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孤独的阅读者
把顶尖大学的思维与能力训练普及给每个人。
51好读  ›  专栏  ›  孤独的阅读者

我们不是在抗拒事实,我们是在抗拒知识。

孤独的阅读者  · 公众号  ·  · 2021-04-30 21:00

正文



今天是 4.30 。


惊奇短信已经写了将近一个月。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从脚下的土地聊至太平洋的另一端,从堆积在书本中的历史聊到日新月异的当今,每一刻都充满惊奇。


人人都有不同的故事。能有这样一位「朋友」,常聊天,常听听他——一个游至多国的人对事物的见解。纵使千里远,莫若心相知。


如果你也想了解那些惊奇时刻,可以添加好友,以便在每晚入睡前收到一封千里之外的短信。



我们同样也在期待来自于你的回复。

*由于公众号平台的设置,无法在推文内附着外部链接跳转。 为了保证大家的便利,因而设置了可直达的二维码。 祝阅读愉快。



2021.04.23
图书编辑的呐喊与惊奇感
到底是什么



你好呀,


这几天连续分享了太多的书(这里能看到: 船长给你的一份惊奇书单 )。


如果这种惊奇感被转化为一种焦虑感,那就真的违背了我的意愿。


那今天就闲聊几件小事吧。


下午跟思涵通了个电话,聊了聊关于惊奇文档能不能未来变成一本小书。思涵和新思工作室的编辑们是我特别欣赏的一群人。认识他们之前我一直也是新思的忠实读者。(就是出版译著企鹅欧洲史的那群人)


原因很简单,当我看到他们每年选品和计划出版的清单时,我听到了那种「来自编辑室的呐喊」。其实一个人对世界对当下的看法,未必要亲口说出来。有很多很多即使沉默也能表明态度的方法。到一个人的家里做客,迅速扫一眼他的书架就能大概知道这个人脑子里在框架是什么。


一个有灵魂的出版编辑室,那种表达的欲望,是体现在他们雄心勃勃地出版计划中的。年初我收到了思涵翻译的《另类事实》的样书,彻夜长读后,感慨不已。因为翻开就是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论述:「我们不是在抗拒事实,我们是在抗拒知识。」没有哪个读者能经得起这样一个吊足了胃口的论点。


- 事实是什么呀?

- 知识是什么呀?

- 两者区别是什么呀?

- 为什么抗拒呀?


你可能在逛书店的时候,不会注意到某本书是哪个编辑室的选品。书籍很多会被简单粗暴地堆在各种诸如历史、文学、摄影、商业等标签下。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有着不同关怀的编辑们,联合与他们志同道合的作者或译者,通过汇集系列的方式,将自己呐喊声深深埋在每一本书的角落里。


如果你想体会一下,可以试着搜一下新思、甲骨文、三辉图书,然后在豆瓣上简单看一下他们近几年出版的书籍大概分别回答什么问题。没准你身边某一个平时言语不多的同学或同事,他们脑海中的星辰大海就是那样的一幅景象。


另一件小事是,我今天终于把自己最早想做的、现在正在做的、一直想做的事情提炼了出来——


- 用「惊奇感」对抗「焦虑感」

- 用「阅读的质与量」对抗「为自己的浮躁感到焦虑」

- 用「问题意识」对抗「不知所措的迷茫」

- 用「聚一帮惊奇感爆炸的人」对抗「被无趣之徒环绕的孤独」


我创了孤阅三大学院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纠结在细节上。


如果能早些「verbalize」上述这些感觉,这几年可能会工作得更有章法,更有成就。


我重新想了下,我的学生们根本不是为了「什么都不知道」感到焦虑,也不是为了「挣不到钱感到焦虑」。真正的心态是「啊,这生活的一切真的是好烦啊」。


惊奇感能让「什么都不知道」变成「好有趣好想知道哈哈哈」;烦躁感能让「什么都不知道」变成「你能把我怎么样呵呵哒」。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


至少对我来说,这个描述是准确的。


去年年底的某一天我三十二岁了,而就在我创业以来第一次萌生了「我不想去上班」的想法。我意识到我自己成了自己的「打工人」。路一定是走窄了。


也就是那天开始,我写下了「惊奇感」三个字,找到了当年迎着加勒比海海风,吊着一根古巴雪茄,连着网线在 QQ 上讲中世纪史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感。


我说到你心里了么?


——船长



2021.04.24
后怕与后悔



你好呀,


我接下来的几天不太想分享更多的书了,多了可能也读不完。你要非想读的话就看下方:



我其实一直想分享一个奇怪的想法:


「人会对曾经差点选的选项感到:后怕或后悔;但对并不知道其存在的选项无动于衷。」


我自己后怕的事情有很多:

- 要是当年没有愣头青般地去读史学,现在会仍然活在精神的荒漠中。

- 要是当年没有莽撞地去东欧流浪,现在的眼界会窄到极致。

- 要是当年早早地扔掉画笔,那如今对艺术的领悟与美的感知恐怕并不会存在。

- 要是当年人云亦云去上那些无聊的补习班去铁憨憨般地刷题,而不按自己的方法学习,恐怕也不会考入顶级学府接触最好的教育资源。

- 要是……


我后悔的事情也很多:

- 本可以在学校里利用更多的资源

- 本可以云游更多的山河

- 本可以更早一些更努力一些去照顾最亲近人的感受

- 本可以把话说得不那样冷若寒霜

- 本可以……


可是令我变得无限谦卑,消解了极致狂妄的想法出现了:


无论是后悔还是后怕,前提都是「在我知道的选项中,对那些没有选择的选项后悔或后怕」。可这些年我究竟有多少选项,明明就在眼前,我却根本不知道呢?


以及更细思极恐地是:现在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选项呢?


我丝毫不掩盖自己的贪婪——我就是想知道更多的新鲜事物,这样我就会知道在我面前其实还有多少我本来不知道的选项。知道自己错过一件事固然是遗憾的,但如果连「值得遗憾的错过」都不知道,那上帝都气笑了。如果你曾经疑惑过我为什么如此执着地追求惊奇感,我想就是这种贪婪与执念吧。


讲个微小的瞬间,前段时间有个小伙子跟我私信抱怨现在的姑娘大多数都现实物质甚至拜金,自己那么努力那么善良长得也不差都没有人喜欢,不就是因为她们对房子车子票子的索取太多了么。我酝酿了很久都没有跟他讲。不过我还是冒着被杠的风险讲一些真心的话:


努力、善良、长相、房子、车子、票子其实都不算是稀缺品质。而且这六项都拥有的人不在少数。可如果咱的视野中只有、且固执地认为只有这几个选项的话,那些本来在你面前的更美好的选项可能会与你一生无缘。


姑娘们没有你想象地那么肤浅。她们曾经寻找过你身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流光溢彩,寻找过你举手投足的涵养与修为,寻找过你为人处世时的气度与胸怀,寻找过你点点滴滴处的温暖与果决,寻找过你一颦一笑间不经意展示出的共情与宽容——她们曾经寻找过你眼中的星空。


可能在她们打着灯笼都找不到身边的男子谁会是这样的时候,才会不得不考虑房子车子票子的问题。


而这些品质的修炼,恐怕就是明明就在眼前,却浑然不自知的选项。


—— 船长



2021.04.25
并非理所当然



你好呀,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关于一种关于「并非理所当然」的思考方式。


几年前读到过两个(未经验证的)历史学假说。


一个假说是:万里长城的真正用途并非完全是「军事防御工事」,而是「进出口贸易控制」。万里长城固然给北方异国的军事侵略带来极大的困难,但长城以南的长途运输盐粮茶布铁的商队也被迫前往重兵把守的关卡,才能轻易入关。通过外贸货物的统计,天朝可以估算邻国的人口数,以及在局势紧张时,通过禁止出口来实施经济制裁,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另一个假说是:中华帝国历来垄断盐的生产和经营,表面上是为了平抑物价,稳定民生,实则是统计帝国人口数量,确定税基和兵源——盐是所有人体所必需的物质中最容易被官方垄断生产的货品,且每个人无论出身,其耗盐量基本一致。


这些关于历史的假说还有很多很多,也是二十世纪以来史学研究的新方向——从偏向浓墨重彩于王侯将相的政治史,转向与器物相关的微观史研究。


(更多关于器物史的书籍推荐可查看船长的微信读书书单:https://weread.qq.com/misc/booklist/303439380_7poux4PnQ?code=041fxvGa1b4eYA06iqFa1neDpb0fxvGv&state=ok_userinfo


而无论这些假说最终是否能够被历史证据所验证/证伪,我的收获都是: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而越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越容易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仿佛一切与我们不期而遇的人、事、物都是因为某种上苍降临给咱们的缘分。


- 洗衣机、冰箱与微波炉的出现让将近一半的人类不用花费几乎全部人生在做饭和洗衣服的循环中。


- 地图的出现让人们有了「我们国家」与「他们国家」的抽象观念,而非「我家」与「他家」的具象观念。


- 博物馆与官修历史书的出现让人们有了「我们的历史」,而不仅仅是「我的历史」的挂念。


- 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美洲作物马铃薯和辣椒,让东北名菜从「炒茄子」变成了「地三鲜」。


我们之所以能够享受各种「国家带给你的福利」,来自于成千上万被人们痛骂的资本家与企业家创造了不计其数的就业与交易后缴纳的所得税与消费税。


而你之所以能收到这封惊奇短信,是因为我这个团队和同行业的朋友们几年如一日的各种宣传策划、渠道宣发、口碑打造才辗转到你的视线中。


「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这句话说起来真的好轻松,可忽视这样一个道理更加轻松。


我已经数不清每天我要本能地问自己多少次「我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以及「这件事之所以我能知道/经历,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种思考习惯的代价,让我日趋「保守」,不是贬义的保守,而是意味着「慎重」与「耐心」的保守。


这让我尊重历史,让我感恩当下。


笔落,盼复。


——船长



2021.04.26
墨国往事



今日还好么?每天都在盼星星盼月亮地等你的回复。


今天仍然不分享书单,而是讲一种很多人不屑一顾的悲悯感。


几年前我自驾环游中美洲。


行车到恰帕斯州的崇山峻岭中的时候,陷入了大堵车。堵了一个小时候,我下车往前步行看发生了什么。原来前方村落里的村民用铁丝网和汽油罐封锁了主干道。当地由 PRI(革命制度党)的官僚把持,腐败丛生,核心矿产的开采权被出售给外国人,曾经在大选中把胸脯拍得山响的政治承诺都变成了空谈。


村民们看我是外国人,警惕感更强。我为了套近乎,就换成了尤卡坦土腔的西班牙语跟他们交谈。一下子就打破了坚冰般的气氛。村里的壮汉轮番拿着棍棒跟荷枪实弹的州警察对峙,西装革履的政府代表口沫横飞地大谈政治承诺。而堵车大军里越来越多的人拿着自备的食品和饮料在村口大吃大喝,甚至挑起了 Salsa(古巴广场舞)。


这样的场景在沿路上见到了很多。


路过米却肯州的村庄时,村口的一位帅气的小哥拦住我,说里面的两个帮派在火并,等枪战完再进去,以免交火时把我的车打坏。我就蹲在村口听着密集的枪声和时不时的嘶吼声跟他抽烟聊天。他问我是不是尤卡坦人,我是算是吧。他就说等老大把「这批货」弄到美国,自己就拿着分到的钱去尤卡坦州定居。吹吹海风,种几亩烟草,找个漂亮的玛雅姑娘终老一生。


回想起在墨国的两年,就这样近距离体验到了何为《百年孤独》,何为魔幻现实主义。


居住地的伊比利亚白人占一成,梅斯蒂索人占六成,玛雅人占三成。而我几乎所有的朋友都是白人,而我的佣人、司机、帮工都是梅斯蒂索人,玛雅人几乎与我的生活隔绝。尽管种族隔离早已经在墨国被废除,但只有在那里居住,才发现这种隔阂仍然真实地存在,是一种你想迈出跨越种族的圈层都不知道去找到那种契机。


那几年,中方资本在邻州盘下了「坎昆龙城」项目,据传只要顺利竣工能让尤卡坦半岛成为新的拉美经济枢纽。当地房价和地价应声而涨。然而,最终在此起彼伏地抗议示威中此事不了了之。很多墨国华人都痛骂本地人脑子进水了,天上掉钱竟然都不要。


可我脑海中飘过的种族问题、制度性腐败问题、毒品与黑帮问题,全都跟一张张苦涩的面孔连在了一起,却是怎么也无法认同那种谩骂。


我始终也不认为自己(哪怕有片刻)是个尤卡坦人,而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化意义上的华人——我们这个文化体吃得了苦,忍得了难,咽得下酸,尝得了涩,就是因为放不下对世俗成功的极度渴望,甚至以此为傲。只不过,这世界如此之大,人如此不同,着实摘掉彼此偏见的镜片比登天还难。


历经风景后,我想如果说人类不断分化,那最终共同的交集还剩下什么呢?


悲悯。只有悲悯。


面对疾苦与无奈时,那瞬间的掏空与百爪挠心的痒感。千百年的文明历程让我们愈发理性而冷酷,但那座由人类原始的共情心所铸造的人性之堡垒,仿佛纹丝未动。


——船长



2021.04.27
藏不住
自认为美好的事物



今天可好?


昨天讲了墨国的几件小事,说后自己就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今天跟一群热爱教育的人聊天与分享,而听到了他们的故事之后,竟然又一瞬间进入了同样深深的回忆。就是自己当年是怎么一个猛子扎下去决心做人文博雅教育的。


我的名字早就跟「孤独的阅读者」或者「孤阅」联系在了一起。


很多人知道孤阅的历史始于 2014 年,我在墨西哥城的小公寓里发了一条微博说,我建了个 QQ 群,要免费讲一本英文版的《西方文明简史》,听我讲完就能入门西方史与政治外,还能顺手灭掉英文。我用业余爱好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讲着,聚了两千多个听众,前后历时十五个月。然后才决定把这件事商业化,然后当成事业来做。


至于为什么叫「孤独的阅读者」,其实我也很久没说过了。


2010 年早春我刚到波兰实习的第一天,正是波国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及一半的国家首脑坠机身亡的那一天。初到时没几个朋友,于是周末我就会去克拉科夫古城外的 Jagiellońska 大学图书馆看闲书学些波兰语。望向窗外就能看到人们前往玛利亚教堂前祭奠,筹备着国葬。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对这个苦难国度过去与未来的忧伤。图书管里也沉浸在一片宁静而忧郁的气氛中,只有书页被翻动的声音。


我在那一瞬间感到:孤独跟物理距离没有关系——人与真理的距离太远,人便孤独。那些载着对真理虔诚信念的语言文字划过数个世纪的时空映在每个同样虔诚的阅读者的眼里面,他们便不再孤独。我那时想,我要是真的后来教书育人,就要给自己的课程取一个名字,叫「孤独的阅读者」。我还在笔记本上写到「Quia Veritas Vos Liberabit.」 (拉丁文:因为,真理使你自由。)


这样算来,十一年有余。跟我差不多同一时期创业的一些朋友,很多都早早抓住了风口,跑出了商业模式, IPO 然后套现离场。从这个角度上,我每天都对那些早早追随我的年轻人抱有极强烈的愧疚感。


今天那些朝气蓬勃的教育者一下子把我带回到了那些年的热血岁月。


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合伙人们满脑子里想的都是:流量、成本结构、产品交付、市场新风向等等。但如果真的一开始就先想这些事情,做事情未免瞻前顾后,束手束脚。最后未必真的能做起来,至少不会是现在这种仍然骄傲的气质。


如果问我现在跟七年前对待教育的心态上有什么是完全没有变化的。我认为就是:那种「藏不住自认为美好事物」的心态。


有的人藏不住心事,有的人藏不住秘密,有的人藏不住愧疚,而我藏不住美好事物带给我的惊奇感。近几年经济和其他形势都不好,北方也处处散发着萧条的气息。越是这个时候,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嗅觉就越敏感——我自己反而是每天都过得像个元气少年。


如果说接下来我还要讲什么西班牙语课英语课历史课政治课和各种社群,我想一定不是那种铁血气质拉满的理性思辨逻辑论证主导的东西,而更应该回归到这样一种感觉:浩瀚的银河照亮半边夜,耀眼的满月照亮另一边,加勒比海在日落后褪去了令人心醉的宝石蓝色,泛起了炫目的星光与月光,跟细若凝脂的银色沙滩连为一个整体。


昨天有个老学生发来了这个视频,是一段我疑似高度自恋的早期 VLOG:


(可扫码查看)


博你捧腹一笑。


——罕见地连续两天怀旧的老船长



2021.04.28
人类历史上
最重要的一片树叶



你好呀,


今天想继续跟你絮叨关于拉美的故事。


小时候叛逆到极致。一次跟全家人赌气,我把自己关在书房,发誓说要离家出走,要去世界上最远的地方。然后,拿起一根筷子,对准桌子上的小地球仪,狠狠地从渤海湾扎进去,然后筷子穿过地球仪,从一个叫「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地方穿了出来。


那是我对拉美的第一印象。那时拉美对我来说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心灵避难所。


后来中学时候逃课跟小女朋友约会,约会的活动主要是一起在树荫下读《三毛全集》,然后互相用精致的信纸写个金句摘抄互赠。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我的摘抄自然就全都是来自于荷西意外去世之后写的书——《万水千山走遍》,这个册子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于是摘抄信纸上写得都是这些当时根本不理解只是觉得特别有格调的句子:


- 世上的欢乐幸福,总结起来只有几种,而千行的眼泪,却有千种不同的疼痛,那打不开的泪结,只有交给时间去解。

- 千古不灭的灵魂,在我专注的呼唤里复活再生。神秘安静布满青苔的雨林里,一时鬼影憧憧。

- 洪都拉斯的确是风景如画,松林、河流,大山,深蓝的天空,成群的绿草牛羊,实在是一幅大气魄的风景。只是我的心,忘不了尚途那些贫苦居民的脸孔和眼神,无法在他们善良害羞而无助的微笑里释放出来。


这是我对拉美的第二印象。那时拉美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着青春梦想浸淫着幼稚可爱的爱情宣言的幻想圣地。


后来,我在北大图书馆里所有拉美史的书我都读了个遍;西班牙语教材能买的都买了;大学一年级就跟各种学长和学姐打听五矿、华为、中石油、联想等等公司还有没有外派拉美的工作以便自己以后能去那边生活游历。


拉美的形象慢慢丰富起来。那时拉美对我来说是一个事业、物质欲望、野心、可能性的集合。


昨天和前天写给你的墨国往事,则是我对拉美所有幻想的最终实现。那种惊奇感,其实是我最珍贵记忆的传递。


当我分享这所有的惊奇感与各种往事时,我想起了 Doctor Who 里 Clara 的那片树叶。那是一片枫叶,是 Clara 的父母爱情的起点。对她而言,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树叶。


而在 Akhaten 星系,人们交易的方式不是通过法币,而是通过用一件你觉得重要的事物。Akhaten 的商人们互相将手放在彼此认为重要的物件上,感受这个物件之于对方的重要性。然后决定是否交易。Clara 最终将那片枫叶投喂给了 Akhaten 恒星怪,而那怪物巨大的胃口竟然无法承受这片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树叶所蕴含的一切情感与记忆,最终暴毙。


价值,等于感受到的重要性。


不仅仅是拉美。我在想我为什么每天给你写惊奇短信。因为每封信里都存着让我感受到重要的故事与思想。


如果这些故事是我们这个世界的货币的话,我希望这个世界每天都能经历最惨烈的恶性通货膨胀。


——写感性小作文魔怔了的船长



2021.04.29
被岁月磨平了棱角



你好呀,


今天想写给你关于「被岁月磨平了棱角」这件事。


几年前刚创业向行业老前辈请教经验。说到关于他对「企业压榨」一事的看法。他没有跟我讲老生常谈的左右派之争或者哪个学派的观点。


他问我一个问题:如果让团队所有人评估自己贡献的百分比,你觉得加总之后会是什么结果?


我说,如果每个人都能客观认识自己的贡献,那就是百分之百,不过实际情况我猜大概是大于百分之百的。


他说,是的。大于百分之百,而且远大于百分之百。


很多人眼中的自己都比实际的自己更重要。


而这位老前辈想告诉我的,其实是,所谓「企业压榨」,至少在他这里,是一个人觉得自己的贡献和他实际的贡献的差别,就是他「压榨感」的来源。


我从这个对话中得到了很大启发。但是,这句如刀的话是我用来割开自己的。我从此活得惴惴不安,我经常会给自己评估一下贡献比例,然后在这个比例上打一个对折。于是这个数字便小得可怜。


原因有这么几个。其一,我自己是企业主,企业主在业务范围内几乎没有任何限制,任何自信都很容易膨胀为自大。任何言路,都会在「人心隔肚皮」的普遍顾虑下,变成泥泞的小道。其二,企业主对自己贡献的评估往往来自于历史的辉煌。沉浸在历史的成就感的下一步,往往是固步自封。其三,每一个刀口舔血、上阵白刃巷战肉搏过的企业主,抗风险的能力和心态都要远大于其他人,给自己一个打了折扣的贡献比例分值,不会带来像同事们一样的焦虑,反而是自己戒骄戒躁的镇定剂。


创业这许多年来,体会到了什么叫「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体会到了什么叫「创业治百病」。不过更多的收获不是这些,而是我越来越认为现代企业和自由市场中蕴含得深情脉脉的事情。


于是我眼前浮现了那些年轻气盛的孩子们,我想的是,他们进入了这个残酷的竞争环境时,要跟我们这些原始积累了很久的老家伙们同在一个社会中竞争。如果这个时候不赋予自己所作之事更重要的(哪怕仅仅是情感层面上的)价值与意义,心气真的会很快衰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