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
这几天连续分享了太多的书(这里能看到:
船长给你的一份惊奇书单
)。
如果这种惊奇感被转化为一种焦虑感,那就真的违背了我的意愿。
那今天就闲聊几件小事吧。
下午跟思涵通了个电话,聊了聊关于惊奇文档能不能未来变成一本小书。思涵和新思工作室的编辑们是我特别欣赏的一群人。认识他们之前我一直也是新思的忠实读者。(就是出版译著企鹅欧洲史的那群人)
原因很简单,当我看到他们每年选品和计划出版的清单时,我听到了那种「来自编辑室的呐喊」。其实一个人对世界对当下的看法,未必要亲口说出来。有很多很多即使沉默也能表明态度的方法。到一个人的家里做客,迅速扫一眼他的书架就能大概知道这个人脑子里在框架是什么。
一个有灵魂的出版编辑室,那种表达的欲望,是体现在他们雄心勃勃地出版计划中的。年初我收到了思涵翻译的《另类事实》的样书,彻夜长读后,感慨不已。因为翻开就是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论述:「我们不是在抗拒事实,我们是在抗拒知识。」没有哪个读者能经得起这样一个吊足了胃口的论点。
- 事实是什么呀?
- 知识是什么呀?
- 两者区别是什么呀?
- 为什么抗拒呀?
你可能在逛书店的时候,不会注意到某本书是哪个编辑室的选品。书籍很多会被简单粗暴地堆在各种诸如历史、文学、摄影、商业等标签下。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有着不同关怀的编辑们,联合与他们志同道合的作者或译者,通过汇集系列的方式,将自己呐喊声深深埋在每一本书的角落里。
如果你想体会一下,可以试着搜一下新思、甲骨文、三辉图书,然后在豆瓣上简单看一下他们近几年出版的书籍大概分别回答什么问题。没准你身边某一个平时言语不多的同学或同事,他们脑海中的星辰大海就是那样的一幅景象。
另一件小事是,我今天终于把自己最早想做的、现在正在做的、一直想做的事情提炼了出来——
- 用「惊奇感」对抗「焦虑感」
- 用「阅读的质与量」对抗「为自己的浮躁感到焦虑」
- 用「问题意识」对抗「不知所措的迷茫」
- 用「聚一帮惊奇感爆炸的人」对抗「被无趣之徒环绕的孤独」
我创了孤阅三大学院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纠结在细节上。
如果能早些「verbalize」上述这些感觉,这几年可能会工作得更有章法,更有成就。
我重新想了下,我的学生们根本不是为了「什么都不知道」感到焦虑,也不是为了「挣不到钱感到焦虑」。真正的心态是「啊,这生活的一切真的是好烦啊」。
惊奇感能让「什么都不知道」变成「好有趣好想知道哈哈哈」;烦躁感能让「什么都不知道」变成「你能把我怎么样呵呵哒」。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
至少对我来说,这个描述是准确的。
去年年底的某一天我三十二岁了,而就在我创业以来第一次萌生了「我不想去上班」的想法。我意识到我自己成了自己的「打工人」。路一定是走窄了。
也就是那天开始,我写下了「惊奇感」三个字,找到了当年迎着加勒比海海风,吊着一根古巴雪茄,连着网线在 QQ 上讲中世纪史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感。
我说到你心里了么?
——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