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化产业评论
业内最专业、最优秀,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及综合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微观三农  ·  牛盾: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  21 小时前  
Sir电影  ·  国产片还好意思鄙视郭敬明吗 ·  3 天前  
CFC农产品研究  ·  2024/12/23策略早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化产业评论

诚品书店创始人走了,连亏15年但没文化更活不下去

文化产业评论  · 公众号  ·  · 2017-07-19 22:42

正文

第1689期文化产业评论:点一盏心灯,送别先生。昨日晚间,诚品书店创办人吴清友先生突然去世的消息震动了文化界。先生曾说,“没有钱,诚品活不下去但如果没有文化,诚品也不想活了。”尽管曾连续亏损15年,先生依然初心不改,坚守了诚品书店28年,最终生命定格在67岁。感谢先生,让我们在诚品书店度过了太多太美的读书夜,先生一路走好。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综合

编辑:邹银娣

 

“7月18日21时31分,台湾诚品书店创办人吴清友先生因心脏旧疾,安详辞世,享寿67岁。

 


昨晚看到这则新闻,顿感悲痛世上美好的灵魂又少了一个

 

罹患先天性心脏扩大症的吴清友先生终其一生都在与死神搏斗,曾被三度推上手术台,但每一次都被从三途河边拉回。而在67岁这年,还是没迈过命运的门槛,这位诚品书店创办人、董事长终究没能赶上自传《诚品时光》的发布会

 

不由得想起了老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人,生不由你,死不由你,但生死之间总得做点什么。”

 

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吴清友先生创立了诚品,尽管曾连续亏损15年,老先生依然初心不改,在今年的AAMA年会上还坦言:“没有钱,诚品活不下去;但如果没有文化,诚品也不想活了。”

 


吴清友先生不把盈利作为诚品书店经营的最高目标,在诚品连亏15年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经营,这样的理念让诚品的20余载充满了风雨,却也让诚品书店成了很多阅读者心中的一隅胜地,以至于在传统书店逐渐被网络冲击代替的今天,赚钱乏力的诚品依然维持着亚洲最大书店的地位。

 

昨晚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出后,作家龙应台立马在脸书发表了悼念:

 

“今晚我为他流下眼泪。

有些人飞扬跋扈,其实贡献很薄。有些人默不作声,做的却是静水流深的事。

书店可以只是卖书卖纸卖文具的商店,他却把它做成生活的美学、文化的指标、对心灵境界的坚持。可是也只有朋友们知道,在幕后,他坚持得多么、多么辛苦。

我感佩他对台湾的付出,尊敬他对华人世界的贡献,但是更心疼他白了头发的辛酸……”

 


诚品书店本是偶然,却成必修

 

“诚品书店原本是我生命里的偶然,但现在它却成了我生命里的必修,或者说是我的最爱。”

 

1950年,吴清友先生出生于台南的一个渔村。少年时代的他并不擅长读书,前后考了三年才进入台北工专(现台北科技大学)学习机械科,毕业后进入卖厨具设备的诚建公司。1981年,吴清友先生成为该公司董事长,将公司做成台湾厨具龙头企业后,他开始投资证券和房地产。在1987年台湾房市的井喷中,诚建和吴清友先生在极短时间内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然而一夜暴富并没有给吴清友先生带来快乐,反而让他感到不安,甚至怀疑其了这些财富的正当性。于此同时,他也首次感受到了来自死神的凝视——1988年,吴清友先生心脏病发,一度停止跳动,经全力抢救才活着离开手术台后。

 

“我从诚建尝到赚钱的滋味,但我吃一样,穿一样,生活没有改变,有钱不会使我比较快乐,我不害怕死亡,但是怕死后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走出鬼门关后,吴清友先生如此对家人说。经过这次手术,他生命作了一次检讨和反省,开始重新思考未来该做什么。

 


在一次演讲吴清友先生表示,“我当时就想,有没有可能有足够的幸运把事业和生命做一个结合。自己先理出一个生命里面什么是我最在意的。最后我选择了人文关怀的爱、艺术的美和人类文明社会不断的精进和创意,我相信这三个元素能融合在我们的生活里面。”

 

于是,他选择了书店这个行业,而这三个元素也成了诚品的宗旨:人文、艺术、创意。对吴清友先生而言,经营诚品书店其实就是在经营一个生命对生命的探讨意义远大于对事业的经营和金钱的追逐他希望能把这个价值观透过书店的经营展现出来。

 


1989年3月,吴清友先生创办的第一间诚品书店在台北仁爱圆环正式开业。诚品的“诚”字吴清友先生的父亲笔从小吴清友先生卧室的墙壁上、书房书桌上就贴着“诚”字,且“诚”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财物有时而尽,唯有一个诚字终生受用不尽”,这是其父对他们兄弟最大的一个要求“诚”,就是一份诚恳的心意,一份执着的关怀;“品”,就是一份专业的素养,一份严谨的选择。

 


诚品书店不是商学院的好案例

 

诚品书店不是商学院的好案例,却是对生命的一种创作和探索。

 

这家新开业的书店在空间设计上与传统书店完全不同。在那个时代,为了摆放更多图书,书店往往将书架设计得很高、摆放得很密集。诚品则反其道而行之,将书架设计得很矮,走道的宽度和摆放图书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划,让顾客能舒服、从容地挑选。尤令时人不解的是,在寸土寸金的条件下,吴清友先生居然在书店里设计出一块很大的画廊区,用以为读者营造“人文氛围”。




正如他自己所说,“诚品不只是一家书店,更是一个阅读的博物馆。”虽然在当时多少有些显得曲高和寡,但在二十余年后,诚品式的氛围营造已成为每家书店的必修课。

 

然而超前的理念并不足以使诚品盈利——创立当年,诚品营收突破1000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22万元),作为一家主营美术、建筑类图书的专门类书店,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了。可是书店整体仍处于亏损状态,1600平方米营业面积所带来的高租金被视作是亏损的主因。

 


对于亏损,吴清友先生在开店之前已心理预期但他依旧决定把书店做下去。在他看来,书店并非慈善,仍要把利益当做首要目标,而利益有短利、长利之别,而人文氛围的培养,对于书店乃至社会,正是最长远的利益所在,因此愿意为诚品的尝试亏钱。“因为病痛,我对书店无法做五年、十年长远的计划,而是要考虑每个当下安定心灵的可能。”

 

吴清友先生原以为自己的积蓄可以支撑书店继续运作5到8年,但他也没想到的是,此后15年间,除了两年偶有小赚(盈利被投入开新店,整体仍亏损)外,其余年份全部亏损。为了让书店继续开下去、开更多,不得不去外边募资,甚至不惜变卖家产。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没有动摇,他对女儿吴旻洁说:“诚品不能失败。如果诚品做不下去,大家都会说台湾书店做不起来。我们不能成为负面教材。”老先生曾表示,诚品书店不是商学院的好案例,却是对生命的一种创作和探索。经过诚品赔钱的15年,至少看到了自己对生命态度的诚恳,即便是执迷不悟,不知变通。

 


在几乎看不到希望的亏损中,吴清友先生把所有的资金全部用于诚品品牌的扩张。随着店面越开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诚品的理念也愈发深入人心。2004年,《时代》杂志(亚洲版)将诚品台北敦南店评为“亚洲最佳书店”,令书店在全球范围内名声鹊起。同年,诚品书店终于扭亏为盈。对此,吴清友先生说,“上天让我们活下来了。”

 

服务的意义是什么?

 

当你把顾客看成消费者的时候,你看到的是顾客的钱,而没有注意到他是一个人。服务的终极目标是精进自己、分享他人。

 

诚品是服务业。但服务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吴清友先生说,上过很多美式、欧式商学院的课,但一直也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商学院举的案例,全部都和金钱有关,和得到客户的欢心有关,和职位升迁有关他认为很多从事服务业的人不是光要这些的。

 


诚品有很多同仁,大学毕业、硕士毕业,愿意站在结账柜台用恭敬的态度、两手递一本书给读者,他们想要得到的是什么?服务的终极目标是精进自己、分享他人。每一个从业人员希望明天的我比今天更精彩。

 

能不能把所有陌生人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般?顾客只不过是在分享精进过程当中某一个当下。这是一个永远无法成的完美的目标,但至少表达了服务者对服务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态度。

 


利益有近利、远利、短利、长利之别吴清友先生对事业的经营关照几个面向——对社会、对文化、对城市、对读者的全面关照。商学院的教育一般把客户当成是消费者,而诚品把顾客看成是一个读者,一个人。因为当你把顾客看成消费者的时候,你看的是顾客的钱,而没有注意到他是一个人。

 

吴清友先生一直没有把书店当成是一个纯粹买卖的交易空间,而是希望把它当成是一个心灵可以停泊、心灵可以得到慰藉的场所每一位来的顾客当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消费者。一个人,他是有心灵的,一个人的心灵在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心情和心境。

 

诚品跟传统书店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诚品书店的场所空间里面,举办很多文学、艺术、建筑甚至于生活、旅游、烹调等各种活动诚品打造成一个平台,让创作者和欣赏者能够热情地参与,积极地互动。

 


吴清友先生认为,文化的形成有三个重要的元素一个是空间,一个是人,第三个就是活动。诚品书店一开始不是要为了卖书,而是要推广阅读,所以会从人、空间、活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诚品把空间、活动的内容、读者三个元素融合在一起,久而久之它会堆砌出一种文化。当然更期待诚品实现的终极关怀——人、生命、阅读。就像有的诚品书店开在医院里病人在书店卖简餐的地方吃一碗热腾腾的面,跟他在购物中心吃一碗面的感动绝对是不一样的。

 

“他是在经营他的生命”

 

没有钱,诚品活不下去但如果没有文化,诚品也不想活了。

 

吴清友先生的这句话,予以我心灵的震撼,同时也带来无尽的唏嘘。

 

如果将吴清友先生还原为一个创业者来看,这种理念、这种精神自然更加珍贵。在“大众创业”风起云涌之际,因为国人惯常的“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种种怪相难以言说,绝大多数创业者都是异常浮躁的,不惜数字造假、涂脂抹粉、概念横飞、风口肆虐,天天追逐者投资人的热钱与估值;所有的投资人都是急功近利的,天天梦想着投出另一个京东、再一个滴滴,幻想着两三年拿回几十上百倍的回报。等到风口散尽,则是曲终人散、一地鸡毛。这期间,理念尚且谈不上,更何况是好理念!

 


回看实体书店,一波又一波的爱书人,以追梦的热情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细心呵护起一家家书店。然而,市场的变化,店租的涨幅,政策的限制,经营的困境全方位围剿,让他们的理想在现实中难以立足。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对文化和价值观的守护,被一重又一重的风浪侵蚀殆尽,冷酷的现实,让众多爱书人的理想无法立足,只能在空中飘扬。

 

在此背景之下,吴清友先生15年的负债坚持,28年的坚守尤其难能可贵。在3年前的一次演讲中还提到,“真正知道一个理念至少需要花20年的时间;至于亲身体验而深信不疑,则需要30年光阴;要能够随心所欲地应用,将要耗掉50年的生命。”

 

言犹在耳,先生已驾鹤而去,时间定格为:享年67岁,坚持诚品28年!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长按二维码关注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email protected]


报名•在职研究生

2017北京大学 文化产业专业

点我查看


有偿约稿/招聘•求才若渴(主编/编辑/记者)

请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