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GHATALKS EP289
写下这篇文章,不是因为某件多么了不得的事触发了我不太容易泛滥的感情,而是遇到了很多类似的事情,从中产生了一点感
(敢)
想。我想了想,可能我是在无事生非。
很多事,就像剥光鸡蛋上的苍蝇屎一样那么明摆着,可总有人喜欢这样说:“你不是我,你怎么能知道我怎么想的?”或者:“你又不知道我的发心,凭什么这么说我?”
很多时候,谈话在这个时候也就如跳崖般的结束了。
没错,确实是这样:我不是你,你怎么想的我肯定不知道,我认为的你也只是我认为的,和真实的你可能会有很大的差距或偏差。如庄子与惠子在濠上的那次谈话一般,引发了一次次充满智慧之光的哲思。
人也好,动物也罢,都是有“灵性”的,正所谓“有情”。有情与有情之间的心识是可以互相影响、干扰、交流的,并且有情能够对无情之物产生感情,比如你习惯于在咖啡馆点一杯卡布奇诺,要一个羊
(牛?)
角面包,或者你钟爱一个景泰蓝的杯子,仅仅用它来喝纯净水。
如果人
(有情)
不具备灵性,那么就不会有“言外之意”,不会有一个眼神就说清一切的可能,同样的,那次灵山“拈花微笑”的著名事件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我们的心是怎么样的,别人在我们心里也会映射什么状态。用一句话来注脚就是:
心里一坨大便,看人都是大便。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流传甚广的苏轼瞅印与佛印瞅苏轼的事儿。
唯识二十论里面还有个比较有趣的例子:
(问:)
若唯有識,無身語等,羊等云何為他所殺?
若羊等死不由他害,屠者云何得殺生罪?
(答:)
頌曰:由他識轉變 有殺害事業如鬼等意力 令他失念等
論曰:如由鬼等意念勢力,令他有情失念得夢,或著魅等變異事成。具神通者意念勢力,令他夢中見種種事,如大迦多衍那意願勢力。令娑剌拏王等夢見異事;又如阿練若仙人意憤勢力,令吠摩質呾利王夢見異事。
如是由他識轉變故,令他違害命根事起,應知死者,謂眾同分,由識變異相續斷滅。
这里说到一个关于屠夫与羊的故事。
故事中羊并不是被屠夫杀掉的,而是由它自己所产生的“被杀的心识”杀死的。简单来说就是,羊认为它被杀了,所以它就死了。当然,当你看到“羊不是被屠夫杀死,是被它自己的心识杀死”的时候,不要就认为杀人放火就没有罪过了,《华严经》第29卷云:
菩薩了知諸法空,一切世間無所有,無有造作及作者,眾生業報亦不失
所以这里,我必须像电影里那样申明:
专业动作,切勿模仿!
我记得第一次看见这段话时,为这个关于“心识”的观点兴奋了好久。
现实中,当他人会把你往坏的方面想时,并不是无来由的,他人的发心、言行,你的发心、言行,都会产生一种能量,并且这能量能让彼此感知到,并产生作用,这就是上面说的有情间心识的交互影响。
在法庭上,如果要定一名嫌疑人的罪,必须拿出确凿实在的证据和逻辑严密的论证,一个人的主观臆想是不能够给人定罪的。可是,生活中,他人对我们的印象、认知、评价,实际上不需要所谓“确凿的证据和严密的论证”,往往你的一个小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
(尤其是脱口而出的脏话)
,这就足够决定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
我一直认为,最悲哀的人际关系不是没人跟你说话,而是大家交流的都很happy,但彼此之间没有一句真话。看似火热的交流,根本没有一句中肯的意见,只是很认真的与你打哈哈。如果不喜欢就不理你,完完全全地表现出来,这尚且是一种真心对待呢!
希望,你能够接受别人夸你漂亮、可爱,这种接受是指你并不因此而欣喜若狂,并极力地执着这种欣喜若狂;也希望你能够接受别人骂你愚蠢、虚伪,这种接受是指你并不因此感到沮丧,并极力地演绎和持续这种沮丧。
希望,每个致力于获得进步的人都能够接受他人的意见,或直截了当,或旁敲侧击。
希望,每个致力于超越桎梏的人都能保持真诚的谦逊与坦然的开放。
又过去了无所事事、无事生非的一天。
感恩伟大的佛陀让我能够拥有并了知这样的一天。
从粉丝到净信佛弟子
一群发好心出家年轻人内心的不安和飘荡
一条狗对快乐的思考~
山中有仙,仙有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