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浙江日报有风来
云世界再美,也要有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交通918  ·  小S最新发声 ·  13 小时前  
杭州交通918  ·  大S骨灰已运回中国台湾,生前遗言曝光 ·  昨天  
FM93交通之声  ·  阳性!浙江一家六口,5人感染!紧急提醒 ·  2 天前  
杭州交通918  ·  刚刚,孙杨回应禁药传言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浙江日报有风来

“嫁衣”里翻卷的文化潮流

浙江日报有风来  · 公众号  · 浙江  · 2024-11-19 17:11

正文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中国人常说的喜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生重要时刻的认可和庆祝。


洞房花烛夜时所穿的“嫁衣”,便有特别的意味。


“嫁衣”是中国人对婚嫁服饰的传统称谓,蕴含着传统婚嫁仪式、民俗的文化色彩。


11月8日至2月28日,中国丝绸博物馆推出首届“丝尚盛典”配套展览“一生一裳:中国嫁衣的流金岁月”展览。展出1949年至今不同时期的嫁衣,呈现中国女性婚嫁服饰的形态美感和风格演变,探讨当代中国婚嫁服饰的传承与流变,审视女性婚嫁服饰在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发展脉络。


和有风君一起走进这场展览看看吧!


展览现场,潮新闻记者魏志阳,拍友苏秀书摄


展览由“质朴·纯粹——集体主义与革命色彩”“变革·融合——改革浪潮与多元时尚”“民俗·民族——多彩民族的仪式与盛装”以及“文明·交汇——中华传统非遗技艺与西方工艺的交融互鉴”四个单元构成。


在第一单元,我们能够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嫁衣的质朴与纯粹。


195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自由恋爱,自主婚嫁,成为一种主流的婚嫁观。传统社会的婚姻礼制,以及象征旧制度的凤冠霞帔等传统婚礼服,逐渐被人们摈弃。


新中国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让人们的服装整体风格以简洁、朴素和实用为主。婚礼服隆重的仪式感也被弱化,逐渐趋向于日常服饰,集体主义的统一化、简洁化成为一种潮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两国密切的政治经济交往,增加了服饰文化的交流互通。除了原有的中山装、列宁装,布拉吉、苏联大花布衬衣等苏联式服装为中国带来了别样的色彩与时尚活力。花衬衣成为当时流行的女性婚礼服。


历史长河中,社会文化变迁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与选择,女性服饰的演变尤为直观。1961年,毛泽东同志一首《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脍炙人口,女民兵形象进一步激发了女性的爱国情怀与自主意识,还影响了当时女性服饰审美,以及婚嫁服饰的选择。


   展览现场,图源网友小红书


展览现场,图源网友小红书


     展览现场,图源网友小红书


时间来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浪潮席卷,社会风气加速开放。这一时期,西装和婚纱成为了中国人主要的婚礼服饰。到了90年代,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不仅在城市引领风骚,甚至深入偏远乡村——红色套装作为中西合璧的典范,尤其受到农村新娘的青睐。


迈入新世纪,伴随国内服饰以及时尚设计行业的蓬勃兴起,高级定制与新兴时尚品牌竞相涌现。与此同时,大国崛起唤醒文化自信,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求日益增强,汉服复兴运动拉开了传统婚服潮流序幕,在名人、明星效应的影响下,定制的马来褂、秀禾服、唐装也逐渐成为新时代中式婚礼上的亮点。


展览现场,潮新闻记者魏志阳,拍友苏秀书摄


都说,时尚是一个轮回,在嫁衣这件事上,这个周期跨越了整整百年。


现在,嫁衣呈现出更为鲜明的特点。现代科技融入婚纱设计,3D打印与智能穿戴技术催生独特前卫婚礼服饰;激光雕刻技术则使传统纹样得以复刻并融入现代审美,赋予婚纱新的艺术生命力。时尚产业的不断演进与文化交流的深化,共同推动婚嫁服饰向更加多元、前卫且兼容并蓄的方向发展,展现了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独特魅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