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懒人医考  ·  请一句话证明你是医生! ·  18 小时前  
蒲公英Ouryao  ·  多家药企撤回注册申请 ·  17 小时前  
医学影像沙龙  ·  CT上怎么进行食管解剖分段? ·  4 天前  
德大器械注册与临床  ·  【展位进行中】德大医械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大咖对话CEO|论积“微”成“著”,实现慢病管理新突破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6-14 18:01

正文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我国慢病患病人群呈年轻化和上升趋势,是影响人群健康和居民死亡的主因,慢病防控,势在必行。尽管我国已采取一些措施防控慢病的发生和发展,但仍存在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的现状,如何实现慢病防控的高知晓、高治疗、高控制率等成为关注的重点。鉴于此,《门诊》杂志特别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和百慕迪(上海)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CEO Jack Wang进行对话,从心血管预防康复中国策略角度,探讨如何实现我国慢病管理新突破。

现 场 采 访

INTERVIEW

《门诊》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及《2015中国企业员工健康状况及医疗福利报告》均显示,慢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请您谈谈慢病防控对人群健康管理的意义以及我国慢病管理策略?


胡大一教授

慢病已成为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而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变革,快速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到来,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卒中等心脑血管慢性病已取代传染病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一原因,也是卫生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目前,我国慢性病造成的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85%以上,即每五人至少有四人死于慢病,目前慢病消耗医疗卫生资源极大。


我国期望寿命超过80岁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和杭州,但健康期望寿命只有60岁,即20年是带病生存。自身的痛苦、家庭的拖累和社会的负担,形势非常严峻,病后的治疗对健康寿命的贡献仅8%。虽然我国不断建立更多的大型医院、培养更多的学科专家、扩大更多的门诊接待量、开展更多的手术量,但却忽略了真正对健康和长寿贡献最大的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


要实现“健康中国”,有两点必须做到。一是党和政府承担起人民健康的责任,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由政府主导促进,构建健康社会环境,如无烟的公共场所,把人民健康放在战略发展的优先地位,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二是打人民战争,即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就像国家领导人特别强调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共建共享”,把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让每一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学会自我健康管理。只有主动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健康才有希望。



《门诊》

根据40多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许多慢病都伴有不同程度、全身或局部、急性或慢性微循环障碍。改善微循环障碍成为干预慢病的新靶点。请您谈谈微循环障碍对各疾病的影响及如何应用新的适宜技术改善微循环从而管理慢病?


胡大一教授

慢病管理,宏观上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群众的自我管理,但在微观上,一是需要开展群众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做起来的事,比如坚持运动。二是目前非常受关注的肠道菌群问题(肠道菌群失调和很多慢病相关)。三是微循环,即再生医学。现在的西医和传统的现代医学过度强调外界对疾病的干预(比如针对血管狭窄植入支架等),而忽略了调动人体自身抵御疾病的免疫能力、代偿能力和再生能力。如针对冠心病,是否可以通过运动,刺激侧支循环,达到稳定冠心病的目的。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支架能够降低稳定性冠心病的总死亡率,反而更多通过药物和有氧运动来推动自身的代偿再生能力。


运动、肠道菌群、微循环已是众所周知,但做好慢病管理就需要管住嘴、迈开腿,研发一些具体、有效、并可实际操作的干预工具,并且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看得见、摸得着,这样才能被群众信得过。如通过走万步路使体重降低20 kg。而对于使用血管再生技术改善微循环,促进毛细血管的新生,群众需要能看到原来聚集的的红细胞泳动、血流速度加快、血液成分中的絮状物减少,毛细血管数量增多,群众看见实效,才能相信和提高依从性。



《门诊》

据相关医疗方面的信息表明,人体自我修复能力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发性治愈修复;另一种是需要一定的要素将修复功能从潜伏状态中激发出来非自发性治愈修复。R7这项新技术将愿望变为现实,请您谈谈“R7”技术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激发细胞的修复与再生的?它的科研依据来自哪里?


Jack Wang

R7是一项结合电磁科技与传统医学的非介入体内物理疗法,由美国硅谷Biomobie Corp., USA研发。实际上,这个技术源于人体本身,换而言之,它是基于人本身的机制而研发出来的一种技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于天然的环境造就。人和动物在再生领域有一个共性,即受伤修复需要7天。如蜥蜴7天断尾再生,机体术后7天拆线。R在英文中就是再生,7代表7天,所以将血管再生的技术称为R7。


实际上,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在机体受伤时,创伤部位会发出求救信号,当接收到信号之后,机体会启动修复程序进行修复。因此,要想知道为什么可以修复,我们就需要知道这个关键的信号是什么,它就像一把可以打开正确大门的钥匙,开启了研究的入口,给研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在实践当中,需要从测量中获取波型信号的频率,经过组织分析提炼,形成一个数学模型,并通过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及双盲临床试验,来验证数学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显示达到了人体自身再生的目的。也就是说,它模拟了人的再生修复信号,通过脉冲电流,针对病变血管进行再生修复。



《门诊》

那么,R7技术产生的背景及可应用于临床的证据有哪些?


Jack Wang

关于临床慢病的管理,胡教授已经阐述了很多,还有一点就是,慢病管理必须要有疗效,只有在有实效且无副作用情况下,患者才愿意配合治疗、依从性高,才能得到更好效果,疗效和依从性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需要找到既有疗效且无副作用的方法。针对此,运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但在运动过程当中,要使已经硬化的血管恢复弹性,可能需要的时间非常漫长。如果可以利用人的再生机制,找到打开这个机制的关键点,让机体自身再生新的内皮细胞并配合运动,可以更容易达到使血管恢复弹性的目的。


为探索人体自身再生的机制,我们做了更多的临床试验,如和世界顶级机构哈佛大学启动了十年计划,对相关患者进行观察跟踪,初步结果证明,血管再生对神经修复有效,最大的表现就是改善睡眠。和世界顶级医院梅奥医学中心开展的临床双盲试验,对毛细血管的研究报告也将在年底发布。在上海的三甲医院也启动了双盲临床试验,经过四年的努力通过了工厂验证、质量验证等等,最后在2014年获得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市场准入证书,使R7变成了一个标准的医疗器械产品。


目前,欧盟也给予了R7技术CE证书,美国FDA肯定了R7产品安全性,医院甚至是普通大众均可以应用。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全新的方向即在运动基础上开展人体的再生修复。



《门诊》

R7是一项全新的技术,针对这项新技术,您有怎样的期许?


Jack Wang

R7是利用脉冲电磁场(PEMF)从疾病机制入手,靶向微循环,无创实现血管正常化的血管再生修复技术,其无毒副作用,又可以移动,非常方便,在三万多例的者的使用中也得到了数据,证明其对20几种慢病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如使睡眠改善的有效率达到了80%以上,这即是由于微循环的改善,微循环似乎成为了慢病治疗的一个精准靶点。该技术的出现,为移动医疗及预防、康复心脑血管领域增添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如果经过动物实验和人体双盲临床试验验证,未来可能像运动应用,变成人人拥有的治疗工具。



《门诊》

作为慢病防控领域的专家,请您分享一下您在临床实践慢病管理中的经验及您在应用R7过程中的个人体会?以及您对未来慢病防控的期许?


胡大一教授

心血管疾病预防很重要,但目前我国很多都是“坐堂医师”,等着患者生病上门求医,患者自身也不注重恢复和预防,久而久之,陷入了“医师等得病,患者等复发”的怪圈。而我认为,针对患者,应更加注重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因此我在全国创建了“心脏健康4S俱乐部”,为会员提供意外情况的紧急救援(Emergency Service)——心脏的定期检修(Screening & Treatment)——量身定制的心脏康复(Specialized Rehabilitation)——心脏的定期养护(Regular Follow-up Support)的“4S服务”。


医疗4S店”,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其核心是为患者提供涵盖了疾病咨询、健康教育、疾病治疗、健康管理服务在内的综合的、全方位的心血管健康全程服务。针对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其治疗手法不局限于目前的生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更多地会采用生活方式处方(包括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睡眠处方和药物处方)的形式进行调整。


而对于应用R7这项新的技术,通过实践可以直观的看到毛细血管的再生、红细胞不再聚集及白色絮状物的减少等变化。在这样可见的实效下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但任何创新都需要在实践中去丰富和发展,而对于R7,目前非常重要的就是搜集数据,希望通过更多的数据证明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医师简介


胡大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和睦家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世界心脏联盟理事、国际心血管药理学会主席、中国心脏联盟主席、美国心脏病学学院(ACC)国际理事,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老年学学会理事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和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高血压杂志》杂志总编辑。


Jack Wang
百慕迪(上海)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CEO

百慕迪再生医学集团全球CEO及发起人,美国硅谷25年的创业、发明、天使投资经历,将医疗、电子、机械领域的发明专利成功导入大众消费市场。在中国历经15年领导全球数十个国际跨行业团队,成功打造了百亿级的产业项目。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