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山山
一、速记
科大讯飞、云知声、思必驰是国内目前做智能语音识别比较出色的几家,据说在通用识别上准确率已经达到93%到95%之间。再加上降噪、抗干扰、对话角色识别等功能,将语音转换成文字已经没有太大障碍。
如此一来速记的角色就很尴尬了:准确率未必能达到90%,在生僻字、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的识别上也不占优势,被取代是必然的事。
二、同声传译
谷歌2016年9月发布神经网络机器翻译(GNMT)时,社交媒体上已经有人惊呼:机翻已经这么犀利,还让不让翻译活了?
而微软2016年12月推出的Translator Live,号称“全球首款实时互动翻译类应用”,支持文本翻译、相机翻译、语音翻译,还允许100人的群组交流,这是让同声传译失业的节奏啊。专业翻译暂时还是安全的,毕竟那涉及创造力和专业属性,但安全多久,也不得而知。
三、快递
三年前亚马逊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推出快递无人机概念时,遭到了嘲笑。如今,无人机在全球快递市场迅速普及,并即将迎来一个重要转折点:谷歌宣布将在2017年启用商用无人机快递服务。
无人机一旦成为物流业的标配,快递小哥就要失业了——至少,在农村、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还是无人机更有用武之地。
四、理财顾问
根据花旗集团的研究报告,理财机器人所掌握的资产从2012年的几乎为零增加到了2015年年底的187亿美元。理财机器人作为大热的FinTech(金融科技)中的明星级应用,解决了投资人长久以来的痛点:想投资却不信赖理财专员,交给理财顾问打理要被抽佣,等等。
目前国内理财机器人还刚刚起步,一旦BAT级别的巨头加入,可能给证券分析、理财服务等从业者带来巨大冲击。
五、导购
在线上、线下已融为一体的今天,人们要么在实体店试好款式到网店下单,要么在网店下单后到实体店取货,唯独不需要的是导购。
淘宝推出VR购物平台Buy+,这下人们连逛街都不需要了:只要戴上VR眼镜,就可以今天逛纽约第五大道,明天逛伦敦诺丁山集市。大数据背景下的客户数据体系、智能推荐技术可以帮你完成选择,这种购物方式未来很可能成为主流。
六、客服
对于不少中国企业来说,云客服工具应用价值还不高,只是减轻了客服人员的部分工作而已。然而,一旦人工智能和客服结合,这个领域将发生重大变化。
美国有研究机构发现,通过智能推荐,智能客服完成的二次交易率比人工客服高。可以想见,在不久的未来,企业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完成客服+市场+客户群组运营。届时,人工客服将大量下岗。
当然,在一对一的情感交流、缓解客户情绪(主要是挨骂)上,人工客服比云客服要强。
七、文字工作者
日本科研人员开发出的人工智能(AI)已经可以写出完整的小说,还通过了星新一奖的初审;美国则出现了由人工智能联合编剧的故事片。
这些写稿机器人的日渐普及,使自由撰稿人、新媒体运营人员、网络编辑等深切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失业压力。仅就抓取热点、关键词来说,写稿机器人的组稿和撰稿引擎就可以完美胜任。公务员的压力更大,公文这种模块化写作类型,更是人工智能擅长的——它们永远不会把领导的名字、顺序写错。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482期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