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Sir挖到一部神奇的电影,产地冷门,却似曾相识。
升学难、看病难、走后门、找关系、婚姻危机……
好像除了雾霾问题,中国人的集体焦虑,都被这部电影给说尽了。
你说发生在中国或者中国导演拍的我也信……@Mumu
不信,你试着把背景换成中国,整个电影照样成立——
毕业会考
Bacalaureat
来自一个你平常很少听说的东欧国家,罗马尼亚。
别看这个国家的电影名不见经传,《毕业会考》能从不起眼的地方走向国际,必定有它的过人之处。
烂番茄新鲜度94%。
外媒《Time Out》评论它:
诚实得残酷
不多说,开扒。
毕业会考是故事的导火索,引出的是一个人和整个国家的中年危机。
电影的主角是一名叫罗密欧的医生(阿德里安·蒂蒂耶尼 饰)。
名字很浪漫,现实很不堪。
微谢顶、大肚腩、满脸横肉,这很中年。
他最挂心的是女儿伊莱扎(玛丽亚·维多利亚·德拉格斯 饰),马上要参加毕业会考了。
好多家长,考前比孩子还焦虑。
都是因为想得太远、太多。
好在女儿平时成绩优异,已经拿到了剑桥的奖学金,只要毕业会考过线就行。
罗密欧在送女儿去学校的路上,察觉到女儿有一点备考不积极,忍不住念叨外国大学生活真好。
朋友,你在大学里可以交到新朋友
你不能为了你的朋友留在这里
做对你最好的事
字幕来源:奇遇电影字幕组,下同
(这论调你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
然鹅,天不遂人愿……
就在会考前一天,伊莱扎却突然遭受了匪徒袭击,还差点被强奸。
在防卫的时候,右手骨折,到医院打了石膏。
明明知道答案,可是手不听使唤啊。
第一科考下来,她估计只有8分。这意味着接下来的考试,必须门门考10分才行。
本来毕业会考好好的一道送分题,就这样变成了奥林匹克竞赛题。
事情发展到这个份上,就不再是女儿一个人的考试了,更成了罗密欧的社会关系大比拼。
接下来,影片就生动地展现了“拉关系”的各种场景。
求主考官通融通融。
可是和主考官不熟怎么办?
正面攻不下,就从侧面拿下他。
先是找到警察局的朋友。
朋友介绍了一个需要做肝移植的高官。
高管说这有何难,我的救命恩人,不就是一通电话的事。
高官给主考官打了招呼。
对方说,让你女儿在试卷上做好记号,剩下的交给我们。
你看,绕了一大圈,警局、医院、官场、考场终于打通。
看似相互独立,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裙带关系。
好一个官场现形记。
但,又不完全是。
相比之下,《我不是潘金莲》在官场讽刺上着力更多,李雪莲作为一个穿针引线的角色,带出官场上的生旦净末丑,戏都走在他们身上。
李雪莲自身是符号化的,她多年来告状上访,私人生活几乎是一片空白。
而《毕业会考》中,官场潜规则只是罗密欧的中年考试中的一道难题。
让他焦头烂额的烦心事,还多着呢。
这边和妻子约定,女儿出国后就离婚。那边情人已经在催促自己快点公开地下恋情。
年事已高的母亲患有心脏病,每天都朝不保夕的样子。
女儿还交了个不靠谱、没前途的男友,随时给她的出国拖后腿。
所有的事情,都在女儿毕业会考期间同时出岔子,让他的生活几乎分崩离析。
影片用颇有意味的细节呈现出罗密欧的四面楚歌。
比如构图上,他和妻子在医院既疏远又对峙的坐姿,显示出夫妻关系的隔阂和名存实亡。
劝说女儿作弊时,父女的不同面向也显现出他们理念的背道而驰。
在公园休息时,画面中秋千和跷跷板也不断摇动着罗密欧内心的天平。
这些别具匠心的设计,来自罗马尼亚的新生代电影大师,克里斯蒂安·蒙吉。
他的电影总是带有史诗气质。
获得金棕榈大奖的《四月三周两天》,讲的是罗马尼亚社会主义时期,女大学生违法堕胎的故事。
参与导演的短篇集《黄金时代的故事》,则描绘了过去荒诞的乌托邦。
《四月三周两天》《黄金时代的故事》
他的电影常常刻画的是一群人,一个时代,还有整个社会。
《毕业会考》中,蒙吉把目光聚集到当下。
我觉得现在是一个人们非常容易感觉到失望的年代。
电影中父亲向女儿解释了,为何这么多年逼她上补习班、出国留学。
他和妻子当年满怀希望,从海外回来建设祖国。
你也知道,91年的时候,你妈和我决定回国生活
这是个糟糕的决定
我们以为事情会有所转机 以为我们可以力排众难
结果我们什么也没改变
这么多年过去了,结果呢?
国家没有走向动乱、崩溃,但也没有了最初的希望和生机勃勃。
它就像个中年人一样,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疲软了。
一开始朋友让罗密欧去作弊、走后门的时候,他是摇头叹气的。
因为这些是他一向看不惯的。
但身边的人都已经习以为常。
他看到女儿遇袭的录像,发现当时附近就有人,却没有一个上前阻止。
丛林法则嘛
竞争太激烈了,先生
警察告诉他,西方国家也一样乱。
早年旅居海外的罗密欧,却坚持不是这样。
没那么多,他们更文明
他回国时的期待很简单,就是希望有一个守规则、讲文明的环境。
可是没想到多年后,他自己和他的国家,都陷入了中年的怪圈,浑浑噩噩,一成不变。
看不到希望,只想着出逃。
罗密欧和妻子想逃出他们婚姻,希望女儿逃出罗马尼亚。
但,最无奈的是,他想让女儿逃出潜规则横行的社会,必须要通过潜规则才能实现。
那么他一直教导女儿的正直、诚实,又算什么呢?
所以在家庭风波的背后,还有着导演更深的隐忧。
这场毕业会考,不仅在考学生、考家长,也在拷问社会良心。
Sir之前曾经说过,这部电影似曾相识。
因为我们就活在逃不掉的人情社会当中,甚至好多特有的词语,都无法直译成英文。
关系、红包
《毕业会考》的考卷,也是我们的真题。
明规则跑不过潜规则,台面上办事没有台面下容易,业务过硬不如后台过硬。
好多东西,看不惯,还得照办。
因为在一个人人讲关系的环境中,没关系就相当于裸考。
就算你自己不在乎,也没法不为孩子打算。
电影中,罗密欧想到的终极解决方案是留学、移民。
女儿不理解父亲的焦虑,而父亲不理解女儿的反叛。
父母怪孩子不懂用心良苦,孩子怪父母不尊重自我的选择,这在中国也是再常见不过的家庭关系。
有时候真的好难说清楚,谁对,谁错。
《毕业会考》暴露出社会危机,但好在它不厌世、不愤世。
它告诉我们,在重重矛盾中,还有理解之道。
比如父女双方,彼此抱怨自己不被理解。
其实隔阂远没有那么明显。
父亲在经过一个路段总会按喇叭,女儿已经猜到,这附近是他情人的家。
而女儿压力太大时,父亲也告诉她,可以抽支烟。
原来他一直知道。
《毕业会考》留下一个开放的结局。
或者,导演不信每个人都会被一成不变的社会同化,有天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中年人。
你是谁,答案在自己手上。
换言之,毕业之后,人生的考试才刚刚开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字幕翻译来自奇遇电影字幕组
想看的,A站B站都有汁源
编辑助理:吴孟达达杀猪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