国志》乃至《三国演义》都不会对董旻、董璜有太深的印象,但从史料保留的蜘丝马迹中,还是可发现董旻、董璜对董卓的事业贡献了相当大的助力。尤其是董旻,几度在关键时刻漂亮出手,为董卓夺取最高执政权力立下大功。


如果没有这个好弟弟,董卓的人生很可能又是另外一种画风了。


董旻的功绩



董旻与董卓早年同被选为羽林郎,但是与腰悬双箭壶、能够在马上左右开弓的董卓相比,董旻的武艺似乎要差一些,因此没有机会参与平定叛羌的战争,只能在洛阳宫这座“机关大院”里按部就班地从事不为外界注意的行政工作。当然,这也有可能是董卓之母的有意安排。在古代,家中有两个兄弟的,往往由一个外出谋生,另一个在家守业,以分散社会风险,避免出现兄弟双亡、家族绝嗣的惨剧,这是中国传统家庭的一种生存策略。哥哥董卓性格豪爽、武艺高强,适合在外闯荡江湖,弟弟董旻不善武艺,但为人谨慎,心思细密,更适合在宫廷中过办公室生活。从小带着两兄弟长大、对两人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的董母大概就是这样想的吧。


事实表明,这是非常成功的安排。董卓在凉州威震羌人,手握重兵,成为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而董旻也当上了扈从皇帝的奉车都尉,成为“比二千石”的高级干部,虽然比哥哥董卓还是差了许多,但也足以光耀门庭、不负慈母之望了。更重要的是,宫廷禁卫军的工作历练让董旻积累了从事政治活动的能力和经验,在董卓试图攫取最高权力的关键时刻,董旻暗中施展手段,合纵连横,内呼外应,不动声色地为董卓扫清障碍、提供助力,对董卓集团而言可以说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攻杀何苗,彻底瓦解外戚集团



在奉大将军何进之命进京前,董卓似乎还没有问鼎最高权力的野心,他率兵来到洛阳,是因为他此前拒绝朝廷任命其为并州刺史,想通过此次行动讨好何进,让他继续留在凉州割据一方罢了。只是由于局势变化,作为外戚集团核心的何进、何苗两兄弟先后死去,留下大片权力真空,而董卓又最先填补了这一权力真空,以致由一个抗旨违命的叛逆地方官,一跃成为朝廷主宰。由此可见,何苗之死的意义不亚于何进之死,否则外戚集团不会给董卓这个机会。而何苗之死,实与董旻关系密切,甚至很有可能就是董旻一手策划的。


东汉末年的政局,大体上是士大夫(官僚)集团、外戚集团、宦官集团三足鼎立争夺权力,三个集团的利益和诉求各不相同,但汉灵帝时宦官集团发动政变杀死外戚窦武,一时占据优势,使得外戚集团和士大夫集团不得不联合起来对付宦官集团。外戚何进通过笼络袁绍、袁术、何颙、荀攸等士大夫,趁汉灵帝驾崩之机,联合发动政变,杀死掌握兵权的宦官蹇硕,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但对于是否要进一步彻底清除整个宦官集团,何进与其妹妹何太后以及何太后之同母弟何苗之间产生了分歧。


大概是何太后?


何苗与何太后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其父亲姓朱,何苗本名朱苗,后来其父早亡,其母改嫁何真,才改名为何苗。而何太后是何进同父异母之妹,也就是说,何进与何苗既不同父、亦不同母,名为兄弟,实则没有血缘关系。虽然何进为了家族共同利益而将何苗提拔为车骑将军,但两人的私下关系很可能并不十分亲密。在关于宦官的问题上,两人也存在分歧,何苗与何太后似乎不想那么彻底地消灭宦官集团。


正如曹操所说,要铲除宦官势力,“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袁绍也认为何进“以元舅之尊,二府并领劲兵,其部曲将吏,皆英雄名士,乐尽死力,事在掌握,天赞其时也。”但是,对于外戚集团来说,其与宦官集团并非势不两立,实际上何进及何太后的发迹颇得宦官们的关照,彻底杀掉宦官,只能使士大夫集团执朝廷牛耳,而并非士大夫出身的外戚何进、何苗兄弟,将面临一个颇为尴尬的境地。因此,何进想要的,是既要宦官交出政治权力,又不让士大夫插手而取得对政局的主导地位,这是何进之所以犹豫不决的原因。


所以袁绍提出了一个既能够打击宦官势力,又能够让何进接受的方案,即:召集京外州郡兵马以诛宦官为名聚集京师,营造声势,使宦官明白自身岌岌可危的处境,主动避让或有所收敛,更重要的是迫使何太后同意对宦官采取处置措施。果然,外兵在洛阳周围的频繁活动引起了何太后的恐慌,她主动命令遣散中常侍、小黄门出宫回家,算是对何进作了一个交代。至此,宦官集团已经交出了权力,而士大夫集团也没有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如果何进不死,以大将军之威令外兵返回,事情很可能就此告一段落,东汉王朝再度进入外戚专权的时代。然而,张让以数十人潜入宫中谋杀大臣,实在是狗急跳墙的险招,事前谁也料想不到。何进被杀,纯属意外。


何进意外身亡后,其弟弟何苗就处于外戚集团最高领导者的地位了。可以合理假设,如果外戚集团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完全可以通过何太后下诏任命何苗为大将军,或由袁绍等人拥戴何苗行大将军事,对宦官集团采取反击措施,而局面不至于失控。何苗在任河南尹时曾率兵到荥阳郡平定叛乱,以军功封济阳侯,有一定的掌控局面的能力和威望,接替何进的地位顺理成章。


本为军队编制及私兵之称。后又为家仆之称。 《唐律疏议》卷十七: "奴婢、部曲身系于主。"又卷二十:"部曲、奴婢,是为家仆。"部曲经主人放免,即成平民。唐以后无此称。


然而,此时再度出现戏剧性的事件,何进的部曲将吴匡以何苗与宦官有勾结为由,率兵杀死了何苗。吴匡为何进部曲,地位类似于家奴,何以能调动得了比何苗还强的兵力?《后汉书·何进传》透露了一点线索:“(吴)匡遂引兵与董卓弟奉车都尉旻攻杀苗。”原来这一切都是董旻在背后策划。董旻作为“掌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地位远高于吴匡,当然也掌握着更多的最高层级的机密,由他来揭露何苗勾结宦官的“阴谋”,当然远比吴匡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更有说服力。董旻以三寸不烂之舌,借刀杀人,巧妙瓦解了外戚集团,令其自相残杀,除掉何氏外戚集团的最后一根主心骨,为董卓攫取朝廷大权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其手段不可谓不高明,其算计不可谓不狠辣!


(二)传递情报,确保董卓控制皇帝



何进为了迫使何太后同意其除灭宦官,召来了好几支地方部队,并非只有董卓一支。《后汉书·何进传》载:“(何进)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泰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可见,除了董卓以外,何进还召来了王匡、桥瑁、丁原等几支部队,均驻扎在洛阳周边。在外戚集团垮台、皇帝被宦官劫走的情况下,谁的部队能够从宦官手里夺回皇帝,谁就能取得左右政局发展的主动权。


迎少帝路线图


董卓是第一个行动起来迎接少帝的外兵将领,他将少帝接到手里,这为他日后主宰朝政奠定了基础。在这里,细想之下,不禁让人疑惑,第一个接到少帝的人,为什么偏偏是董卓?按照《后汉书》的说法,“(董)卓远见火起,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可是,在洛阳周围的部队那么多,为什么丁原、桥瑁、王匡等人都没有看到“火起”,只有董卓的部队看到了呢?董卓“闻少帝在北芒”,他又是听谁说出这么准确的消息的呢?要知道,董卓在何进被杀之前是驻军于洛阳城西的显阳苑,而少帝一行是出洛阳城往东北方向去往小平津,董卓在大半夜率兵绕城半圈,自然是掌握了相当准确的情报,否则怎会平白无故从城西跑到城北?答案已经很明显:董卓在朝廷中有内线!而这个内线,除了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以外,已找不出第二人。董旻参与了袁绍、袁术等人攻打皇宫的行动,还伙同吴匡趁乱杀死了何苗。董旻很有可能在变乱乍起之时就派人去通知董卓了,接着又派人把少帝的行踪报告给了董卓,使董卓能够抢占先机,将少帝夺取在手。而袁绍则是大大失算了,他不但对董卓的野心毫无察觉,而且把董旻当作了自己人。


殊不知董旻是个大贱谍!好一个汉末三国版的无间道!


(三)镇守郿坞,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董卓被杀之后,王允立即派皇甫嵩攻打郿坞,杀董旻。可见董旻当时是镇守郿坞的负责人。郿坞系董卓迁都长安后兴建,城墙高厚,积谷为三十年储,董卓自认为:“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可见这是一个坚固的军事要塞,凉州军事集团的大量物资囤积在此,是董卓势力的重要据点。董旻奉命镇守在此,表明他很有可能在迁都之后即主要负责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是凉州军事集团的“大内总管”。


董旻在董卓集团中的地位



(一)董旻是董卓集团中地位仅次于董卓的人



查考董卓亲信部将的官职和爵位,可发现董旻具有不同于其他诸将的两个特点:


1.董旻是唯一任将军职务的

董卓迁都长安后,董旻升任左将军,而其余诸将,例如吕布、牛辅、徐荣、董越俱为中郎将,董璜、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为校尉。因此,在董卓所倚仗的凉州军事集团中,只有董旻的官职达到了将军级,仅次于董卓,地位极其显赫。


2.董旻是唯一封县侯的

东汉的爵位,从高到低有王、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等。王只封皇子,一般异姓臣僚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为县侯。董旻任左将军的同时还被封为鄠侯(鄠即鄠县,属司隶扶风郡,今陕西省户县,邻近京兆长安,在县侯中也是极优质的封地),而董卓此前封为郿侯(郿即郿县,亦属司隶扶风郡,今陕西省凤翔县,后来董卓在此建造坞堡,就是因为这里是他的封地),与董旻同为县侯。其余诸将中除吕布封为都亭侯外,无一人封侯者。吕布之进封温侯(封地河内郡温县,为县侯),是在其杀死董卓之后、以诛董卓之功所得的奖赏(《三国演义》中众人在董卓生前就称吕布为“温侯”,严格来说大大不妥)。虽然《后汉书·董卓传》称董卓“其子孙虽在髫齿,男皆封侯,女为邑君”,但言之不详,缺乏具体史料印证谁封了什么侯等事实,退一步而言,即使真是如此,董卓的这些幼子孙所封之侯也很可能是较低层级的关内侯之类,不太可能是县侯。因此,综合现有史料记载来看,董卓集团中封县侯者唯有董卓、董旻兄弟二人,由此可见董旻在董卓集团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


(二)董旻是董卓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后汉书》、《三国志》均未记载董卓是否有儿子。从其有一女婿牛辅来看,他至少有一个女儿。此外,董卓在被杀前还有一“少妻”,“少妻”意味着年纪尚小,应为董卓入洛阳后新娶,据此推测董卓的原配妻子在其入洛前已亡。由此进一步推断,董卓的原配仅生有一女儿,董卓即使有儿子,也是入洛后新生的幼儿,根本不可能接掌凉州兵这样的虎狼之师。于是,最有资格继承董卓在凉州军事集团中的地位的,不外乎就是与其血缘关系最为亲近的董旻、董璜二人了。前面已经提到过,董旻的地位高于董璜,因此董旻应是董卓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董璜是第二顺位继承人。


当然,对董旻其人也不宜评价过高。董旻长期在宫廷中任职,身处宫廷政变仍能够迅速应变自如,争取主动,这是他的强项。但他从未在前线带兵打仗过,缺乏统御大部队的能力和威望,可能凉州军事集团中就有很多人不服他。董卓建造郿坞,高厚七丈,董卓说凭此可以“雄踞天下”,或有夸张,但也足见这是一个坚固的军事要塞。然而董旻根本守不住郿坞,很快就被皇甫嵩攻克,身死族灭。由此可见,董旻虽然被内定为第一顺位继承人,但他的威望和能力与董卓相差甚远,如果是和平的交接权力,董旻或许可以勉强接手,但在董卓意外身亡、战争突然爆发的情况下,董旻显然无力迅速继承董卓的政治军事遗产,遂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


【征稿】: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小编招一个豆瓣中毒用户做志愿者,和底下那个招聘无关昂~有意的评论见











往期热文


翻新怪谈——剜心

二十万慰安妇的命运

消失的民国“贵族”大学

你用火锅拯救冬天,你却不了解它

二战时纳粹德国的异族军团(一)

陈子昂:老子有钱任性! | 我唐日常(六)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我们读史不为装逼

严肃八卦才是目的


you态度的原创历史平台

欢迎你成为其中一员

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email protected]

时拾史事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读者群号 535858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