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冲突,不创造。也许你能帮助孩子尽早学习如何有效据理力争。
每当我们想要鼓励创造性时,我们常常尽最大努力保证人们能在感到心理安全。我们受到教育,在头脑风暴会议上碰到再荒唐的想法也不要否决。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也被提醒要用正面强化来缓冲负面反馈。
所有这一类建议传递了这样一种印象:创造之花太过娇嫩,只有远离激烈辩论才能茁壮成长。即便新想法需要培育而非怀疑这一观念有其道理,但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认为,我们对保护创造性的承诺有些过度。
格兰特近期在纽约时报发文说,创新需要辩论才能成功,这不仅适用于家庭,也适用于会议室。他在时报专栏版的文章告诉为之震惊的父母:如果你们想要养育具有创造性的孩子,那就当着他们面争执辩论。
为更大创造力而战
当然,这不是说父母应该侮辱谩骂对方,否则,你为孩子打开的不是创造力的大门,而是心理医生办公室的大门。但是,对于实际问题的直接辩论或是像去外婆家走哪条线路最佳这样的斗嘴不会对孩子造成任何伤害,事实上,研究表明听到这类的争论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形成必要技能以获得创造性。
“那些具有高度创造力的成年人通常都是在气氛紧张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格兰特写道。“当要求一群30多岁成年人编写虚构的故事,最后发现那些最具创造性的故事都是出自那些20多年前父母争吵最多的人......当我们将那些富余创造力的建筑师和科学家和与他们同样技术娴熟但独创性稍欠的同伴进行比较,发现这些创新者们的家庭有着更多摩擦。”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真正的创造性要求毅力、适应力以及意志力来面对他人的蔑视,而构建这些精神肌肉的最好方法就是锻炼它们。
“如果我们很少见到人们发生口角,我们学会的只是退缩以躲避冲突带来的威胁。目睹争辩、加入争辩,能够让我们胆子更大。我们要培养进行艰苦斗争的意志力以及赢得这些斗争的技巧,同时还有输了今天但不放弃明天的韧劲。”格兰特写道。
“分歧能够矫正大一统、简单化的群体思维。当我们不再亦步亦趋,我们就能到达自己最具想象力的时刻,没有比童年更好的时候去学习如何‘骂人’和‘被骂’了。”他进一步写道。
“沉默是坏习惯。”
但是,格兰特指出,很多家庭如今极力避免冲突,其原因要么是父母认为这很粗鲁,要么是他们害怕激烈争论的爸爸妈妈会吓到孩子给他们留下心灵创伤。相反,格兰特建议我们应该教孩子们明白,面对真正的分歧,保持沉默才是真的不尊重。而最好的应对方式(正如多数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的)就是用我们的行动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