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大叔按:
顾斌教练一直是我的心中偶像,当过医生救过人,带过团队打过仗,管过外企创过业,而今以人所未能及的丰富阅历全身心高热情地投入Coaching行业,虽然本大叔也算是某个coaching,在顾教练面前实在是汗颜,今天推荐一篇顾教练参加ICF后的思想感言,用以自勉。
国际教练大会(ICF Converge Conference)结束已两个多星期,其间,时不时会想这次大会给自己带来的一些思考。整理一下,和大家分享。
教练技术(Coaching)应用场景广泛
教练技术(在不少企业被称之为辅导)是指和被教练人进行连接,在对话交流过程中,主要通过问问题的方式,使对方能够有新的发现,并利用对方自己的潜力,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这种自我突破过程,源自于教练问题的启发性。这种启发性,有赖于提供教练服务的人对对方的连接,细微动作的洞察,问题的易被理解接受,以及问题能够激发对方的潜意识, 进而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的已知和未知,开启自发的突破自我之旅。
教练技术的使用,可以发生在任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是主管对下属,或是同伴,也不妨碍下属给到上级启发性的问题。教练技术的源头,是对沟通艺术的重视,是神经科学发展对大脑的深入认识,以及心理学发展的实用性延伸,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关乎人类不断完善自己对于认知,情绪思维和行为方面的认识和实践,正在不断影响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传统的销售和营销也在经历着新的进阶,教练技术也是一样。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教练, 因为教练像一面镜子,可以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职业教练是个小众市场
尽管教练技术应用场景广泛,很多企业也纷纷增加内训,倡导提升内部的教练文化,但是把教练(非传统体育竞技类的教练)作为职业的,还是少数,而且真正能够把这个职业做好的,就更少了。无论是做企业教练,还是生活家庭教练,或是职业发展教练。
探其原因,可能多方面,教练行业本身是个年轻的行业,各行各业,对它有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就拿企业来说,即便是企业的主管对于教练技术已经认可,但对于是不是要聘请专职教练,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聘请外部独立教练,这里不仅有投入成本的问题,效果难以客观评估,还有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接受度问题,尤其是当被安排教练的管理人员认为,被安排教练代表着自己有问题,这个时候,会产生天然的阻力,没法和教练进行顺畅的合作,进而,还可能衍生对于教练能力的怀疑,觉得教练缺少足够行业经验,凭什么能力可以来辅导我。
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企业教练需要解决市场接受的挑战,更需要能够证明自身能够带来价值,才会形成一个成长空间。就像谷歌的CEO施密特,当时,董事会安排给他外部教练,他也有疑惑,直到真正体会到教练带来的价值,他才会自发地在公司体系内由上往下推广教练文化。
职业教练作为一个行业,还在它的初期,这也可以从这次教练大会的参会人数可以感觉出,教练行业全球最大的年会,只有1600人参加,而且需要2-3年才能开一次,也折射出这样一个现状。 在教练大会上,如何培育教练市场也被作为一个话题,来进行讨论。
教练技术是无止境的自我提升过程
尽管教练职业是一个小众的领域,感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教练技术。自己接触教练是20多年前从医院来到企业,在企业的启蒙老板, 他开启了我在公司内的快速成长,让我体会到教练式的帮助,也是我的教练偶像。
后来自己带人了,就开始越来越多有意识的使用教练技术。幸运的是,教练技术(coaching) 一直是在公司里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核心能力,所以从很早就接受系统的训练,这些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在负责整个公司市场营销部门和带领近千人的营销团队过程中能够不断成长,体验到教练式领导力的本质,同时,也埋下了在公司退休后,继续从事教练方面的工作的念头。
从12年开始,自己做了一些整理,总结自己的经验,并开始更多地查看外部教练大师的实践,慢慢形成自己的一些实践体系,13年开始,有意识地选择外部的一些教练会议和工作坊去参加。从在上海的,到国内各地的,包括台湾的,也有在其他国家举行的,参加会议多了,对于各种流派有了更多的认识,也能讲的内容是否有帮助,去伪存精。
同时对于参加的的学员也有更多认识,其中有不少深藏不露的高手,也看到一些学员,可能是基于他们曾经被教练们帮助到,体验到教练带来的益处,于是转化成自己也希望转型做专职教练,帮助他人,花了不少的钱去上各种课程,然而结果并不理想,还是处在教练爱好者的这样一个状态,因为没有稳定持续的付费教练业务,还不是一位真正的职业教练。这样的情况,在国外也有。
在这次大会,有一次听会,3-4百人的会场,济济一堂,旁边坐着一位女士,交流中,了解到她几周后要去上海,做为讲师,做教练的培训,她说她和国内的机构合作,一年要去5-6次。
联想到,目前国内的教练机构,有很多是请的国外的讲师,一次讲3到5天不等,有的安排是初级/中级到高级,这样,学员为了所谓的学分或证书,需要花费不费的学费,而且是在英语被翻译到中文的情况,翻译稍有不慎,内容是要被打很大折扣的,毕竟,教练技术本身重在以沟通为主,文化背景不同,对于语义的理解,可以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从这个角度,我就有些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的国际教练大会,国内参加的人员寥寥无几,像在医疗界,国际大会,一些大牌的专家会早早计划好,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参加会议,毕竟参加高质量的会议,是自身不断提高的一个好的途径。
从这一点,延伸想到的是,对于喜欢教练技术的同道们,是否可以有更多的本土讲师?是否可以有更多更亲民的学费(直到有些机构做的不错),让广大的兼职专职教练们有更多的选择,去学习,交流,提升教练技术。不同的教练机构是否可以合作起来,更好地去教育培育教练市场,至少在企业教练层面,应该有很大的空间。
大家好,我是顾斌,GB是我姓名拼音的首个字母。我做过4年精神科医生,后在一家外企制药公司服务18年,从业务代表做到部门总经理, 创过业,现在从事企业高管和团队教练,并做一些和创造力有关的事情。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认识,如果你对教练和创造力相关的事情有兴趣,可以关注下面的公众号,欢迎更多交流。谢谢!